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少言者,不為人所忌 釋義:沉默者往往不被猜忌,而多言者常招致敵意。 言語是思想的出口,也是禍患的源頭。 一個人若口若懸河,難免暴露弱點、招惹是非,甚至因言獲罪; 而寡言者則像一潭深水,旁人無從窺測其深淺,自然不敢輕易挑釁或算計。 三國時候,楊修自以為聰明,屢屢在眾人面前點出曹操心思,最終因“露泄言教”的罪名被曹操誅殺。 易中天評價說,楊修之死,因為他太了解人,又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與人之間究竟應(yīng)如何相處,所以付出了代價。 只不過這個代價有點慘痛。 說到底,“不為人所忌”的本質(zhì)是降低社交風險。 嫉妒源于比較,而少言者不炫耀才華、不議論是非,既避免了成為他人眼中的潛在威脅,也減少了因言語沖突引發(fā)的敵對情緒。 所以《菜根譚》有言:“不責人小過,不發(fā)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yǎng)德,亦可以遠害?!?/span> 那些在職場中步步高升的人,往往不是最能說的,而是最懂何時閉嘴。 #02 少行者,不為人所短 釋義:減少不必要的行為,不容易被人抓住短處。 這個社會的評價體系本質(zhì)上是“找茬游戲”。 你展示的越多,被挑剔的維度就越多。 社交媒體的時代尤其如此——發(fā)十條動態(tài),九條獲贊,一條失言就可能被全網(wǎng)審判。 所謂“不為人所短”,實則是主動控制信息暴露的邊界,讓對手無隙可乘。 這并非教人畏縮,而是提醒:過度行動往往暴露弱點,而克制則能減少被詬病的可能。 當然,若只求“不為人短”而徹底不行動,則是另一種愚蠢。 智者善用他人之長,更懂隱藏己之短。 管仲任用隰朋、寧戚等,恰因其敢于在擅長領(lǐng)域極致發(fā)揮,哪怕其他方面平庸。 最高級的生存策略,應(yīng)是少行但精行。 #03 少智者,不為人所勞 釋義:隱藏自身才智,可以避免被人驅(qū)使勞碌。 人性本質(zhì)是趨利避害,當一個人展現(xiàn)出過人的智謀時,周圍人自然會依賴甚至榨取其價值。 職場上“能者多勞”的陷阱、生活中“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悲劇,皆源于此。 比如《紅樓夢》里的王熙鳳,精明狠辣,機關(guān)算盡,最終被自己的權(quán)謀反噬,落得個“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結(jié)局。 所以老子說“大智若愚”,唯有藏鋒守拙,才能避免成為他人棋盤上的棋子。 #04 少能者,不為人所役 釋義:適當減少能力展示,就不會被他人利用。 《莊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齊國曲轅有一棵被奉為神樹的櫟樹。 木匠帶徒弟途經(jīng)此地,見巨木參天,前來觀賞的人絡(luò)繹不絕,卻不瞧一眼。 他的徒弟很是不解,木匠回答說: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它做船會沉沒,做棺槨會朽爛,做門框流臭汁,做房梁招蟲子。 結(jié)果當夜,櫟樹托夢反駁木匠:“你們?nèi)祟惪谥械?有用之材’,比如梨樹、柏樹,果子熟了就被摘,長粗了就被砍,活不過幾年就橫死刀斧之下。而我呢?正因'無用’,才能活成參天巨木,還被當神樹供奉。你說誰更聰明?” 所謂“多能”,不過是被榨取價值的詛咒而已。 后來莊子下山,友人殺鵝待客,宰了不善鳴叫的呆鵝。 徒弟困惑:“昨日巨木因無用得活,今日呆鵝因無用被殺,到底該有用還是無用?” 莊子大笑:“卡在有用無用間最累,不如做條無常的龍蛇,該顯時顯,該藏時藏?!?/span> 不管是尹喜主張的“少能”,還是莊子宣稱的“無用”,亦或是老子提倡的“無為”,其本質(zhì)上是一種反內(nèi)耗的生存智慧:拒絕被外物驅(qū)使,專注真正重要的事。 不被役使的終極自由,從來不屬于無能者,只屬于那些清醒掌控自身價值的人。 ![]() |
|
來自: z55j03b55 > 《哲理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