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厥陰二十一: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而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下利而脈大者,此中氣脫泄,離根而外浮,陽虛之診也。但使自利,未必如此,是其強以苦寒下之,愈亡其里陽故也。設脈見浮革,因而腸鳴者,此利亡血中溫氣,枯木賊土,屬當歸四逆之證。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革者,溫氣亡脫,營血虛寒,內(nèi)虛外實,如鼓上皮革之象,浮大中虛之脈也。血冷木陷,郁勃不寧,陰邪宕激,是以腸鳴。當歸四逆,養(yǎng)血達郁,使木氣榮利,不至遏陷,則陽回而利止矣。 1 下利而脈大者,利為肝脾之虛陷,當見陰脈,沉遲微細弦澀也。而反脈大者,此是中氣脫泄,陽氣拔根而外浮。此是為虛浮之大,故為陽虛之診。如是自利,未必如此,是其以苦寒而強下之故也。 “設”,是未強下而自利。設,下利而脈浮革,因而腸鳴者,此是自利,利亡血中之溫氣,枯木賊土,是當歸四逆湯證。脈法:脈弦而大,弦則為陽虛陽減,大則為血虛而脈空,減則為寒,芤則為血虛,寒虛相摶,此名為革。革者,溫氣亡脫,營血虛寒也。革者,外實而內(nèi)空也。外實如鼓上之皮革,浮大內(nèi)虛之中空也。 血冷木陷,郁勃不寧,陰邪激蕩,是自利而腸鳴,當歸四逆,溫肝養(yǎng)血,升達木氣,使木氣溫暖暢升,不至虛陷,則陽回而利止。 2 脈弦而大者,即浮革之脈,是外弦緊而內(nèi)芤之虛大。此是脈芤亡血之義,當歸四逆湯,當歸補血,以退虛芤之脈,細辛,暖肝而溫經(jīng)。 3 本條:脈浮革者,利亡血中溫氣也,當歸四逆湯主之。 霍亂九:惡寒脈微而復和,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師解:利亡血中溫氣,是下利奪血中之溫氣也。 (1)宕:dàng 1.拖延;擱置。2.放縱;不受拘束。組詞跌宕延宕拖宕推宕。 厥陰二十二: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大汗大下,敗其中氣,下利而厥冷者,陽亡火敗,宜四逆雙補火土,以回陽氣。 1 大汗,或大下,則亡陽而敗中,下利而厥冷者,陽亡火敗,脾胃虛寒,陰陽不交也。宜四逆湯,雙補火土,以回陽氣。 2 大汗大下,則亡陽敗中。下利而厥冷者,是陰盛而發(fā)厥逆,故此為厥陰病。厥陰病者,陰盛而發(fā)厥逆也。 太陰篇:太陰病者,俱附于少陰、厥陰二經(jīng)。厥陰病,用四逆湯者,即是太陰病,附于厥陰篇也。 厥陰二十三: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表寒閉其內(nèi)熱,大汗既出,熱應解矣,若大汗出而熱不去,此陽亡而不歸也。里陰盛則內(nèi)拘急,表陽虛則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火土雙敗,宜主四逆。 1 傷寒,表寒閉其內(nèi)熱,大汗既出,熱應解矣。熱反不去?此是大汗出而陽亡土敗,陽氣拔根,升浮失歸也。此是陽虛拔根之虛熱。發(fā)熱、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2 內(nèi)拘急者,是陰盛內(nèi)寒,而寒性收縮,而諸寒收引也。如痙攣,少腹弦急,骨節(jié)疼痛,難以屈伸,腹中拘急或疼痛,或冷結(jié)關元,都算內(nèi)拘急。四肢疼者,是(附子湯)陰凝氣滯,筋脈攣急,而骨節(jié)煩疼。四逆湯,干姜溫脾陽,附子溫腎陽,甘草培中,交濟陰陽也。 3 這個發(fā)熱,是陽厥之熱,這個惡寒,就是上條厥冷之義。就是陽氣拔根外浮浮之假熱,與厥冷之真寒。此發(fā)熱與惡寒者,俱是陽虛之證。本條假熱與真寒,不是太陽病的發(fā)熱惡寒。此寒熱者,參考《金匱》妊娠胎脹,附子湯之理。 4 本條提綱,大汗出,熱反不去,...四逆湯主之。少陽十三,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也是汗出,熱反不去,心下痞硬,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5 三陰統(tǒng)于太陰,此也是厥陰病,欲從太陰之亡敗,四逆湯,急救回陽。 附:內(nèi)拘急:腹中拘急不舒或拘急疼痛 拘急一詞,在中醫(yī)中常用來描述四肢拘攣難以屈伸的癥狀,而內(nèi)拘急則特指腹部的拘急不舒或疼痛感,這種癥狀反映了陽氣的不足和陰寒內(nèi)盛的狀況。在中醫(yī)理論中,內(nèi)拘急的治療通常涉及溫陽散寒、調(diào)和陰陽的治療方法,以恢復陽氣的正常運行和陰陽的平衡。 (1)曹穎甫:蓋人之內(nèi)臟,遇溫則舒,遇寒則縮,故常有病痰飲而腰腹部分如帶緊縛者,此即拘急之明證也。 (2)汪琥云:“此寒氣深入于里,寒主收引,當是腹以內(nèi)拘急。”即是腹內(nèi)有極不舒適的感覺。 (3)劉渡舟:陽氣虛則寒必盛,寒主收引,故腹內(nèi)有拘急疼痛之感。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陰乘,寒滯筋脈,故見四肢疼痛。 (4)張錫駒:內(nèi)拘急者,純陰在內(nèi)也;四肢疼者,陽虛不達于四肢也; (5)陳修園——大汗出為表陽虛,熱不去為陽氣外越,內(nèi)拘急為陰氣內(nèi)盛,四肢疼為陽虛不能四達,又下利為下焦之生陽下泄于下也,以四逆湯主之?;乇黻栔饷?,救生陽之下陷。此陽虛而厥,反作假熱之象也 (6)陳亮師——表虛邪盛如此,勢必經(jīng)脈失和,于是有內(nèi)拘急。四肢疼之證也。再見下利、厥逆,陰寒內(nèi)盛;陽氣大虛,故用四逆湯,急急溫經(jīng)復陽以消陰翳。 厥陰二十四: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是少陰通脈四逆證,緣其陽弱而氣郁也。少陰陰盛陽微,故面見赤色,陽郁皮腠,而不得出汗。厥陰陰極陽生,內(nèi)胎火氣,故熱盛而汗出。雖見汗出,而陽氣猶郁。以其臟氣寒凝,故其經(jīng)絡郁遏不暢,亦宜通脈四逆也。 1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此是陰寒格陽,陰陽不交,也是厥逆證。此是少陰篇通脈四逆湯證。少陰者,陰寒格陽,陽郁皮腠,不得汗出,則面見赤色。 本條汗出而厥者,是屬厥陰。厥陰者,陰極而陽生,內(nèi)胎火氣,故熱盛而有汗出。雖見汗出,而陽氣猶郁。以其陰盛臟寒,經(jīng)絡郁遏不暢,宜通脈四逆湯,溫臟寒而通經(jīng)脈也。 2 厥逆,本不應出汗,出汗者,是為陽脫。為什么這個出汗,不是陽脫。此是厥陰病,下越寒則上越熱,上熱越,則汗出。厥陰四:厥深者熱亦深。此是熱復亦盛,故汗出而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