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執(zhí)著,送你十六個字: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我覺得自然這兩個字甚好,有了自然,便能求松求靜,因松靜是有不同層次的。 手上感覺比腿上強,這種現(xiàn)象完全正常。原因也很簡單: “抻筋拔骨“沒有一定時日死也體會不到,死也不會相信。就這樣站著一動不動,也不下腰也不壓腿怎么能抻筋拔骨?但這種現(xiàn)象是功夫上階段的關(guān)鍵,具體什么體會,用語言描述起來要寫上千字。如果你聽到此說后,站樁時有意繃緊身體的某些部位想達到抻拔的目的就完全錯了,那是僵,是大忌。抻拔的感覺是一個必經(jīng)的階段,不求也會來。站得時間越多來得越早,像長跑的極限點,跑得米數(shù)夠了,極限才會來,不能想剛出發(fā)時就盼著極限早點來。 沒有松什么也不是。 松,不是放松這么簡單,包括肌肉松弛,關(guān)節(jié)韌帶抻開,氣血通暢,精神抖擻,意念飽滿。這就是“形松意緊“。 “肘不離肋”是實戰(zhàn)中用下垂的雙肘隨時注意保護肋部不受攻擊的要領(lǐng),不是用在站樁中的。 “我抬得高一點,就會覺得更容易累,更不容易松,放下來一點就會好一點?!斑@是你心理的話。要知道,雙肘每抬高一厘米,雙手每前伸一厘米,在站一個小時的前提下,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在初期階段,你的目標是松,從這個目標出發(fā),不妨雙肘先低一點,雙手離胸前近一點。等你抗過雙肩三角肌的疲勞極限,站一次樁不覺得有多累了,再把肘抬起來一點,手前伸一點,就像前面帖子說的大方一點,不要站得小家子氣。所以說,這些完全是因人的體能而異,因你練功的時日而異,不必拘泥的。 我這么一說,你可能就明白了,為什么看先輩的拳照姿勢各不相同。他們年齡不同,功力不同,姿勢能一樣嗎。復(fù)雜嗎?一點也不!其實讓你照一張站樁的照片,你會不會想把姿勢做得“標準”一點,可是你每次站到最后累得手都快抬不起來了,和照片的姿勢一定是兩碼事了,因為你照像時不是站了一個多小時后照的呀,你是精力充沛時照的呀。我要是看了你的照片學(xué),再去站是不是也會糊涂? 再往深了說,王薌齋不是說過“不求形駭似,但求神意足”嗎?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你不在意念上下功夫老是瞧自己姿勢不順眼,不正違背了這條宗旨嗎?這些前輩的話不能只掛在嘴邊上不練到身上呀。 要我說,姿勢上最難的要領(lǐng)是“吊(懸)頂“。咱們每天學(xué)習(xí)工作玩電腦,老是弓著背向前抻著脖子,一付“大蝦”形像,想把下頜收回來,頭頂頂上去保持這個姿勢還真難。不良習(xí)慣不好改呀。而且不吊頂功夫會減一半呢,為什么,我先不告訴你,嘻嘻。平時就多注意糾正啦! 探討一下肩撐肘橫和沉肩墜肘的問題。好像大家對肩肘的問題特別集中。我的理解是肩的要求只要不聳肩和寒肩就好了。下面咱們做兩個小實驗: 1.雙臂自然前平舉,不要繃直,兩手心向下,留意一下你的肩和肘。再將兩肘左右向外向上微翻,再留意一下你的肩和肘。是不是在翻的過程中肩比原來聳起來了? 2.雙臂做抱球的樁姿,只不過兩肘垂直向下,肘尖距離兩肋很近。留意一下你的肩。再慢慢的將兩肘尖左右打開抬起到斜向下45度左右,體會到肩也同時撐開了嗎? 所以說肩撐肘橫和沉肩墜肘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不要聳肩寒肩。做上面兩個小練習(xí)還可以體會到放松,不用力的感覺。把這種感覺帶到樁子里,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你說的出手和收手是指試力吧。動作是千變?nèi)f化的,有時也可以是手在下肘在上,比如做栽拳時,那怎么要求墜肘呢,肘都翻上去了?其實只要肩松肘自然就好了。所以說不必拘泥,不要太在乎形式。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wù)的,內(nèi)容是整體力,是一動無有不動,是節(jié)節(jié)貫通,僵硬的肩部是力量通透的阻礙。 “肩撐肘橫是為了增加頭部防護能力“我覺得是無稽之談。實戰(zhàn)中,保護頭部一靠雙臂雙手的格擋,二靠頭部的躲閃,你在那肩撐肘橫只能讓人家把你的腦袋當(dāng)梨形球打。實戰(zhàn)是激烈的、現(xiàn)實的、殘酷的,一定要記住著三個特點。 撐三抱七肩撐肘橫什么的是為了練出內(nèi)勁服務(wù),不要在有些手段上徘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