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基礎課程,具有()。 A. 實踐性 綜合性 B.綜合性 實踐性 C.綜合性 探究性 D.探究性 綜合性 2、()是在理解科學概念、規(guī)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客觀實物的總體認識。 A. 科學思維 B.科學觀念 C.探究實踐 D.態(tài)度責任 3、認識常見物體的某些特征和常見材料的某些功能;認識問題有多種運動形式,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屬于()學段的科學觀念目標。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4、初步認識常見物質的變化,知道物體變化時構成物體的性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屬于()學段的科學觀念目標。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5、初步掌握重組思維、發(fā)散思維、突破定勢等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本方法,能基于具體實物外在特征展開想象,屬于()學段的科學思維目標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6、能基于所學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和研究假設,制定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案。屬于()學段的科學探究目標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新課標測試題 7、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和比較,提出感興趣的問題,作出簡單猜想,并了解科學探究需要制定計劃。具有初步的提出問題和制定計劃的意識。屬于()學段的科學探究目標。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8、在好奇心驅使下,樂于動手操作感興趣的事物;知道科學學科的學習與實踐要實事求是,能如實記錄和報告觀察與實驗的信息,具有基本事實表達觀點的意識,屬于()學段的態(tài)度責任目標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9、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運用中需要考慮倫理道德;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屬于()學段的態(tài)度責任目標。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10、在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中,學習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這一內容時,課程標準要求()學段的學生,能根據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質將兩種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開來,如分離沙和糖、鐵屑和木屑等。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11、在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中,學習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這一內容時,課程標準要求()學段的學生,能夠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含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新課標測試題 12、在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中,學習物質的溶解溶液,能夠知道有些物質能溶解于水中,如食鹽和白糖等;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屬于()學段的內容要求。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13、在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中,學習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tài)的原因,能夠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運動方式,比較不同的運動,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屬于()學段的內容要求。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14、在學習聲音與光的傳播時,要求()學段的學生能夠描述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的彩色光帶,知道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15、()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A. 細胞 B.神經元 C.神經系統(tǒng) D.反射弧 16、在學習地球繞地軸自轉中,能夠觀察并描述太陽光照射下物體影長從早到晚的變化情況。屬于()學段的內容要求。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17、在地球系統(tǒng)中,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口述、畫圖等方式,交流對天氣和土壤的觀察結果,屬于()學段的學業(yè)要求。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新課標測試題 18、對天氣、水體、巖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動手實驗,如實記錄觀察結果,具有用事實說話的意識。屬于()學段的學業(yè)要求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19、在工程設計與物化中,能提出滿足一定限制的簡單工程問題,知道驗收標準,了解設計方案中各種因素間的關系。屬于()學段學生的學業(yè)要求。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20、能提出滿足一定限制條件的簡單設計問題和多種設計方案。能運用多種方式說明設計思路,選擇適當的方案。屬于()學段學生的學業(yè)要求。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21、學業(yè)質量標準是以()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yè)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 A.期末成績 B.綜合素質 C.學科思維 D.核心素養(yǎng) 22、能在熟悉的真實情境中,基于所學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和研究假設,這是()學段學生的科學課程學業(yè)質量標準。 A.1-2 年級 B.3-4 年級 C.5-6 年級 D.7-9 年級 23、進行單元評價,是為了診斷學生每一個單元的學習情況,其中要利用探究性和操作性的任務或問題有效測評學生的能力,體現了評價方式的()。 A.實踐性 B.科學性 C.基礎性 D.適切性新課標測試題 24、新課標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yè)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一致性。 A.教-考-評 B 教-學-評 C. 學-考-評 D.學-考-教 25、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實行()的原則。 A.家校合作 B.國家主導 C.多元開發(fā) D.學校主導 26、試題中運用一個步驟的認知過程,如回憶事實、術語、概念或原理,或者從圖表中讀取某一個信息屬于()等級的認知水平。 A.低級 B.中級 C.較高級 D.高級 27、新課標,從()方面,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yǎng)的具體要求。 A.有理想 B.有本領 C.有學識 D.有擔當 28、世界是物質的,以下屬于物質的有() A.太陽系 B.地球 C.原子 D.電磁場 29、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包括() A.機械運動 B.熱運動 C.冷運動 D.電磁運動 30、科學教材的編寫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全面落實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其中教材編寫的原則應遵循() A.方向性 B.時代性 C.科學性 D.適切性 31、科學課程資源是指有助于進行科學教學活動的各種資源,在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要體現() A.思想性 B.多元性 C.適宜性 D.趣味性新課標測試題 32、生命系統(tǒng)是一種復雜的開放系統(tǒng),與其他物質系統(tǒng)一樣具有() A.層次性 B.復雜性 C.多樣性 D.可逆性 33、生物的()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 A.繁殖 B.遺傳 C.變異 D.環(huán)境因素 34、科學教材的編寫應體現適切性的原則,其中教材的()要體現各學段的特征。 A.容量 B.結構 C.版面 D.活動 35、以下屬于科學學習活動的是() A.觀察 B.實驗探究 C.種植養(yǎng)殖 D.讀圖識圖 E.科普劇 F.項目研究 36、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協(xié)調構成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靜態(tài)平衡() 37、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和月亮組成了地月系() 38、科學學業(yè)水平考試是由國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依據學業(yè)質量標準,對學生學完本課程后課程目標達成度進行的終結性評價。() 39、化學變化通過化學反應得以實現,其實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 40、能量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通過做功相互轉化,能在轉移和轉化的過程中,總量會發(fā)生變化。( ) 41、了解生活中各種能的形式,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屬于 1-2 年級學段學生學習的內容要求。() 42、設計和物化是工程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標測試題 43、學業(yè)質量標準要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yè)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 44、教材的編寫分為了“六三”學制和“五三”學制兩種版本。