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的這個方子,創(chuàng)始人叫錢乙,錢乙你可能不太了解,但是錢乙的六味地黃丸你一定聽說過。
除了六味地黃丸,錢乙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方子,叫瀉黃散。
瀉是瀉火的意思,黃色在中醫(yī)五行中屬土,對應脾胃,所以瀉黃散瀉的是脾胃之火。當然,你也可以叫它的另外一個名字,瀉脾散,瀉脾散聽上去就直白了許多。
以往的文章里,我們總是在強調,中醫(yī)說瀉火一定要分清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過,這里講的火,既不是實火,也不是虛火,而是伏火。
注意,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新名詞“伏火”。伏火和實火還不太一樣,實火和虛火又不一樣,怎么個不一樣呢?為了便于理解,我們來打個比方。
在一些沒有暖氣的地區(qū),冬天取暖是個大問題,生爐子就成了最方便也最實用的辦法,爐灶里熊熊燃燒的火焰就是實火,實火雖然燒得旺,但是滅起來也很容易,一盆水澆下去就解決了。在中醫(yī)看來就是要清熱解毒。 那什么是虛火呢?虛火就是在爐子上坐一壺水,水馬上就燒干了,這個時候,壺壁的溫度就很高,要讓溫度降下來,就得往壺里面添水,就是要滋陰降火。
明白了這兩點,再來看伏火。
會生爐子的老人都知道,爐子是不需要每天起火的,只需要把火種保留,再把木炭燒出來的灰蓋在上面,第二天,撥開灰,再添點柴,很快火就燒起來了,屋里也暖和了。這就是伏火,伏火是要藏起來的,你看伏不就有潛伏、潛藏的意思么?
脾胃里面有伏火了,火氣順著食道往上走,一直走到口腔。中醫(yī)說,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嘛。而脾和胃的關系又很密切,可以說是不分你我。換句話說,脾胃好的人,嘴唇紅潤有光澤,脾胃虛弱的人,嘴唇就容易出現(xiàn)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從脾胃到食道,到咽喉,再到口腔,走的是同一條路線。嘴唇受到火氣的熏蒸以后,就會出現(xiàn)干裂、脫皮、疼痛的現(xiàn)象,甚至整個唇周都發(fā)紅,發(fā)癢,讓人不由自主的想去舔嘴唇,越舔越嚴重。還會長瘡,最常見的就是口腔潰瘍,還會有口臭。
瀉黃散就應用而生了,《醫(yī)方集解》說它專門治療“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熱在肌肉?!?/span>
瀉黃散:山梔子1克、石膏5克、防風40克、甘草30克、藿香7克,把這些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3-6克。
實火要瀉,虛火要補,伏火要怎么滅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伏火是怎么來的。一句話,郁出來的。脾胃就像輪子一樣,一刻不停的在轉動,脾主升,胃主降,脾把清氣升上去,胃把濁氣降下來,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郁在那里,郁久了化熱化火。 對此,中醫(yī)有一種獨特的治療思路,叫火郁發(fā)之。
首先上場的是藿香和防風,藿香和防風可以發(fā)散脾胃郁氣。方才說了,這伏火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機郁結的結果,所以用藿香和防風來恢復一下脾胃氣機,這一步很關鍵。
另外,伏火伏火,精髓全在于一個“伏”字,假如沒有了爐灰的伏藏,那這個火種還能保留下來么?當然不能。防風又是風藥,可以把覆蓋在火種上面的那一層灰吹掉,藿香呢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藿香加防風,讓這個火無處藏身,徹底的暴露在外面。
緊接著,伏火也好,實火也好,總之是有火,既然有火,那就得滅火,對吧。梔子、石膏當仁不讓。這兩味藥一去,就像是在火種上潑了一瓢水。
有人可能要問了,前面講到滅實火的時候,要一盆水澆下去,怎么到這里就變成了一瓢水呢?實火燒得旺,是熊熊烈火,不信你丟一塊木炭到爐灶里去,很快就燒沒了。而伏火呢,你能隱隱的感受到它的熱乎氣,但是你看不到燃燒的明火,伏火的特點在于,它容易復燃,但是燒得不是很猛烈,這一瓢水潑下去,輕輕松松就可以給它澆滅,所以梔子和石膏的用量都不大,石膏用到了5克,梔子就更少了,只用了1克。
從正氣的角度來講,這兩味藥都帶點寒性,用過了容易損傷脾胃的正氣。脾胃作為后天之本,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錢乙的意思就是用量要輕巧,四兩撥千金,點到即止。
甘草壓軸,調和諸藥的同時還能顧護一下脾胃。
最后脾胃實火和脾胃伏火是兩碼事,治法也不一樣,實火的人食欲很好,吃得很多,餓得也快。伏火的人吃得不多,沒什么胃口。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區(qū)分。 |
|
來自: 李香愚 > 《醫(yī)論醫(y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