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 7500 字 是近期最長的文章 但我相信會有收獲 每當有社會熱點,大家也許都會遇到一個困擾: 鋪天蓋地的信息,實在是太多了。究竟哪一些值得信任,哪些不值得信任?哪些可以接受,哪些最好保持懷疑? 我想用這篇文章,徹底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什么是「好信息」和「壞信息」? 我對信息有一套評判體系,就是把信息劃分成「好信息」和「壞信息」。 什么是好信息?我的定義是:以呈現事實為主要目的,為你的思考提供原料,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信息。 而壞信息呢,指的是:以自身的傳播為主要目的的信息?;谶@個目的,它可以不擇手段,比如:夾帶謠言、煽動情緒、挑撥離間、輸出片面觀點…… 簡而言之:好信息的本質是「為你提供養(yǎng)料」,而壞信息則是「追求自身傳播」。 因此,顯而易見,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追求攝入好信息,避開壞信息 —— 這也是我一貫以來,篩選和管理信息渠道的主要原則。 原因很簡單:好信息會幫助我們「完善自身」,獲得更全面的信息和視角,從而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而壞信息所做的,是想替代我們去思考。 因而,長期攝入壞信息,會慢慢放棄自己的思考能力,將大腦變成別人的跑馬場。 這里需要強調兩點。 第一,好信息和壞信息,以性質劃分,而不按結果劃分。 什么意思呢?一條信息,只要它是想幫助你更全面地了解事實,哪怕最終發(fā)現它所呈現的事實是錯的,它也是一條好信息,只不過是一條犯了錯的好信息。 而反之,一條信息,如果它的邏輯單薄,觀點片面,用詞偏激,哪怕它呈現的事實「恰巧」對了,也不能說它是一條好信息。 第二,壞信息跟謠言的關系是什么? 在我的定義里,謠言屬于一種「壞信息」,它同樣具備壞信息的特征:為了讓自身更好地傳播,可以編造虛假事實,或者輕率地作出斷言,挑動讀者的恐慌。 但為什么我要說「壞信息」,而不講大多數人更熟悉的「謠言」呢?原因很簡單:判別謠言是需要知識基礎的。一個人,哪怕再聰明,在他所不熟悉的領域,他也沒有能力去鑒別一條信息是否為謠言。 但是,我們可以曲線救國:既然謠言屬于壞信息,具備壞信息的特征,那么,我們通過分辨壞信息,不也就能分辨謠言了?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之一。 生活中,壞信息遠比好信息多 前面講過,生活中,如果想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我們應該追求好信息,避開壞信息。 但不巧的是,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里面,壞信息遠遠比好信息多。 不妨想一想:你平時閱讀的大多數內容,讀完之后,是會使你變得更冷靜,審慎,理性,還是使你變得更激憤,輕率,沖動? 如果沒有刻意篩選過信息源,對許多人來說,應該是后者。 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能夠產出「好信息」的深度媒體太少;而熱衷于產出「壞信息」的自媒體,又太多。 什么叫深度媒體?就是那些有能力調查社會事件,做基本的事實核對,對信息作審核,產出深度內容的媒體。而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深度媒體是非常少的,內容也受到種種限制。 當深度媒體的產出,不足于滿足我們的信息需求,自媒體就應運而生了。按2019年微信公開課的數據,公眾號數量已超過2000萬個 —— 這僅僅是公眾號而已。 但是,自媒體是不用承擔責任的。同樣一條「壞信息」,放在深度媒體上,會損害其信譽和公信力,因此深度媒體會有一套監(jiān)督和自凈機制,可以保障內容的可靠性。 