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問:“至善只求諸心??钟谔煜吕恚胁荒鼙M?!?/b> 徐愛問,“世上萬事萬物各有各的道理,而只在心中尋求至善,恐怕不能探究完世間所有的事理吧?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陽明貶謫龍場,經(jīng)歷一番大劫大難之后,豁然醒悟,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后,他把這番心得加以提煉概括,這就是王陽明心學“心即理”丶“心外無物”的經(jīng)典論斷,也是核心命題。 如何理解“心即理”?筆者讀《周易》孔見: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觀察天地萬物變化的整體思維方式。有天地而后有萬物,有萬物而后有人。人是萬物中的一類,置身于天地之中,參與天地化育,仰觀天地變化,則“天地以位,萬物以有”,從而“順乎天而應乎人”。順乎天是順乎道(自然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應乎人是獲得了道在事事物物上的“知”。由上可知,陽明之“心即理”的意蘊:理即道,是宋儒創(chuàng)立理學之際,為了與個道家相區(qū)別,以“理”名天地萬物的本原?!靶摹?,源自道的顯化,所以說“心即理”。 心即理”告訴我們秘鑰:用心,把心放在你要做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上。 講個故事吧:后面會講到王陽明有個學生,叫冀元亨。當他聽王陽明講到“心即理”時,有些不明白,就想讓先生解釋一下。 王陽明讓書童拿來一本《戰(zhàn)國策》,打開第一頁,是一張戰(zhàn)國時期各國形勢圖。王陽明將地圖扯了下來,撕 十幾張碎片,然后交給冀元亨:“把它拼起來?!?/p> 冀元亨是學習歷史的,齊楚燕韓趙魏秦,宋衛(wèi)中山魯滕鄒,倒背如流,拼這個應該太容易了!不過,撕成碎片的地圖,已經(jīng) 無法讓他看清形勢,背再多的國家也沒用,拼來拼去也無法拼出全貌。冀元亨急得滿頭大汗。 陽明微微一笑,把紙片交給了書童。冀元亨內(nèi)心不以為然,我都拼不起來,這個書童又如何能拼起來。誰料,書童全然不看戰(zhàn)國地圖,而是把紙片翻了過來,那是一幅劉向(《戰(zhàn)國策》作者)的畫像。 書童笑著對冀元亨說,只要把人(畫像)拼起來,這地圖自然也就拼好了。冀元亨頓時領(lǐng)悟,心即理,天下豈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理?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b> 徐愛并未真切領(lǐng)會“心即理”,進一步提出具體問題來詢問,說,比如孝敬父母,忠誠君主,誠信交友,仁愛百姓等等這些問題,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特殊性,恐怕也不能不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 “心即理”為何還要“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補充呢?因為沒有這個補充,就無法回答徐愛的提問。 陽明學中的“心”,是道的顯示化,但道只有一個,人有無數(shù),事事物物也有無數(shù),三者怎么能夠劃等號? 一、心雖是人的心,畢竟是天道之全息??茖W家提出“一元宇宙全息論”,指出宇宙任何一個微粒子,都具足整個宇宙之信息克隆即是“全息”之明證。佛家也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勰荛_悟即云“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等語,陽明子龍場悟道即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二、心性是無處不在的,任何“各的理”、“特殊性”都有“心即理”,任何“心即理”也大致包括著一切“各的理”“特殊性”。當今量子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量子世界中,一個束縛于原子核電子,通過波的振蕩擴散于整個原子核,因此可以同時出現(xiàn)在許多地方。當然也不以同一概率無處不在的(《量子理論的觀念之爭和認識論發(fā)展》,李宏芳著,第4頁)同樣,心雖看似僅一人之心,常人所感天地范圍也很狹窄,但人之本心本來與道為一,含納萬有,不受量之限制,只是需向內(nèi)而修,擴充心性,擴充心量,與道合一,只是各人修的層次不一。凡大徹大悟之人,其心性已然與天道合一,既然心含萬類,那么萬物即在心中,既然物在心中,那么萬物之理亦在心中。故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三、即便“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我們又怎能秉持“心即理”而解決具體問題?簡單說,物及其理在心中或寂或顯,寂然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心未明之而已,一旦明之,則由寂轉(zhuǎn)顯。當然,要明之,實在現(xiàn)由寂轉(zhuǎn)顯,離不開修養(yǎng)心性以及躬行實踐。這就是接下來要說的。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fā)之事父,便是孝;發(fā)之事君,便是忠;發(fā)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b> 先生慨嘆道:這種說法蒙蔽世人很久了,豈是一句話就能說得清的?秉持“心即理”而解決具體問題,第一,“心即理”。就像侍奉父親,不是從父親身上求得孝的道理;輔佐君王,不是從君王身上求得忠的道理;結(jié)交朋友、治理百姓,不是從朋友身上、百姓身上求得信和仁的道理。這些道理都在的心中,人心就是天理。此心不需要從外面增添一分。第二,離不開躬行實踐。將這種純粹天理的心,用在侍奉父親上就自然表現(xiàn)為孝,用在輔佐君王上就自然表現(xiàn)為忠,用在交友、治民上就自然表現(xiàn)為信和仁。只要在自己的心中下功夫,摒除私心、存養(yǎng)天理就行了。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于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之類,有許多節(jié)目,不亦須講求否?” 徐愛說:“聽先生這么說,我已經(jīng)覺得有點醒悟了。但是以前的學說仍然在心中糾纏,我還不能完全擺脫。比如侍奉父親這件事,那些噓寒問暖、早晚問安的細節(jié),不也需要講求嗎?”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只是有個頭腦。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冬溫,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講求夏凊,也只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只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fā)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fā)出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抖Y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先生說:“怎么能不講求呢?只是要有個主次,在摒棄心中私欲、存養(yǎng)天理的基礎(chǔ)上去講求。 《禮記·曲禮》上有“溫清定省”道理,也就是侍奉父母冬天溫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請安,無微不至。對這些道理怎么能不講求?只不過要有個頭腦,做事的程序步驟也是依附在自己心上去除私欲、存養(yǎng)天理上來講究。像寒冬保暖,也 只是要盡自己的孝心,生怕有絲毫的私心雜念存在其中;炎夏避暑,也只要盡自己的孝心,生怕有絲毫私欲夾雜在里面。都只是講求這份 心,這份心如果沒有任何私欲,純屬天理,冬天自然會考慮父母的寒冷,于是就會尋求保暖的道理;夏天自然會考慮到父母的炎熱,于是 就會尋求清涼的道理。 接下來,陽明先生以“樹根”來打比方,更生動地進行說明:這些具體的道理,都是那顆虔誠孝敬的心發(fā)出來的一件件具體的事項。只有先有這顆虔誠孝順的心,然后才能產(chǎn)生具體的事。就像樹木,虔誠孝順的心是樹根,眾多具體的方法是樹的枝葉,必須是先有樹根然后 才會有 枝葉,而不是先去找枝葉,然后再去種樹根?!抖Y 記》中說:“深愛父母的孝子,對待父母一定很和氣,有和氣的態(tài)度一定會有愉悅的氣色,有愉悅的氣色就一定會有讓父母高興的表情。”有個深愛之心做 樹根,就自然會這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