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莊子》譯注 齊物論(2)

 山鄉(xiāng)武俠 2011-01-20
《莊子》譯注 齊物論(2)
 

 

  [譯文]

  用指的概念來說明具體的指不是指,不如用不是指的概念來說明一般的指不是具體的指。用馬的概念來說明具體的馬不是馬,不如用不是馬的概念來說明一般的馬不是具體的馬。其實天地之大就是一指,萬物千差萬別不過就是一馬??隙ㄗ杂锌隙ǖ牡览?,否定自有否定的道理。道路是人走出來的,事物的名稱是人叫出來的,怎樣才算對的?對的就是對的;怎樣算是不對的?不對的就是不對的。怎樣算是肯定?肯定就是肯定;怎樣算是否定?否定就是否定。萬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據(jù),萬物各有其合理性,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對的,沒有什么事務(wù)是不可肯定的。所以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可舉草莖和大柱子小大相同,丑厲和西施丑美一樣,千奇百怪一切情態(tài),從道的觀點來看,都是齊一無別的。萬物總體的分就是眾體的成,新事物的成又是舊事物的毀。一切事物沒有成與毀的分別,還是把它們看成是齊一的。只有這樣,通達(dá)的人才會通曉萬物齊一的道理。因此,不用成毀的觀點看問題,而托付于循環(huán)往復(fù)的觀點看問題,按循環(huán)往復(fù)的變化行事,就是無用之用,就無所不通,無所不通,就無所不得。達(dá)到滿意而有所得也就差不多了。聽任自然吧,把萬物看成齊一而不去了解它的所以然,這就叫做道,耗費自己的聰明才智才了解萬物齊一,和了解萬物的本來面貌就是一樣的,這兩者沒有什么差別,可以把它叫做“朝三”。什么叫“朝三”呢?養(yǎng)獼猴的老人在分給獼猴橡子時說:“早晨三升而晚上四升。”所有的猴子都非常憤怒。老人又說:“那么就早晨四升而晚上三升吧。”所有的猴子都非常喜悅。其實名義和實際都沒有什么虧損,然而卻使猴子喜怒不同,這就是順應(yīng)猴子的心理作用罷了。所以,圣人調(diào)和是非而不去爭論,這就是“因是”、“以明”兩個輪子缺一不能行走的道理。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1)。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2),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其次以為有封焉(5), 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6),道之所以虧也(7)。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8),果且有成與虧乎哉(9)?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10);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11),惠子之據(jù)梧也(12),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13),故載之未年(14)。唯其好之也,以異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15)。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16)。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17),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18)。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19),圣人之所圖也(20),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注釋]

  (1)知:通智,智慧,引申為認(rèn)識。有所至:達(dá)到最高境界。

  (2)以為:認(rèn)為。未始:未曾。未始有物:指無有、無物。正因為無有,所以說:“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3)至。極,最,至高無上。盡:盡頭。

  (4)封:界域,界限。

  (5)其:再。

  (6)彰:明顯,顯著。

  (7)虧:虧損,失敗,是對成而言。

  (8)愛:私,偏愛,與公相對。成:全,成功。

  (9)果且:果真。

  (10)故:則。昭氏:姓昭名文,鄭人,即《呂氏春秋·君守》中所說的“鄭大師文”,古代的音樂家,善于彈琴。莊子借昭文鼓琴五音不能并舉,不能得“全”為例,說明鼓琴不如不鼓琴可以保持音樂的全聲。鼓琴:彈奏琴瑟。

  (11)師曠:晉人,姓師名曠字子野,古代著名的音樂家,是晉平公的樂師。

  (12)惠子:惠施。據(jù):依靠。梧:梧桐樹?!兜鲁浞酚?#8220;倚樹而吟,據(jù)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天運》有“倚于槁梧而吟”。都指惠施依靠梧桐樹談名理,一悅依梧木幾案談名理,非是。

  (13)三子:昭文、師曠和惠施。幾:接近。盛:最強。

  (14)載之末年:載,從事。末年,晚年,終生。一說記載書里傳于后代,非是。

  (15)明之:使他人領(lǐng)悟。

  (16)堅白:指戰(zhàn)國時關(guān)于堅白論的觀點。即惠施的“離堅白”的觀點?!短斓亍酚?#8220;離堅白若縣寓”、《德充符》的“子以堅白鳴”皆指惠施的“離堅白”觀點而言。昧:指愚昧不明,是說堅白論不足以明道,只益于暗昧。終:終生。