但放在自媒體上,大多數時候,就是文章一刪了事。過了幾天,大多數人就會忘了這件事。實在鬧大了,換個身份,搖身一變,又是一條好漢。 進一步,對自媒體而言,最首要的目的是什么?是搶占注意力。有了注意力,才有流量,進而才有收入??梢哉f,注意力就是自媒體的命脈。 因此,產出「壞信息」,傳播「壞信息」,對自媒體來說,是一種成本很低、而收益接近于無限大的策略。單單依靠「良心」,很難有效制約。 這就導致了「信息過載」。每一天,我們都像在戰(zhàn)場上,經受著各種標題黨、謠言、情緒化的狂轟濫炸,身心俱疲。 那么,國內有哪些好的「深度媒體」呢?就我個人的經驗,下面這些媒體還可以,值得一看: 財新,三聯,財經,澎湃,界面,新京報,南都。 僅列舉我看得多的,排名不分先后。 人性,同樣是壞信息的土壤 上述僅僅是一方面。另一個原因,是根植于人性深處的「斗爭欲」。 隨便打開知乎、微博、頭條、公眾號……這樣的評論比比皆是: 「你的屁股究竟在哪一邊?」 「洗得一手好地」 「樓主是友軍,別誤傷了」 …… 隨便一句話,都帶著濃重的戾氣和火藥味。 我把這種話語體系,稱作「斗爭敘事」。它隱含著一種什么邏輯呢? 討論就是一場戰(zhàn)爭,目的就是為了贏;跟我觀點一致的就是朋友,觀點不一致的就是敵人,對待敵人就要一炮轟過去,把它徹底踩在腳下,讓它不得翻身。 真的是這樣嗎? 這種建構方式顯然是荒謬的。仔細想一想就會知道:「我」的觀點不一定就是對的,跟我所對立的觀點也不一定就是錯的,討論絕大多數時候并非為了分出勝負,而是為了達到共識,使得雙方更加接近「全面的真相」。 但為什么許多人會沉浸在「斗爭敘事」之中呢?這其實跟人群無關,是一個普世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原理:人是存在「群體偏見」的。什么意思呢?我們總會把跟我們在某方面相似的人,歸為「同類」;而把除了同類之外的人,歸為「異類」。 一旦劃分出了同類和異類(in-group 和 out-group),隨之而來的就是:團結同類,攻伐異類。 這就叫做「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舉個例子:當兩個人在爭論「南方和北方哪里更好」時,他們討論的,真的是南北差異嗎?很多時候并不是。 以南方人為例,他所經歷的心理活動,很可能是這樣的: 1)對號入座:我是南方人。把自己歸屬到一個「同類」的群體里面。 2)排除異己:你是北方人。從而,劃分出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對立。 3)勝過對方:我要證明「南方比北方好」,并不是因為我真的覺得南方好,而是因為我要證明「我們勝過你們」 —— 從而讓我產生「我勝過你」的體驗。 你會發(fā)現,許許多多「壞信息」,利用的,其實就是這么一點: 首先讓你對號入座,安慰你「你沒有問題」(同類),然后告訴你「他們是你的敵人」「是他們的問題」(異類),于是,你就會自然產生一種「同仇敵愾」的情緒,從而被煽動。 這種「群體偏見」有多根深蒂固呢?心理學家 Tajfel 等人的實驗發(fā)現,哪怕是一群兒童,只是隨機給他們分組做游戲,也能觀察到相似的現象:他們對待「同組的人」會更加寬容,對待「別組的人」會更加苛刻 —— 即使各組間并不存在競爭關系。 那么,為什么人會有這樣的偏見呢?這就要追溯到進化心理學了。在原始時代,人只有結成部落,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只有「忠于部落」的個體,才能繁衍下來,并傳播下他們的基因。那些不這樣的個體,都已經滅絕了。 因此,可以說,每個人心里,都藏著「黨同伐異」的種子。而壞信息要做的,就是把它們點燃,煽動,讓它生根發(fā)芽,冒出火花。 因此,顯而易見:好信息要追求理性中立,那么就要壓制這顆種子;但壞信息毫無顧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煽動你的情緒,挑動雙方的對立,從而坐收漁翁之利。 這就是在傳播力上,壞信息遠遠勝過好信息的原因。 如何分辨「壞信息」? 說了這么多,我們該如何分辨壞信息呢? 