() 45、學校要統(tǒng)籌安排校本教研活動,特別要發(fā)揮科學教研組的作用,每學年安排定期的教研活動。() 2022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試題及答案(二) 一、填空題。 1.科學是人類在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 2.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可將科學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分支。 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 4.科學課程有助于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關系,發(fā)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充分發(fā)揮科學課程育人功能,為全體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6.遵循“少而精”原則,聚焦學科核心概念,精選與每個核心概念相關的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系列學習活動。 7.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科學安排學習進階。 8.倡導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學活動,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內在動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倡導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的過程; 10.構建素養(yǎng)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改進結果評價,重視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 11.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依據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及學段特征,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定總目標和學段目標。 12.科學核心素養(yǎng)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 13.科學觀念是在理解科學概念、規(guī)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14.科學思維是從科學的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guī)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創(chuàng)新思維等。 15.探究實踐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獲得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16.態(tài)度責任是在認識科學本質及規(guī)律,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 17.科學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18.通過對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理解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tǒng)與模型、穩(wěn)定與變化4個跨學科概念 19.科學課程設置13個學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應該掌握的科學課程的核心內容。 20.教師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實驗、建構模型、分類以及融入科技史素材等方法進行學習 21.物質是不斷變化的,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22.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包括機械運動、熱運動和電磁運動。 23.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24.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科學防災減災,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25.學業(yè)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yè)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yǎng)要求。 26.學業(yè)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yè)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 27.科學教學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宗旨,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加強教學內容整合,注重教學方法改革,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28.系統(tǒng)設計學年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落實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 29.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針對擬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按照學習進階設計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思維、合作的教學活動 30.探究和實踐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要加強對探究和實踐活動的研究與指導,整合啟發(fā)式、探究式、互動式、體驗式和項目式等各種教與學方式的基本要求 31.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 32.以課程目標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為依據,構建素養(yǎng)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發(fā)揮評價與考試的導向功能、診斷功能和教學改進功能。 33.以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要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全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34.評價主體多元和方法多樣。 35.教學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很多,要發(fā)揮過程評價的效益,應重點關注課堂評價、作業(yè)評價,以及單元與期末評價。 36.科學教材的編寫應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全面落實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使教材起到支撐教師教學、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37.教材編寫分為“六三”學制和“五四”學制兩種版本 38.科學課程資源是指有助于進行科學教學活動的各種資源。合理使用這些資源,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 39.校本教研的問題來源于教學實際,校本教研的結果應用于改進教學,建立“課程實施一教學問題一實證研究一反思改進”的校本教研范式。 二、簡答題 1.科學的課程理念有哪些? (1)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yǎng)發(fā)展 (2)聚焦核心概念,精選課程內容 (3)科學安排進階,形成有序結構 (4)激發(fā)學習動機,加強探究實踐 (5)重視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 2.簡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 (1)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 (2)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 (3)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 (4)樹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3.簡述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 科學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科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 4.簡述科學觀念的定義? 科學觀念是在理解科學概念、規(guī)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科學觀念既包括科學、技術與工程領域的一些具體觀念,如對物質、能量、結構、功能、變化的認識;也包括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如對科學知識的可驗證性、相對性、暫時性的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以及對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認識;還包括科學觀念在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5.簡述科學思維的概念? 科學思維是從科學的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guī)律及相三、課程目標互關系的認識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創(chuàng)新思維等。模型建構體現在:以經驗事實為基礎,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和概括,進而建構模型;運用模型分析、解釋現象和數據,描述系統(tǒng)的結構、關系及變化過程。推理論證體現在:基于證據與邏輯,運用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等思維方法,建立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合理見解。創(chuàng)新思維體現在: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提出新穎而有價值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6.