  (17)其子:指昭文的兒子。一說惠施之子或昭文、師曠、惠施三人之子,實誤。綸:琴弦。

  (18)成:成就。

  (19)滑(gǔ),迷亂。疑:同稽,同的意思。耀:眩耀。滑疑之耀:迷亂人心,能言善辯,以能亂是非異同的言論眩耀于世。

  (20)圖:鄙,鄙除,不用。

  [譯文]

  古時候的人,他們的認(rèn)識有最高境界。什么是最高境界?他們認(rèn)為宇宙未曾形成萬物的始初時刻,認(rèn)識是最高的,盡美盡善的,再不能增加什么認(rèn)識了。其次,則認(rèn)為宇宙開始有了萬物時,萬物之間是沒有分別界限的。再次,認(rèn)為有了分別的界限,但未曾有是非之別。是非觀念明顯了,道的觀念也就因此而虧損了。道的觀念之所以虧損,是因偏私觀念的形成。果真有所謂成就和虧損呢?果真還是沒有成就和虧損呢?有成就和虧損,猶如昭文的彈琴;沒有成功和虧損,猶如昭文不彈琴。昭文彈琴,師曠指揮,惠施依靠梧桐樹的辯論,這三位先生的認(rèn)識和才智接近最高峰了,所以載譽于晚年。正因為他們各有所好,而炫異于別人,他們各以所好去讓別人領(lǐng)悟,用不是別人所非了解不可的東西而硬讓別人去了解,因此以堅白論的糊涂觀念而終身。然而昭文的兒子繼續(xù)昭文的事業(yè),而終生無所成就。如果說這就是所謂成就,那么象我這樣的也算有成就了。如果說這不可以稱為成就,那么天下的事物和我都不能算是有成就。所以,那些迷亂世人的眩耀的言論,圣人是一定摒棄的。所以圣人不用這種言論,而是把認(rèn)識寄寓于各物自身的功分上,這就叫做心地如鏡地反映事物。

  今且有言于此(1),不知其與是類乎(2)?其與是不類乎(3)?類于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4):有始也者(5),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者也。俄而有無矣(6),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7)。今我則已有謂矣(8),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9),而大山為小(10);莫壽于殤子(10),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1)。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12)。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13),而況其幾乎(14)! 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15),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注釋]

  (1)今:現(xiàn)在。且:姑且,假設(shè)。有言于此:即請嘗言之。嘗言,指的是“有始也者”至“萬物與我為一”。

  (2)類:同類,相同。

  (3)不類,不同類,不相同。

  (4)嘗:嘗試,試。

  (5)有始也者:指宇宙。

  (6)俄:傾刻。

  (7)孰:誰,什么。

  (8)謂:說。

  (9)秋毫:兔毛的尖部。

  (10)大山:泰山。大,太,泰。

  (11)殤(shāng)子:未成年死去?!秲x禮·喪服傳》:“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無服之殤。”一說為嬰兒夭折,實誤。

  (12)一:一體。天地句:天地萬物都和我們同生于無,都與我同為一體。

  (13)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即同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觀點。

  (14)巧歷:高明的數(shù)學(xué)家。不能得,不能算盡這個數(shù)。

  (15)凡:指一般人。

  (16)適:往,到。

  [譯文]

  現(xiàn)在姑且在這里發(fā)表些議論,不知道這些議論與其他人的議論是同類呢,還是不同類呢?同類也好,不同類也好,既然都是議論,那也就是同類了。那也就與其他人的議論沒有什么差別了。既或如此,還是請你允許我說清楚。宇宙有它的開始,有它的未曾開始的開始,更有它的未曾開始的未曾開始的開始。宇宙有它的有,有它的無,更有它的未曾有無的無,更有它的未曾有無未曾有無的無。傾刻間產(chǎn)生了有和無,然而卻不知道這個有無果真是有,果真是無?,F(xiàn)在我發(fā)表了這些議論,然而卻不知道果真說了這些話呢,還是果真沒說過這些話呢?天下沒有比兔毛尖端更大的東西,而泰山是小的;沒有比未成年死去的人更長壽的,而活八百歲的彭祖卻是短命的早亡者。天地萬物都和我們同生于無,都與我同為一體。既然已經(jīng)說過合為一體了,還能再說什么呢?既然已經(jīng)說了與萬物一體了,又怎能說沒有說什么呢?萬物一體的存在加上我所說的言論就成為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三,從此往下推算,最高明的數(shù)學(xué)家也不能得出最后的答案,何況一般的人呢?所以從無到有,以至于推出三來,何況從有到有的推演呢?不要再住下推演了,還是因任自然算了。