前面講過,壞信息的首要目的,是通過撩撥「黨同伐異」的種子,煽動情緒,從而搶奪你的注意力、讓自身獲得傳播。那么,我們不妨從這一點入手,來徹底剖析一下「壞信息」所可能具備的特征。 如果一條信息符合下面這幾個特征,那么,它很大概率,就是一個「壞信息」。 1. 事實缺位 平時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信息,絕大多數都是觀點。比如各種「評價」「態(tài)度」「結論」「建議」「看法」…… 不是說觀點不好,觀點是一種對信息的高度濃縮,更便于大腦理解。 但一切觀點,都必須建立在可靠的事實證據和嚴謹的邏輯推演上面,否則就是站不住腳的。 而由于壞信息追求的是「傳播自己」而非「傳播事實」,因此,它們不會把太多時間精力花在「事實核對」上面。 所以,壞信息常見的模式,是這么幾種: 1)缺乏事實 這種很好理解。它們通常是對某種社會現象、社會熱點的評論和批判,大多數行文是: 先講最近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揪住一個點,洋洋灑灑開始自己的批判,間或舉一些「我身邊」「我朋友」「我二舅姥爺」的例子。 用大白話說就叫做「開局一張圖,后面全靠編」。 這種模式,分辨起來也最為簡單,你只需要問: 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fā)現,這些問題的回答,在文章里面,都是「零」。 那基本就可以判定,這樣的信息并無太大價值。 2)人云亦云 這種比起第一種好一點,因為它有事實,但它的事實往往是經不起推敲的。 具體來說,也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提供了事實,但沒有來源。比如各種「研究表明」「據媒體報道」「我講個故事」…… 嚴格的做法是什么呢?研究表明,那么是誰做的研究?寫出來;媒體報道,什么媒體、何年何月的報道?寫出來;講一個案例,是發(fā)生在何地何時的案例,從哪里看到的?寫出來。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這樣才方便讀者去溯源和核對。假如讀者對你講的信息不信服,或是產生興趣,需要進一步了解詳情時,才能按圖索驥。 但這一類信息「并不歡迎」讀者去核對。因為它們的信息源往往也是道聽途說的,自己都沒有做過檢查。因此,模糊信息來源,既是偷懶,也是一種心虛的表現。 另一種,是引用多手信息。什么叫多手信息呢?就是信息從源頭發(fā)出,經過許多環(huán)節(jié)的引用和轉述,最后,再到你的面前。 這種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看它發(fā)出的截圖,上面是不是疊加了很多個水印。 為很么要避免多手信息呢?因為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非常容易失真。斷章取義,以訛傳訛,虛假證據……這些情況,實在太常見了??梢哉f,信息的流通每多一步,失真的風險就高一個數量級。 而一個嚴謹的作者,他是有義務去做「事實核對」的。因為他需要保證,所呈現給讀者的每一個事實,都是確切可靠的。而不是把「事實核對」的義務丟給讀者。 如果一篇文章,連文章里引用的信息,都懶得去核對一下,懶得去查找源頭、檢查是否失真,那它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自然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3)立場先行 這種在三者里面,是最隱晦、最高級的,也是相對來說最難判別的。 它的模式是什么呢?有事實,也有來源,而且看起來邏輯合理、嚴謹,幾乎無懈可擊 —— 但是,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它往往只選取了「對自己有利」的事實,有意無意忽略了反面的證據和觀點。 