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都不是。 一群同層次的人群中,大家背景相似,教育水平相似,卻總有人能跳出這個圈子到達自己的彼岸; 并不是因為他們運氣好,能力十分出眾,大部分時候是因為他們懂得“手表定律(Law of the Watch)”。 如果有一天你落魄,沒錢沒權(quán),被身邊的人嫌棄,不妨認識一下這個定律。 “手表定律” 心理學(xué)中著名的手表定律(Law of the Watch)是由英國心理學(xué)家薩蓋(Saguet)所提出,也被稱為薩蓋定律。 當(dāng)一個人擁有一塊手表時,可以準確地知道當(dāng)前的時間。 但他如果同時擁有兩塊及以上的手表時,反而會因為手表時間上的差異而陷入困惑,以至于難以確定真正的時間。 因為每塊手表的時間都存在微小的差異,這種微小的差異會導(dǎo)致信息沖突,進而讓人無法進行有效決策。 一個人的落魄往往不是客觀環(huán)境導(dǎo)致,是主觀層面的多變的思維與對未來的迷茫。 因為大部分人的起點是一樣,智力也相當(dāng),天賦型選手往往鳳毛麟角。 當(dāng)一個人對自己人生有著清晰的定位與認知時,他會比同層次的人走得更高,看得更遠。 反之一個人的選擇過多,思維多變及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時,就像有了多塊手表。 難以確定準確時間,準確方向,在人生決策中搖擺不定,錯失良機,縱使天資不錯也很難有所成就,因而落魄,無權(quán)無勢,被人嫌棄。 認知失調(diào),是你落魄的真正源頭 手表定律的本質(zhì)是認知失調(diào)(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diào)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xué)家費斯廷格(Festinger)提出的理論: 當(dāng)個體同時持有兩種或者多種相互矛盾的認知或者信息時會產(chǎn)生心理失衡。 多個手表會讓個體陷入認知沖突,這種矛盾的狀態(tài)也是認知失調(diào)的一種表現(xiàn)。 多個不確定信息會讓人陷入兩難,難以抉擇,也會讓人在解決內(nèi)心失衡的過程中錯失時機與發(fā)展機遇。 如何擺脫“多塊手表”的人生陷阱? 因此,如果你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十分落魄可以反思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多塊“手表”,多種差異化的信息。 這些差異化的信息可能來自社會群體,也可能來自親朋好友。 總之,他們是相互沖突與矛盾的,那么這時,你可以試試這么做: (1)明確內(nèi)在動機與需求: 通過自我反思以及他人評價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與決策。這里的他人評價只是一種輔助參考,最主要的是自我挖掘自身內(nèi)在需求。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樣才能在面對眾多選擇時有一個穩(wěn)定的參照系,一步一步篩選出適合自己的方向。 ![]() (2)縮小決策范圍: 那么一定有人會說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這很簡單那你一定有討厭的事,這就是第2點縮小選擇范圍做到有效決策。 在復(fù)雜情景中過多選項會增加認知負荷,使大腦超載導(dǎo)致決策效率低下。 因此,縮減范圍可以有效地降低認知負荷,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認知能力與思維模式。 這能讓自己更加自信的篩選出契合的選項,減少因外部過多損失感染而產(chǎn)生的猶豫和矛盾。 在縮小決策范圍的同時,也可以運用決策樹與SWOT分析等相關(guān)工具,系統(tǒng)性地評估剩余選項的利弊,使決策過程更加全面與理性。 (3)做好自身心理建設(shè): 要學(xué)會接納不完美決策與人生選擇。 大部分人之所以猶豫,焦慮是因為想找出十全十美的答案,并且在面對未知時也總是“前怕狼,后怕虎”; 然而所有選擇都有利有弊,沒有完美選擇。 ![]() 總之,任何決策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也要接納決策帶來的舍與得,減少對決策的過度擔(dān)憂,用更靈活的心態(tài)面對結(jié)果。 手表定律的存在也是為了讓人意識到清晰的自我定位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其實每個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手表”,不需要參照與擁有別人的手表,你越相信它,它的時間越準確,你的人生也會越明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