科學教學建議包括哪些? (1)基于核心素養(yǎng)確定教學目標 (2)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內容 (3)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設計 (4)以探究實踐為主要方式開展教學活動 7.科學教材編寫原則包括哪些? (1)把握方向性。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科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2)符合科學性??傮w設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落實科學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yè)質量的基本要求。教材內容準確,編排合理,反映科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特點,體現科學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3)體現適切性。不同學段課時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較大差異,在保持教材風格總體一致的前提下,教材的容量、結構、版面、活動等要體現各學段的特征,適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興趣特點,注重聯系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滿足不同區(qū)域學生的需求。要重視幼小銜接,人學適應期以綜合性活動為主,突出活動的游戲性和生活化。 8.教材內容編排和呈現有哪些原則? (1)內容編排應具有整體性和邏輯性。內容編排要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符合邏輯。注重單元之間、冊次之間、學段之間的銜接,體現核心概念及其進階,促進學生形成對所學內容的完整認識。 (2)活動設計要體現實踐性,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教材編寫要重視思維型探究和實踐活動的設計,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和認知沖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3)呈現方式要符合學生學習特點。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應當符合相應學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要求,實現學科知識內在邏輯與學生認知邏輯的統(tǒng)一,并體現活動性和開放性。從學生觀察世界的角度,以自主學習活動的方式進行表述,給學生的自主學習留有充分的空間,使學生通過探究和實踐活動建構新知識。 2022版科學《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教師達標測試卷 姓名: 一、填空題。(每空2分,共60分) 1. 是人類在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 2.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可將科學分為 、 、 、 、地球科學等分支。 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 基礎課程,具有 。 4.科學課程有助于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 ,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關系,發(fā)展基本的 ,形成基本的 和 ,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充分發(fā)揮科學課程 ,為全體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滿足學生 和 的需要; 6.遵循“ ”原則,聚焦學科核心概念,精選與每個核心概念相關的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系列學習活動。 7.基于學生的 ,科學安排學習進階。 8.倡導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 ,創(chuàng)設愉快的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 ;突出學生的 。 9.倡導以 和 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 、 、 ,經歷科學探究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的過程; 10.構建 的綜合評價體系。改進 ,重視 、 和 的考查。 二、選擇題(每題2分,共24分) 1.下列不屬于《2022版科學課程課標》理念的是( )。 A.以教師為主體,促進學生發(fā)展 B. 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yǎng)發(fā)展 C.聚焦核心概念,精選課程內容 D. 激發(fā)學習動機,加強探究實踐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 )。 A.恒星 B.行星 C.衛(wèi)星 D.彗星 3.結合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具有一定功能的簡單裝置或實物模型,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并進行探究,屬于( )學習活動。 A.制作 B.科普劇 C.實驗探究 D.項目學習 4.扮演不同角色,從不同角度認識同一事物的活動是( )。 A.項目學習 B.觀察 C.科普劇 D.考察 5.經過對結果的評估,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進,對于比較復雜的產品或實物模型,可能需要( )迭代改進。 A. 0次 B. 1次 C. 2次 D.多次 6.工程是設計方案( )的結果。 A.模式化 B.物化 C.多樣化 D.美化 7.能通過口述、畫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設計與想法,利用身邊的材料和簡單工具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是科學課程對( )學段的學業(yè)質量描述。。 A.1~2年級 B.3~4年級 C.5~6年級 D.7~9年級 8.( )是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的主要途徑。 A.制作 B.種植 C.科學探究 D.養(yǎng)殖 9.( )是人類在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 A.數學 B.審美學 C.科學 D.生物學 10.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 )的綜合性基礎課程。 A.傳統(tǒng)文化 B.信息技術應用C.數學運算 D.科學本質 11.新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要構建( )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 A.知識 B.素養(yǎng) C.活動 D.科學 12.( )是在理解科學概念、規(guī)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A.科學觀念 B.科學思維 C.探究實踐 D.態(tài)度責任 三、簡答題 1.科學的課程理念有哪些?(5分) 2.簡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5分) 3.簡述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6分) 附件答案 2022版科學《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答案 一、填空題。 1.科學是人類在研究自然現象、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 2.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可將科學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等分支。 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 4.科學課程有助于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關系,發(fā)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充分發(fā)揮科學課程育人功能,為全體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6.遵循“少而精”原則,聚焦學科核心概念,精選與每個核心概念相關的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系列學習活動。 7.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科學安排學習進階。 8.倡導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學活動,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內在動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9.倡導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的過程; 10.構建素養(yǎng)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改進結果評價,重視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 二、選擇題 1.A 2. B 3. C 4. C 5. D 6. B 7. A 8. C 9. C 10. D 11. B 12.A 二、簡答題 1.科學的課程理念有哪些? (1)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yǎng)發(fā)展;(2)聚焦核心概念,精選課程內容; (3)科學安排進階,形成有序結構;(4)激發(fā)學習動機,加強探究實踐; (5)重視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 2.簡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 (1)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2)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3)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4)樹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3.簡述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 科學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科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等方面。
分 享 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