這種模式一般人很難甄別,我也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這類信息通常有一個特點: 會在開頭就開宗明義拋出自己的觀點,并且用大量的事實來佐證它,讓你一口氣讀下來覺得「十分順暢」,完全按照作者的思路走。 簡而言之,就是兩個點: 1)讀起來非?!杆梗?/p> 2)讀完之后,你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文章提供了哪些事實,而是作者的態(tài)度是什么。 如果一篇文章讀下來,給你這樣的感覺,那你就要留意了。它有可能是作者精心調配、設計的結果,就是為了讓你完全接受他的邏輯。 作為對比,一篇「好信息」可能會怎么做呢?很可能會這樣: 1)議題:我們今天要探討一個什么樣的話題。 2)事實:對于這個議題,我所搜集到的信息有哪些。哪些是正方的,哪些是反方的。 3)分析:基于上面的事實,我作出的判斷和分析是什么。把思路完整地闡述出來。 4)結論:我最終的結論是什么,這個結論在什么條件下、基于什么假設,才會成立。 簡而言之,一篇「好信息」,在對事實的處理上會更具透明度,把讀者放在一個完全對等的位置: 這些就是「我」獲取到的信息,基于這些信息,我作出這樣的判斷。但同時,也有一些反面的論據,我一起呈現給你看。你可以根據雙方的信息,得出自己的結論。 好的文章,你讀下去不一定會覺得「爽」,覺得「酣暢淋漓」,但是它可以調動你的思考,讓你自己思考得出結論,而不是受制于別人給你灌輸的思想。 好了,到這里,我們先總結一下。壞信息的第一個特征,是事實缺位。這里面,從低到高,又可以細分為:缺乏事實,人云亦云,以及立場先行。 如何破解「事實缺位」呢?最好的方式,當然還是自己搜索一下相關信息,去做「事實核對」。但可能有朋友要問:我每天讀的信息那么多,不可能每一條都去做核對,應該如何把握平衡呢? 我自己的心得是:如果一條信息對你來說很重要,重要到你想把它轉發(fā)到朋友圈、分享給朋友,那么,不妨先后退一步,審視一下: 文章里面有哪些事實?有無來源?是否可靠?是否有立場? 慢慢鍛煉這種能力,直到把它變成一種本能,一種內化的習慣。 這不但是對你身邊的人負責,也是對你自己負責。 2. 情緒煽動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點。 單單「事實缺位」,不至于成為一條壞信息。它如果想要傳播自身,就需要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煽動你的情緒,讓你不假思索地「行動」。 簡而言之:如果讀完一篇文章,你第一反應是義憤填膺,或者非常激動,那么,在你分享轉發(fā)之前,不妨先退一步,問問自己: 我是否陷入它希望我產生的情緒里面了? 當然,我不是告訴你:會讓你產生情緒的文章都是壞信息。絕對不是。這里面的關鍵點在哪里呢? 我們知道,大腦可以分為「情緒腦」和「理性腦」。情緒腦是以杏仁核為中心的邊緣系統(tǒng),負責情緒;理性腦是以前額葉為中心的新皮層,負責思考。這兩者是什么關系呢?互相抑制。 也就是說:當情緒腦被激活時,理性腦就會暫時被壓制;反過來,當理性腦被激活時,我們的情緒水平就會降低,變得沒那么沖動。 所以,壞信息的做法就是:通過激活你的情緒腦,使你的理性腦被壓制,從而短暫喪失理性思考能力,讓你成為它們傳播的載體。 而好信息呢,它激活的是你的理性腦,從而,哪怕你會產生情緒,也會通過思考的激活,讓自己冷靜下來,思索「這篇文章對嗎?」「我可以相信嗎?」「我應該怎么做?」 而這幾個問題,恰恰是「壞信息」最不希望你去想的。 舉個例子。如果壞信息希望你傳播它,可能會用激烈的語言下定論,并引導你行動: 「我已經出離憤怒了!如果你是一個有良心的人,請發(fā)聲!」 它會大吼大叫地把信息拋給你,要求你立刻,馬上,按照它所說的去做。 但好信息就會很克制,因為它知道: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它不應該主宰你,你的行為應該由自己所決定。 它可能會這么說:「讀到這里你也許會很激動,先冷靜一下,我建議你可以這樣做……原因是……目的是……如果你認同,請考慮我的建議」。 