內容丨心智工具 / 學習科學 / 周邊利器 / 經驗案例 早在十年前備考心理學研究生時,我就意識到了“認知過載”的陷阱,但直至近些年才深切體會到“理論過載”的弊端。 前些天我將這些感悟分享到朋友圈,發(fā)現許多同學都有同感。于是,我決定把這些內容發(fā)布到公眾號,以期提醒更多同學。 認知過載人類的記憶依據保存時長,可劃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人們在思考過程中所運用的,正是處于中間階段的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本質上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從保存時間的維度進行命名,而后者則是從為信息加工提供場所這一功能角度來界定。為便于闡述其功能,這里統(tǒng)一稱之為“工作記憶”。 如下圖所示,當我們進行思考時,實際上是將新信息從瞬時記憶轉移至工作記憶,同時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并返回到工作記憶。新信息與舊知識在工作記憶中相互比較,這一過程即為思考。 ![]() 然而,工作記憶存在保存時間短、容量有限的局限性。在未運用組塊等技術的情況下,這些限制難以被突破。正是由于這些限制,才導致了認知過載現象的出現。 認知過載,是指當一次性攝入的信息量過大時,大腦將無法進行有效的思考。 在記憶層面的表現為,若卡片上承載的信息量過多,便難以記住;即便花費大量時間記住了,也極易遺忘。 在理解層面的體現為,當老師在課堂上快速講授眾多新知識點時,多數學生很快就會出現理解障礙;若換成閱讀場景,當連續(xù)閱讀多頁、接觸大量新知識后,很快就會感到頭痛,難以繼續(xù)閱讀。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每次學習的量適度減少,兩次學習之間預留一定的間隔時間,最好是在睡一覺后再繼續(xù)學習,諸如此類。 從十年前開始我就沒再掉進過“認知過載”的陷阱,也在“學習的技術”的歷代課程里反復強調避免認知過載的一些學習原則,例如“相對最小化原則”“用自己的話記筆記原則”“思考記錄復習致用的最小閉環(huán)原則”等。 理論過載當我們學習了大量新知識,卻缺乏應用機會,此時仍持續(xù)學習更多新知識,最終會導致精力投入巨大,但實際應用成果寥寥。 例如,許多同學在學習 Anki 課程“ 學習的技術(第 5 版) ”時,僅用兩天時間就學完了長達 10 多個小時的課程內容。然而,學完之后,他們記住的知識甚少,能夠運用的功能更是寥寥無幾。 這是因為無論是功能新知還是理論新知,都需要應用的契機以及內化到長時記憶的時間。而在短短一兩天內,應用機會極為有限,用于間隔效應鞏固記憶的時間同樣是微乎其微。因此,學習過程看似熱熱鬧鬧,最終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前些年,我自己也犯過類似的錯誤。在第一遍閱讀 學習科學系列 書籍時,我擔心再看時可能不會再有這樣的洞察,有些書甚至記錄了三百多條筆記并在一周內讀完了。結果, 不僅復習壓力極大,最終能夠運用的知識比例也極低。第二遍閱讀時,雖然我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筆記數量有所減少,但仍然采用集中學習的方式,即在一兩周內讀完一本書并記錄許多筆記。盡管結果稍有改善,但收獲與付出仍然還是嚴重不成正比。 如今再次閱讀時,我做出了一些改變。首先,在閱讀時機上,我不再將讀書作為一項常規(guī)任務,而是在有實際需求時才去閱讀;其次,在閱讀時間安排上,我不再局限于一兩周內集中讀完,而是按需閱讀,不設定截止日期;最后,在閱讀范圍方面,我不再追求讀完整本書,而是借助 AI 導讀找到所需部分進行選讀,并且不再局限于單本書籍,而是帶著特定問題在微信讀書的書庫中進行全文搜索,挑選幾本科學性較高的書籍進行主題閱讀。 這樣的閱讀方式既能滿足實際需求,又能避免時間浪費,調整策略后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用于學習專業(yè)工具。我把閱讀所學的知識稱為“軟知識”,所學的工具稱為“硬技能”,并設定了 20/80 的模糊時間投入比例。 這便是我這些年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兩大陷阱,前者側重于學習過程中,后者側重于應用過程中,主要都是由于應試學習的慣性和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所致。 看過學習駭客直播的很多同學都說我知識淵博、旁征博引?,但其實我的收獲與付出并不等價,我原本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可以培養(yǎng)更多的興趣愛好。 希望同學們能夠盡量避免,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看法以及自學方面的經驗教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