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想辭職又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想分手又怕遇不到更好的人? 想創(chuàng)業(yè)又怕血本無歸?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 經(jīng)??ㄔ凇凹炔桓市?,又不敢動”的夾縫里,自我折磨。 為什么我們會有恐懼呢? 我總結了幾個原因。 1 習得性無助:恐懼給你的隱形手銬 ![]() 心理學有個經(jīng)典實驗: 研究員把跳蚤放進玻璃杯,它們很快就能跳出來。 但蓋上蓋子后,跳蚤每次跳都會撞頭。 幾天后,研究員就算拿走蓋子,跳蚤也只會跳到蓋子曾經(jīng)的高度。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我們就像這些跳蚤: 投簡歷被拒3次,就覺得“我肯定找不到好工作”; 表白失敗1次,就心灰意冷“我這輩子注定單身”; 投資虧損,就發(fā)誓“我再也不碰理財了” 。 恐懼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 它會讓你主動畫地為牢,不敢跳出“舒適區(qū)”。 2 災難性思維:恐懼的自我腦補 ![]() 比如: 你最近收到某個公司的面試邀請,然后腦子里自動播放小劇場: 要是回答不上問題多丟臉→面試官肯定看不上我→失業(yè)半年存款見底→最后流浪街頭……. 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災難化思維。 我們的大腦天生是個“被害妄想狂”。 丨在遠古時期,人們看見草叢動就以為有野獸,緊張不安。這種夸大危險,某種程度上可以保命。 丨但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這個功能嚴重過載,明明是普通的挫折,卻想象成人間慘劇。 結果就是: 還沒行動,先被自己嚇死。 3 二手恐懼:別人塞給你的焦慮 ![]() 就像我一個朋友,她原本做前臺很快樂,直到: 親戚說:“這行吃青春飯!” 朋友說:“你這賺的太少了!” 自媒體說:“35歲失業(yè)危機警告!” 現(xiàn)在她經(jīng)常會陷入自我懷疑:“我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這叫社會性恐懼傳染,我們常常會因為周圍人的焦慮而焦慮。 特別是在社交網(wǎng)絡時代: 同齡人年薪百萬的推文、大廠裁員的熱搜、親戚的“為你好”警告,這些聲音會悄悄影響你的情緒和決定,讓你把別人的恐慌當成自己的生存指南。 不過呢,表面看恐懼讓人痛苦,但其實恐懼也會給你一些“獎勵”。 比如: 你不敢辭職,雖然現(xiàn)在的工作很無聊,但你不用焦慮面試、經(jīng)濟來源、適應性等等問題。 又比如你不敢挑戰(zhàn),雖然會遺憾,但你現(xiàn)在不用面對可能會有的失敗,得到暫時的輕松。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明知不合適還不分手? 因為至少不用承受分手的撕心裂肺; 為什么討厭工作卻不辭職? 因為至少下個月工資能夠按時到賬。 恐懼讓你不需要思考,覺得只要乖乖坐著,就能獲得安穩(wěn)。這也是很多人離不開恐懼的原因。 然而,殘酷的是: 恐懼并沒有真正消失,雖然當下你舒服了,但是它會改頭換面找你征收“利息”。 比如: 你在25歲時害怕吃苦,選擇了最安逸的工作; 到了35歲,你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什么技能,更不敢動; 等到45歲,看到別人事業(yè)有成,開始后悔“要是當年……” 你會被這樣的想法不斷折磨,為此痛苦。 其實: 大腦的災難預言99%不會成真; 別人的警報器不見得適合你; 暫時的安全感可能收著高利貸 …… 這時候,你內心那個“想做又不敢”的決定,會不會稍微松動一點點呢? 當你被恐懼困住時,不妨先抱抱自己: 有恐懼是正常的,但恐懼不是敵人。 你不需要消滅它,而是要看穿它的虛張聲勢,這樣你才有勇氣去迎接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