它會把你當成一個能夠平等對話、獨立思考的個體,告訴你:現在,信息都擺在這里了,我希望你這樣做,但是否要聽我的,取決于你。請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么,怎么分辨這一點呢? 其實也很簡單。如果一篇文章里面,充斥著反問句、排比句、感嘆號,以及各種口號式的短句;如果讀完一篇文章,你第一反應是怒火中燒、情緒激烈,那么不妨問一問自己: 我是否陷入了「情緒陷阱」里面? 只需要這么一問,你就能立即激活理性腦,壓制情緒腦,從而擺脫情緒的束縛,更好地審視這篇文章。 許多時候,理性和非理性,其實就是這么一念之差而已。 3. 簡單斷言 在之前的文章里,有留言質問我: 整篇文章充斥著「可能」「也許」,不都是你的臆測嗎?這樣的文章為什么能發(fā)出來? 實際上,這是一種缺乏科學素養(yǎng)的觀點。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科學的思維恰恰就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一個理性的、講求科學的人,哪怕手頭上的證據非常充分,他也能夠清晰地意識到: 我所講的,都是我基于證據作出的推測。它可能很接近真相,但無論多接近真相,都存在著「我錯了」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除非我在轉述事實,否則,只要我呈現的是觀點,就必然是「很可能」,永遠都到不了「一定是」。 因此,如果你讀一些科學的、嚴謹的文章,你會發(fā)現,文章里面極少用到肯定的語氣,大多數時候都是「風險很低」「極大概率」「很可能」「無需過分擔憂」,等等。 反過來,絕對化、肯定化的語氣,正是「壞信息」們的最愛。 為什么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我們的大腦偏愛「流暢性」。試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1)藥物A能治療疾病B。 2)藥物A對疾病B的某些癥狀有明顯改善,具體機制可能是……目前正在計劃進一步的臨床實驗。 哪個句子更嚴謹?當然是2。但你想一想,哪個句子更容易傳播,更容易被大眾理解、接受、相信? 大腦有一種偏見,喜歡簡單,喜歡流暢,喜歡有力。原因很簡單:簡單和流暢可以減少對認知資源的耗用,因而更方便大腦儲存;有力的句子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告訴大腦「它很重要」,因而更容易被記住。 這就是謠言的威力所在。你會發(fā)現,任何一則謠言,都是言簡意賅的,既簡單,又重要,你一看就能明白什么意思,無需耗費時間去思考 —— 因而,它才更容易被我們接受,更容易被傳播。 這就叫做「簡單斷言」。簡單,是指把復雜的問題、事物過度簡化,用「能不能」「對不對」「好不好」,來取代復雜的描述和分析。 斷言,是指把其他的可能性一刀切,用肯定、絕對的語氣,告訴你:不用想了,就是我講的這樣。 所以,如果一篇文章里,充滿著斬釘截鐵的結論,不容置疑的語氣,那么,請先給它打一個問號,問一問: 是誰給你的勇氣? 4. 群體敘事 最后,簡單提一個點,群體敘事。 什么意思呢?我在前面講過:壞信息的秘訣,在于讓你「對號入座」,先把自己安放進某個群體里面,再挑動起群體的對立,讓你產生「群體偏見」,從而產生同仇敵愾的沖動。 所以,任何情況下,一旦有人企圖給你歸類、貼標簽,告訴你:你是誰,你的敵人又是誰; 一旦有人企圖用「我們都是……的人」等言辭來跟你拉近距離; 一旦有人讓你「注意自己的立場」「別為對手說話」「你沒錯,都是別人的錯」時 —— 就得打起警惕了。 無論是兩性對立,勞資對立,地域對立,學歷對立,甚至是愛國,娛樂,鄙視鏈……一切對立,背后都離不開「黨同伐異」四個字。 別淪為別人的棋子。 記?。?strong>你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才是群體的一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