  夫道未始有封(1),言未始有常(2),為是而有珍也(3)。請言其畛:有左,有右(4),有倫,有義(5),有分,有辯(6),有競,有爭(7),此之謂八德(8)。六合之外(9),圣人存而不論(10);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11)?!洞呵铩方?jīng)世(12),先王之志(13),圣人議而不辯(14)。故分也者(15),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圣人懷之(16),眾人辯之(17),以相示也(18)。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19)。夫大道不稱(20),大辯不言(21),大仁不仁(22),大廉不嗛(23),大勇不忮(24)。道昭而不道(25),言辯而不及(26),仁常而不成(27),廉清而不信(28),勇忮而不成(29)。五者園而幾向方矣(30),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31)。注焉而不滿(32), 酌焉而不竭(33),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34)。

  [注釋]

  (1)道未始有封:道未曾有界限,道無所不在。封,界限。

  (2)言未始有常:言論未曾有定論。常,定準(zhǔn),定論。

  (3)為是而有畛,為是:指上文說的“自無適有”者。畛,田間的疆界,即古時十夫有溝,溝上有畛。

  (4)有左,有右:指畛的左右,即有了類的分別。

  (5)有倫,有義:倫,次序、類。義,合宜。一作“有論有議”,實誤。

  (6)有分,有辯:分,分粗。辯,辯細(xì)。有分有辯才有競有爭。一說以辯代辯,非是。

  (7)有競,有爭:競,竟弱;爭,爭強。

  (8)八德:八種事。這是指儒墨之爭。

  (9)六臺,大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10)圣人:道德智能極高的人,這里指道家的圣人,而非指儒家的圣人。亦即《逍遙游》中“圣人無名”的圣人。存而不論:只觀察而不考核是哪一類,因為六合之外是混而為一的,無法考核。

  (11)論而不議:考核其類,而下議論它是否合宜,因為各有各的合宜,不能議論清楚。

  (12)《春秋》:古代編年史。經(jīng)世:治理社會。

  (13)先王之志:先王治世的記載。志:用文字記載。

  (14)議而不辯:只議其義而下辯其辭。因為《春秋》皆據(jù)事直書,其義自見,不必辯爭。

  (15)分:分別。

  (16)懷之:總上“存而不論”三句。懷:藏在心里,引而不發(fā),不欲人知。

  (17)眾人,善于爭辯的儒墨名法諸家。

  (18)相示,互相夸耀自勝,相互顯示其才智。

  (19)辯也者,有不見也:善于爭辯的人只見是而不見非。

  (20)稱:聲揚,聲張。大道不稱,即老子所說的“道隱無名”。

  (21)大辯不言:即老子的“善言不辯”觀點的發(fā)揮。

  (22)大仁不仁,大仁是沒有偏愛的。即老子的“夭地不仁,圣人不仁”思想的發(fā)揮,與《庚桑楚》中的“圣仁無親”意義相同。

  (23)嗛(qiǎn):通謙,謙遜。

  (24)忮:(zhì):傷害。

  (25)昭:彰明,顯揚,顯示。

  (26)不及:達(dá)不到。

  (27)仁常:常仁。不成:不周。

  (28)不信:不實,不信實。

  (29)不成,不成功,失敗。

  (30)園:通“刓”指殘缺。方:指道的一隅。此處之園方即《天下》:“分道術(shù)、方術(shù)為二,道言其全,方言其偏”的意思。

  (31)天府,宇宙,自然的倉庫,實指心靈。

  (32)注:灌注。

  (33)酌:酌酒,引申為取用。

  (34)葆光,指隱蔽光明,使之光而不明,與“滑疑之耀”下明而明正相反。

  [譯文]

