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中,號稱“五言長城”的劉長卿一生非常不順利。755年,他考中了秀才,還沒有發(fā)榜,安史之亂就暴發(fā)了。 第二年,唐肅宗即位,新政成立,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但不久就被誣陷入獄,幸好遇大赦獲釋。兩年之后,他又攝海鹽令。不久后,又被貶,之后他又遭人誣陷獲罪,貶為睦州司馬。 遭貶之后的一個嚴冬,他寫了一首詩,短短20字,卻被后世評為最凄苦卻又最溫暖的詩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寥寥二十個字,本是白描,但就像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不費力氣,景情意境都已經(jīng)躍然在讀者心里。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表面上是說趕路的辛苦,其實也是說詩人人生道路走到了極難極貧處,天色將過黃昏,遠處的山已經(jīng)隱隱約約看不清楚了。詩人此時身遭寒冷,避無所避,詩人所見,是大雪漫山,路稀人少,是天色將晚,是白屋寥落…… 這一切,似乎就是詩人生平現(xiàn)狀,他自己正被害得走投無路,是“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現(xiàn)實,他希望獲得一席凈土,可是,在冷酷的現(xiàn)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呢?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我讀出了人情味、溫暖還有一種微微的感激,正如在風雪交加的夜里能夠有所投宿,雖然簡陋,但是至少把風雪擋在了身外,這對于此時被貶后的劉長卿,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想必我們大家也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品嘗到生活的奔波與不易,才會被萬家燈火所感動,希望人們白天不管怎么辛苦,晚上都能夠有棲身之所來包容自己所有的疲憊。 蒼山,風雪,白屋,柴門,犬吠,歸人,整首詩如圖一幅畫,沒有一句感情抒發(fā),但“風雪夜歸人”卻有極強的象征意義。 詩人在這里確實是過客,是行人,是路人,但在這天寒地凍之中,在這荒山野外,在饑寒交迫之時,象征著詩人的人生困境,就在此時,能找到一個同樣貧寒的小屋,一處可能一樣窮困的山村人家,卻有一間茅屋可避風雪,也有一處燈火可見光明,一碗飯食可藯饑寒,因此,詩人發(fā)出了對人世風雨吹打之后的回歸溫暖的一種感嘆,這種感嘆,古今同慨。 試問,在人生漫漫路上,誰又不是孤獨的“風雪夜歸人”呢? 我們都是這人生旅途中的歸人。對漂泊的浪子而言,這清貧的白屋既是溫暖和食物的源泉,也是被想象美化了的精神居所。這是用詩句虛構(gòu)出來一個極美的境界。 您對這首詩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