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賞析: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感興趣的讀者和趣歷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劉長卿,唐代詩人,長于五言,自稱“五言長城”?!斗暄┧捃饺厣街魅恕肥瞧渥顬橹囊皇自?,每到冬天,風(fēng)雪交加的夜晚,我們總能想起這首意境深遠(yuǎn)的五言詩,尤其最后兩句,因“風(fēng)雪夜歸人”曾作為劇作的名字而家喻戶曉。 這首詩后來被選上了小學(xué)教材,流傳度更為廣泛。整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字字都很簡約,但組合起來卻是非常難解,可以說是從標(biāo)題到詩文內(nèi)容,都存在諸多爭議。比如標(biāo)題中的“主人”二字就非常令人費(fèi)解,按常理,“逢雪宿芙蓉山”表意就已清晰明了,為何還要加上“主人”二字呢?實在難解。 再如第二句“天寒白屋貧”:白屋是什么屋?貧又到底如何理解?最后一句“風(fēng)雪夜歸人”,歸人指的到底是主人還是詩人自己?歷來爭論紛紛。 ![]() 點(diǎn)擊加載圖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yuǎn),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 前兩句寫傍晚時,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更加悠遠(yuǎn),這句沒有什么疑義,分歧在于第二句。因標(biāo)題中有雪,所以有人認(rèn)為這里的“白屋”指的是被白雪覆蓋的屋子,而“貧”則理解為“少”的意思。 但個人覺得白屋在這里理解為用白茅草覆蓋的房子,即古代貧窮人家所居住的房子,而“貧”理解為貧寒,更符合意境,也更貼切。當(dāng)然,是貧屋,也不影響它被雪覆蓋后的“白”的想象。 從語義本身及上下句結(jié)合起來看,上句“日暮”是使青山顯得更遠(yuǎn)的緣由,不僅是天色將晚,路途的遙遠(yuǎn),更是暮色四合中視覺上的一種印象;而下句中與之對舉,“天寒”使白屋顯得“貧”,因為白屋本身的簡陋,在寒風(fēng)呼嘯的冷天里,從感覺上顯得更加簡陋、貧寒。否則,“天寒”與“屋少”之間有何語意關(guān)聯(lián)呢?此為其一。 其二,這樣的貧寒白屋,在如此風(fēng)雪夜色中,在茫茫雪飛蒼山悠遠(yuǎn)的時刻,卻依然是夜歸的旅人最溫暖的歸宿,更顯溫暖。逢雪,是在路上正遇上下雪,這時候,想要找到落腳歸宿的心情可想而知。 后二句寫柴門傳來犬吠之聲,有人頂著風(fēng)雪正濃時夜歸而來。有白屋,所以有柴門;有人歸,所以有犬吠。這首詩,可以說前后緊密關(guān)聯(lián),無一字無用。然而這個人,到底是詩人還是小屋的主人?詩人是在屋外在屋內(nèi)?竊以為,兩種說法都可解釋得通,不影響詩本身的意境。 很多友友說,在寒冷的夜里,讀到這首詩,總感覺寫得非常美、很有意境,雖然無比凄冷孤寂,卻又讓人由衷感到溫暖。我想,這是它千百年來每每讓人讀之都能特別感動的緣由所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