  大道從來是沒有界限的,言論從來是沒有定準(zhǔn)的,因為有了從無到有,才有了差別的界限,請允許我談一談它的區(qū)別界限,有左,有右,有倫序,有合宜,有分粗,有辨細(xì),有競?cè)?,有爭強,這是界限的八種表現(xiàn)。宇宙以外的事情,圣人只觀察而不考核其類屬;宇宙以內(nèi)的事情,圣人只是論說而下加以評議?!洞呵铩肥怯涊d治理社會的編年史,是先王治事的記錄。圣人只評議而不爭辯。所以說,有有分別的,就有不分別的;有可以爭辯的,就有不可以爭辯的。這種說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圣人把“存而不論”、“論而不議”、“議而不爭”的觀點藏在心中不讓別人知道,百家爭鳴的眾人卻爭辯不休而相互夸耀以自勝。所以說這樣的辯者只能是各執(zhí)一詞,只見己之是,不見已之非的片面性。大道是用不著聲揚的,善辯的人是不用言說的,最仁的人是不能偏愛的,最廉潔的人是不去表示謙遜的,最勇敢的人是不傷害人的。道如顯示彰明就不是道,言如爭辯就有所達(dá)不到的,仁有常愛而不周,廉到極清白就不信實,勇到害人逆物就不會取得成功。這五者雖有殘缺而接近道的一隅了。所以,明智的人止于他所不知的境地,就是極點了。誰能知道不用語言的辯論,不用聲揚的道呢?如果有誰能知道這一點,這就稱得上是大自然的倉庫了。這種府庫,注入多少東西都不會盈滿,取出多少東西也不會枯謁,而且不知道它的源流來自何處,這就叫做隱藏起來的光明。

  故昔者堯問于舜曰(1):“我欲伐宗膾、胥、敖(2),南面而不釋然(3)。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4),猶存于蓬艾之間(5)。若不釋然,何哉(6)? 昔者十日并出(7),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jìn)乎日者乎(8)!”

  [注釋]

  (1)故:發(fā)語詞。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

  (2)宗膾(kuài)、胥、敖(áo):上古時代的三個小國?!度碎g世》亦有“堯攻叢枝、胥、敖”。叢枝即宗膾。

  (3)南面:古代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此處為臨朝。釋(yì):通懌,喜悅,安然。不釋然:不安的樣子。

  (4)三子:三個國家的國君。

  (5)蓬艾,蓬蒿艾草。

  (6)若:汝,你。

  (7)十日并出:古代的寓言,比喻光明普照萬物的意思。

  (8)進(jìn):更加,勝過。

  [譯文]

  過去帝堯問帝舜說,“我想討伐宗膾、胥、敖,每當(dāng)臨朝,總是感到心情不安,這是為什么呢?”帝舜說:“這三個小國的國君,猶如生存在蓬蒿艾草中間,你心情不安,這是為什么呢?過去十個太陽一起出來,萬物都在陽光下照耀,何況你的德行勝過太陽的光芒呢!”

  嚙缺問乎王倪曰(1):“于知物之所同是乎(2)?”曰:“吾惡乎知之(3)!”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4)?”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5)。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6)?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7):民濕寢則腰疾偏死(8),鰍然乎哉(9)?木處則惴栗恂懼(10),猿猴然乎哉(11)?三者孰知正處(12)?民食芻豢(13),麋鹿食薦(14),蝍蛆甘帶(15),鴟鴉耆鼠(16),四者孰知正味(17)?猿猵狙以為雌(18),麇與鹿交(19),鰍與魚游(20)。毛嬙麗姬(21),人之所美也(22);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23),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24)?自我觀之(25),仁義之端(26),是非之涂(27),樊然淆亂(28),吾惡能知其辯(29)! 嚙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30)?”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31)河漢沍而不能寒(32)疾雷破山、飄風(fēng)振海而不能驚(33)。月,而游乎四海,死生無變于己(34),而況利害之端乎!”若然者,乘云氣,騎日(,) 之外(,)

  [注釋]

