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必且有感,搖而本才,又無謂也。與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伯昏瞀人說:“算了算了,我本來就告訴你說人們將會歸附于你,果真都在歸附你了。當初我曾責備過你讓人們歸附于你,而你卻始終不能做到讓人們不歸附于你。你何必用顯跡于外的做法讓人感動而預先就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呢!必定是內心有所感動方才會動搖你的本性哩,而你又無可奈何。跟你交游的人又沒有誰能提醒告誡你,他們的細巧迷惑的言辭,全是毒害人的;沒有誰覺醒沒有誰省悟,怎么能彼此相互審視詳察!靈巧的人多勞累,而聰慧的人多憂患,沒有能耐的人也就沒有什么追求,填飽肚子就自由自在地遨游,像沒有纜索飄忽在水中的船只一樣,這才是心境虛無而自由遨游的人?!?/span>字面理解,才華出眾的人,會為才華所累,自然比別人多付出很多辛勞;有智慧的人,由于懂得許多宇宙人生的道理,便會思慮過多,每日殫精竭慮,憂愁苦思。而無能者呢,因為無所希求,故飽食終日,無所羈絆,如一艘不系之舟,逍遙自在,閑而遨游,好不愜意……那么,難道人人不作不為,不學無術,游手好閑,人生反而更美好?非也! 莊子是我國先秦(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是道家學派的鼻祖。莊子追求的境界,是極為注重個人價值的,心內之物遠遠貴重于外物。其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在這個境界里面,一切私欲和個人所求都是虛假的。正如道家學派“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并非是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有為。講究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統(tǒng)治方法,統(tǒng)治者身先士卒,用自己的德行去教化民眾,完善社會的制度框架及道德體系。不過多的干預、充分發(fā)揮萬民的創(chuàng)造力,做到自我實現(xiàn),走向崇高與輝煌。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yè),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chuàng)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因此,“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的理解,結合《莊子·列御寇》全文,是為莊子對人所表現(xiàn)的狀態(tài),及其境界的描述。 一個人的才華和智慧,如果停留在表層,比較在意靈巧,聰明,富貴,權勢這些為世人所看重的東西,那么,必然為其所累,多些勞碌和憂慮。此等屬于悟道不深之人,執(zhí)著于外在之物,自然無法解脫。而“無能者”,不指真正的無能者,可作“無為”的同等理解。此處的無能者,思想已經達到不同一般的境界,對于外物無所執(zhí),無所求,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大道至簡。 綜上所述,莊子意在告誡世人,應孜孜不倦地學習,不斷地修為,發(fā)現(xiàn)真理。真正無為大德之人,通曉世事循環(huán)之天理,順應環(huán)境與自然,不為結果所羈絆,強調平和在修為中的意義,盡人事而應天命。修為至此等境界,“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豈不快哉! (*本文圖片及文字均來自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