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是中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 自詡為“五言長城”。 劉長卿的詩,就其內(nèi)容來說,以山水見長;就其形式來說,以五言著稱。 他的五絕寫得極省凈而又韻味淡遠,讓人反復咀嚼而愈覺醇美。 下面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正是其代表作。 詩人用極其凝煉的筆墨和白描的手法,以畫入詩,勾勒了一幅以寒寂冷清的暮雪山村為背景的風雪夜宿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唐代〕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的大意是: 當暮色降臨山蒼茫的時候就越來越覺得路途遙遠,當天氣越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孤零零。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這是一首詩,也像一幅畫。全詩僅以寥寥二十個字,便勾勒出一個嚴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個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詩的前兩句用對句的形式開頭,寫出了眼中所見。 在蒼茫的暮色中,詩人行進在荒僻的旅途上,青蒼蒼的芙蓉山逶迤遠去,路途漫長而艱苦; 嚴冬季節(jié),天氣寒冷,山腳下呈現(xiàn)在眼前的十分簡陋的房屋,顯得冷落而蕭條。 “日暮”,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吧n山”,指芙蓉山,點明投宿的地點。 一個“遠”字,寫出了歸途的遙遠和途中跋涉的艱辛。 “天寒”,點明了季節(jié)時令;“白屋貧”寫出了山里人家的苦寒凄涼。 詩的前兩句的佳妙之處在于對仗工整,“日”對“天”,“蒼山”對“白屋”,“遠”對“貧”,詞性相同,平仄互諧,異常妥貼自然。 后兩句詩描寫借宿山家、主人夜歸的情景: 黑沉沉的夜幕已經(jīng)籠罩大地,日暮時是一派天寒欲雪的景象,而此時已經(jīng)風雪交加。 這時,我們的詩人也已經(jīng)宿在“白屋”之中,他還沒有進入睡鄉(xiāng),忽聽得柴門外狗叫起來。 狗叫是具有山區(qū)生活特點的細節(jié)描寫,山村人一般都用狗看門。 深夜狗叫,突然打破寂靜的氣氛,給人一種異樣而又親切的感覺。 這時詩人猜測,大概是戶主回來了。 果然不錯,正是這“白屋”主人冒著漫天風雪,深夜歸來了。 詩寫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而主人風雪夜歸的場面,卻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喚起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 荒寒的山,漫天的風雪,一貧如洗的茅屋,為生計奔波、深夜方歸的人…… 詩人雖沒有直接抒發(fā)一句感慨,而他的心情不言自明,可想而知了。 在這首詩中,所有的白屋都是家園,所有到來的人都是歸人,“風雪夜歸人”,是這首詩中溫暖的力量所在,讓人心安,亦讓人滿足。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無華,格調(diào)清雅淡靜,卻章法嚴謹,對仗工整,意脈貫通,具有悠遠的意境與無窮的韻味。 【聲明】圖源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