  (1)嚙(nìe)缺問乎王倪:嚙缺、王倪,傳說堯的賢人?!洞蟮亍分杏涊d:“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應(yīng)帝王》中有蒲衣子?!吨庇巍分杏?#8220;嚙缺問道乎被衣。”這些人都是當(dāng)時求道的賢人。一說這些人皆莊子虛擬人物,可參考。

  (2)子:先生,你。所同是:所共同肯定的道理。

  (3)吾:我。惡乎:怎么。之:它。

  (4)無知:沒法認(rèn)識。

  (5)雖然,雖然如此。嘗試:重疊,皆試的意思,試試。之:這個問題。

  (6)庸詎:庸、詎皆何的意思,重疊,表反潔。庸詎知:安知,何知,豈能知。

  (7)女:同汝,你。

  (8)民:人。一說百姓,不當(dāng)。濕寢:在潮濕的地方睡覺。腰疾:腰痛。偏死:偏癱。

  (9)鰍:泥鰍。然乎哉:是這樣嗎。

  (10)木處:在樹上住。惴栗:發(fā)抖。恂(xún,)懼:害怕。

  (11)猿:同猿。

  (12)三者:指人、泥鰍和猿猴,孰:誰。正處:真正舒適的處所。

  (13)芻豢(chú,huàn):喂草為芻,喂谷物為豢,此處指牛羊豬狗。薦:繁茂的草。

  (14)麋鹿: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的食草動物,俗稱四不象。

  (15)蝍蛆(jījū):蟋蟀。甘:可口。帶:岡■,一作蚳,蟻子。作蛇解,實誤。

  (16)鴟(chī):鷂鷹,俗稱雀鷹。鴉:烏鴉。香:通嗜,好(hào)吃。

  (17)正味:真正好吃的味道。

  (18)猵(biān)狙:猿的一種,一名獦牂,似摸狗頭。以為雌:相配的為雌雄。

  (19)交:相為交配。

  (20)游:指泥鰍與魚相追尾。

  (21)麗姬:古代美女。

  (22)所美:被認(rèn)為美麗。

  (23)決驟:疾速奔跑。

  (24)正色:真正美麗的面容。

  (25)自:依。觀之:看來。

  (26)端:端倪,端緒。

  (27)涂:通途,途徑。

  (28)樊然:雜亂的樣子。淆:混雜,攪擾。

  (29)辯:通辨,分別,區(qū)別。

  (30)至人:見前文注。

  (31)大澤:山澤。如《盂子·滕文公上》有“益烈山澤而焚之。”焚:焚燒。

  (32)河漢,黃河和漢水,此處泛指江河。沍(hù):結(jié)凍,封凍。

  (33)疾雷:迅猛的雷。飄風(fēng),暴風(fēng)。驚:震驚。

  (34)變于己:使自己發(fā)生變化。

  [譯文]

  嚙缺問王倪說:“你知道萬物有所共同肯定的道理嗎?”王倪回答說:“我怎么知道這些呢!”嚙缺又問說:“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說:“我怎么知道呢!”嚙缺再問說:“那么萬物就沒法知道了嗎?”王倪說:“我怎么知道這些呢!雖然如此,還是讓我試試談一談這個問題。怎么知道我所說的知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說的不知并不是知呢?現(xiàn)在姑且讓我問你:人在潮濕的地方睡覺就會腰痛而偏癱,泥鰍是這樣嗎?人在樹上居住就驚恐不安而發(fā)抖,猿猴也是這樣嗎?這三種動物究竟誰最了解真正舒適的處所呢?人吃牛羊豬狗,麋鹿吃蒿草,蟋蟀吃蟻子,鷂鷹和烏鴉愛吃老鼠,這四種動物究竟誰知道真正好吃的美味呢?母猿猴與狗頭猿相配為雌雄,麋鹿和鹿相交媾,泥鰍和魚相追尾。毛嬙、麗姬是世人認(rèn)為最美的人,然而魚見到她們就潛入水底,鳥見到她們就飛向高空,麋鹿見到她們就疾速奔跑,這四種動物究竟是誰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依我看來,仁與義的端倪,是和非的途徑,雜亂無章,我怎么能知道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呢!”嚙缺說:“你不知道利害關(guān)系,難道至人也不知道利害關(guān)系嗎?”王倪說:“至人太神妙了!山澤燃燒而不能使他感到熱,江河封凍而不能使他感到冷,疾雷辟山、暴風(fēng)震海而不能使他感到驚恐。象這樣的至人,乘著云氣,騎著日月,而邀游于四海之外,死生都不能使他自己發(fā)生變化,何況利害這樣的小事呢!”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1):“吾聞諸夫子(2),圣人不從事于務(wù)(3),不就利(4),不違害(5),不喜求(6),不緣道(7);無謂有謂(8),有謂無謂(9),而游乎塵垢之外(10)。夫子可以為孟浪之言(11),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12)。吾子以為奚若(13)?”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14),而丘也何足以知之(15)!且女亦大早計(16),見卵而求時夜(17),見彈而求鸮炙(18)。予嘗為女妄言之(19), 女亦妄聽之。奚旁日月(20),挾宇宙(21)?為其腸合(22),置其滑涽(23),以隸相尊(24)。眾人役役(25),圣人愚節(jié)(26),參萬歲而一成純(27)。萬物盡然(28),而以是相蘊(29)。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30)!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也(31)!麗之姬(32),艾封人之子也(33)。

  晉國之始得之也(34),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35),與王同筐床(36),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37)!夢飲酒者,旦而哭泣(38);夢哭泣者,旦而田獵(39)。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40)。君乎,牧乎(41),固哉(42)!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43)。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既使我與若辯矣(44),若勝我,我不若勝(45),若果是也(46),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47)?其或是也(48)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49),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50)。

  吾誰使正之(51)?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52)?”“何謂和之以天倪(53)?”曰:“是不是(54),然不然(55)。是若果是也(56),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57);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曋啻?58),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59),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黮暗(,) (60),振于無竟(61),故寓諸無竟(62)。”

  [注釋]

  (1)瞿鵲子:人名,孔門后學(xué)。長梧子:人名,孔子弟子同時代人,被封于長梧,亦稱長梧封人?!秳t陽》有長梧封人問子牢章。

  (2)諸:兼詞,之于臺音。夫子:指孔子,有下文“丘”為證。

  (3)務(wù):世務(wù)。

  (4)就:趨,從,貪圖。

  (5)違:回避。

  (6)不喜求,不喜歡追求世欲。

  (7)不緣道:不拘緣于道欲。

  (8)無謂有謂:沒說話就等于說話了。也就是《寓言》中所說的“終身不言,未嘗不言”的意思。

  (9)有謂無謂,說了話就等于沒說話。也就是《寓言》中所說的“終身言,未嘗言”之意。

  (10)塵垢:指世俗。

  (11)孟浪:輕率不當(dāng)。與《逍遙游》中的“大而無當(dāng),往而不反”的意思相同。

  (12)妙道:美妙的大道。行:與“言”對,指行徑。

  (13)奚若:如何,怎樣。

  (14)是:此,指瞿鵲所聽到的孔夫子有關(guān)圣人的那段言論。黃帝:傳說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熒:通瑩、疑惑。聽熒:聽了感到疑惑不解。

  (15)丘:孔丘。

  (16)大:通太。大早計:求之過急,操之過急,女:你,下句同。

  (17)時夜:亦稱司夜,五更報曉的雞。

  (18)彈:打鳥用的彈丸。鸮(xiāo)消:似斑鳩的一種鵬鳥。炙:烤。

  (19)予:我,下同。嘗:試,妄:姑且,隨便。

  (20)奚:何不。旁:同傍,依傍。旁日月:即萬物與我并生的意思。

  (21)挾,懷抱,挾宇宙:即萬物與我為一的意思。

  (22)為,與。肳:同吻。力其肳合:與宇宙萬物合為一體,和《逍遙游》中的“旁礴萬物以為一”同一意思。

  (23)置:任憑?;瑳鳎弘s亂。

  (24)以隸相尊:把奴仆當(dāng)作尊貴的人。講貴賤齊一的道理。

  (25)役役:勞苦不休。眾人役役,指一般人勞苦不休地追求知識,講的是一般人與圣人知識齊一。

  (26)愚芚(chūn):愚昧無知的樣子。圣人愚芚:指圣人藏知于愚。講的是圣人與一般人知識齊一。

  (27)參,糝的假借字,糝臺,揉合。萬歲:年代久遠(yuǎn)。一:指一體無別。純:不渾雜。參萬歲而一成純:指渾同萬物而不為萬物的差別或人間歷代的是非所淆亂,既無橫向事務(wù)間的差別,也無歷史古今之別。

  (28)盡然:都是如此。

  (29)是:此,指一說的。蘊:通蘊,指..緼。萬物以是相蘊:萬物都相互蘊含于齊一之中,無物我之別。

  (30)說:通悅。

  (31)惡(wū)乎:怎么,惡(wù)死:厭惡死亡。弱喪:少年在外流浪不回家的人。

  (32)麗之姬:麗戎國的美女。

  (33)艾:麗戎國內(nèi)的地名。封:封疆。艾紂人:指在艾地戍守的人。子:女兒。

  (43)晉國之始得之也:據(jù)《國語·晉語》和《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記載,晉獻(xiàn)公代麗戎,得麗姬,有寵,立以為夫人。

  (35)王所:王宮。

  (36)筐床:方正而安適的君主的床。

  (37)蘄(qì):通祈,求。

  (38)旦:醒來,早上。

  (39)田獵:守獵。

  (40)竊竊然:明察的樣子。

  (41)君:君主。牧:牧民。

  (42)固:固陋。

  (43)吊(dì)詭:怪異,奇特。

  (44)若:你。辯無勝這一段是說事物是相對的,是非是無標(biāo)準(zhǔn)的,而且是不可認(rèn)識的。

  (45)我不若勝:我不勝你。

  (46)果是:肯定對。

  (47)而:你。

  (48)或是:指一方對。

  (49)俱是:都對。

  (50)黮暗(tǎnàn):不明的樣子。

  (51)正:糾正,評判。

  (52)彼:指上文說的“大圣”。

  (53)和之以天倪:順應(yīng)事物的自然而然,下加主觀意念去分辯。天倪,自然。

  (54)是不是:肯定不對的。

  (55)然不然:把不是這樣的看成是這樣的。

  (56)是若果是:對的如果真是對的。

  (57)辯:通辨,分別,辨別。

  (58)化聲:大道變成言論。相待:相對立。

  (59)因:任。曼衍:變化。

  (60)忘年:不計歲月。忘義:不講仁義。

  (61)振:暢。竟:通境。

  (62)寓:寄托。

  [譯文]

  瞿鵲子問長梧子說:“我聽孔夫子說過:‘圣人不去從事世欲的事情,不貪圖利益,不回避危害,不喜歡追求世欲,不拘緣于道欲;沒有說話就等于說話了,說了話就等沒有說話,而邀游于世俗之外。’孔夫子認(rèn)為這些都是輕率的言論,而我認(rèn)為這些正是可以身體力行的妙道。你以為怎樣?”長梧子說:“這些話黃帝聽了也會感到疑惑不解,而孔丘怎么會了解呢?而且你也太求之過急了,見到雞蛋便想得到報曉的雄雞,見到彈丸就想吃到烤鵬鳥肉。我嘗試給你隨便說說,他也就隨便聽聽吧。何不依傍著日月,挾持著宇宙,與日月宇宙萬物合為一體,任憑是非雜亂不齊,把奴仆同樣看作是尊貴的人。那些世俗的人們勞苦不休地追求知識,圣人則表現(xiàn)為愚昧無知的樣子,渾同歷代變異而不為是非所亂。萬物都是如此,而互相蘊含于齊一之中。我怎么知道對活著高興而不迷惑呢?我怎么知道對死亡感到厭惡而不象少年流浪在外不知回家的人呢?麗戎國有個美女,是戎國在艾地戍守邊界人的女兒。

  當(dāng)晉國開始得到她的時候,哭得淚水濕透了衣襟;等她到了晉獻(xiàn)公的王宮里,和國王睡在一張方正而安適的床上,同吃美味的牛羊豬狗肉時,才后悔當(dāng)初不該哭泣。我怎能知道死了不后悔當(dāng)初不該貪生呢?夢中開懷暢飲,醒了之后卻要痛哭流涕;夢中痛哭流涕,醒了又去狩獵取樂。當(dāng)他正在夢中,不知他是在做夢,睡夢中還占卜問他夢中之夢的吉兇,醒了之后才知道是在做夢。只有特別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是一場大夢,而愚昧無知的人,自以為狼清醒,表現(xiàn)出明察一切的樣子,覺得他什么都知道。什么君主啊,什么臣子啊,太淺陋了!我看孔丘和你都在做夢,我說你們在做夢,我也在做夢。這些言論可以把它稱為怪異的言論,也許萬世之后會遇到一位大圣人能了解這個道理,那也是旦暮相遇的偶然現(xiàn)象。即使我與你進(jìn)行辯論,你勝了我,我沒有勝你,你肯定對,我肯定錯嗎?我勝了你,你沒有勝我,我肯定對,你肯定錯嗎?是我們兩個人有一方是對的,有一方是錯的呢?還是我們雙方都對,或者都錯呢?我與你都不知道,別人本來就受到它的蒙蔽而暗淡不明。

  我們請誰來評判是非呢?假使請觀點和你的觀點相同的人來評判,他既然和你的觀點相同了,又怎樣評判呢?假使請觀點和我的觀點相同的人來評判,他既然和我的觀點相同了,又怎么能評判呢?假使請觀點和你我觀點都不同的人來怦判,他既然與我和你的觀點都不同,又怎么能評判呢?假使請觀點和你我都相同的人來評判,他既然與我和你的觀點都相同,又怎么能怦判呢?那么,我和你和其他別人都不評定誰是誰非了,還等待誰來評判呢?”“什么叫做混同于自然來調(diào)和一切是非呢?”就是說:“有是就有不是,有對就有不對。是的如果真的是是的,那么,是的不同于不是的也就不須分辨了:那些辯論的言詞化作聲音而相互對立,因為不能相互評判,所以就象沒有對立一樣,混同于自然之分,順應(yīng)著無窮的變化,從而享盡一生。對的果真是對的,那么,對的不同于不對的也就不須分辨了。忘掉生死歲月,忘掉是非仁義,就能暢游于無窮的境界,這樣也就把自己寄托在不能窮盡的境域了。”

  罔兩問景曰(1):“曩子行(2),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3)?”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4)!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5)!吾待蛇蚹蜩翼邪(6)?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注釋]

  (1)罔兩:影子的影子。景:古“影”字。

  (2)曩(nāng):從前。

  (3)無特操:沒有獨特的操守、隨物而動,沒有獨立性。

  (4)有待:有條件,有依賴。

  (5)吾,影子。所待:所依賴的東西。又有待:指影子依賴的東西又有所依賴。

  (6)蛇蚹(fù):蛇腹下的鱗皮。蜩翼:蟬翅膀。

  [譯文]

  影子的影子問影子說:“過去你行走,現(xiàn)在你又停下;過去你坐著,現(xiàn)在你又站起來;為什么你不能獨立的操持呢?”影子回答說:“我是有依賴條件才這佯的呀!我所依賴的東西又有所依賴才這樣的呀!我依賴蛇腹下的鱗皮和蟬的翅膀才這樣的嗎?我怎能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我怎能知道為什么不會是這樣的!”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1),栩栩然蝴蝶也(2),自喻適志與(3)!不知周也(4)。俄然覺(5),則蘧蘧然周也(6)。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7)。

  [注釋]

  (1)昔:過去。

  (2)栩栩(xǔ)然:蝴蝶飛舞自得的樣子。

  (3)喻:通愉,愉快。適志:合乎心意。

  (4)不知周也:忘記自己是莊周了。

  (5)俄:頃刻。

  (6)蘧蘧(qú)然:驚喜的樣子?!洞笞趲煛酚?#8220;蘧然覺”,亦作驚喜解。

  (7)物化:萬物融合為一。

  [譯文]

  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yōu)楹?,栩栩如生飛舞自得的蝴蝶,自己為適合心意而感到愉快。竟然忘掉自己是莊周了。傾刻間覺醒了,就驚喜的意識到自己仍然是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在夢中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在夢中變?yōu)榍f周呢?莊周和蝴蝶畢竟是有區(qū)別的。這種物我的變化就叫做物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