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娛簽兒
編輯 |娛簽兒
人生中的三件大事,可謂是結(jié)婚、生子和葬禮,不過這三件事,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葬禮了,你對葬禮的風俗是否了解呢?
老人常說:“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夫妻可以說是最親密無間的人,為什么還不能去送葬。
這其中包含著什么樣的道理呢,又有著什么樣的科學依據(jù)呢?
夫妻不送葬的原因
在中國的喪葬習俗中,為了保護健在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多不成文的規(guī)定。
比如“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不讓健在的一方,去送葬去世的另一方。
在古代,送葬路途遙遠,要護送逝者到十幾里外的墓地,這對于年老體弱的健在配偶來說,常常超出了承受范圍。
曾有李姓老者陪夫人送葬,一路上哀痛欲絕,竟在半道上暈倒在地,待人扶至目的地時,已昏迷不醒。
其子女只得再次原路返回,重新操辦,這就是古語所說的“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的道理。
當然,古人也考量了其他因素,對于年輕的寡婦,在當時的時代,喪偶之痛可想而知,如果她們陪同丈夫下葬,會被視為守節(jié)典范,所以有不少女子會選擇殉葬陪同丈夫。
為了保護她們,所以才不會讓夫妻一方去送葬,為讓這些婦女重拾幸福,某些地方允許她們不必送葬,這種人道關(guān)懷,的確難能可貴。
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定下這些喪葬規(guī)定,并非絕非迷信或?qū)M,而是出于睿智和遠慮——既照顧生者利益,又兼顧生命延續(xù)。
這些規(guī)定表面上看似迷信,但實際上充分體現(xiàn)了關(guān)愛生命的理念,喪葬之時,健在者往往身心俱損,悲痛難當。
如果再護送逝者前往墓地,那漫長的送葬之路對他們來說無異于煎熬,何況送葬途中還需操辦葬禮,身心雙重負擔下很容易引發(fā)事故。
所以不讓夫妻送葬,是保護健在者,避免悲傷加劇身心崩潰,同時也減少了送葬必遭殃的可能。
可以說,這種“人本關(guān)懷”的做法,同樣顯示出重視生命、鼓勵她人重新生活的勇氣,讓他們可以快速走過悲痛,有一個新的人生。
所以古人說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在參加葬禮的時候,也可以避免夫妻一方進行參加,讓她們的身心得到一個良好的恢復。
不過每個地方不一樣,葬禮的風俗也不一樣,我們可以根據(jù)當?shù)夭煌娘L俗,進行不同的葬禮安排。
我們在參加葬禮的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每個葬禮的流程,都會有一些相同的步驟,那么,這些步驟和習俗你都知道么?
葬禮的習俗
以部分地區(qū)的喪葬禮儀為例,如果家里的老人去世,死者的親屬會在他逝世后,迅速將其遺體移至屋內(nèi)的放置的草席上。
然后停置在屋內(nèi)的靈堂,在前方設(shè)置紙制的靈位,上面會布置香爐、紙錢、供果等物,以示對逝者的哀悼與祭奠。
這種行為被稱為“舉喪”,男性逝者的靈柩則停放在堂東,女性的則在西邊,而子嗣需要換上白色的孝服,頭戴竹筐喪冠,身系白花。
親人需要在靈堂守數(shù)日之后,直至“出殯”結(jié)束,才可以脫下自己的孝服,換上自己的服裝。
到了“入殮”儀式,可以說是更為繁瑣,要擇定一個吉日良辰,決定靈柩出殯與下葬的日期,然后由孝子孝女,親自替逝者更換上綢緞或粗布制成的壽衣。
同時,還需要為其穿上布襪、布鞋,其口中放一枚銀幣,這稱為“下含”,寓意來世亦可衣食無憂。
之后,孝子抱起頭部,女眷則托起雙足將逝者放入棺木之中,鋪上“百子壽被”,蓋上棺蓋,釘上“子孫釘”四顆,這表示著子孫綿綿不絕的祝愿。
到了“出殯”這天,逝者的靈柩會被抬出院外,領(lǐng)頭的是由長子扛起的大幡,其次子則跟在靈車之后,手持瓦盆以示警醒。
靈車行進途中,眾人會撒下大把的紙錢以表哀思,這條路也被稱為“最后一程”,靈車步伐緩慢而莊嚴,眾人送別逝者靈魂歸西的最后一面。
待抵達墓地后即進行“安葬”,將骨灰盒或棺木遺體埋藏于土,象征著軀殼回歸故土,靈魂升華于天。
“關(guān)山”儀式后,也就意味著正式下葬落幕,而一連串的“接七”儀式則緊隨其后,需要每隔七日便返回墓園,面向墓碑行禮獻供一次,一直持續(xù)到第七次七日為止。
這項儀式被稱為“大七”,然后孝子才得以解下孝帶,脫去孝衣,可以說是傳統(tǒng)的葬禮文化,顯示了親人之間的情感,更是對死亡有著尊重。
不過,我們除了知道一些葬禮的風俗,更要懂得葬禮的禁忌,不能因為個人的習慣,影響葬禮現(xiàn)場,那么,葬禮上都應(yīng)該注意哪些禁忌呢?
喪葬禮儀的禁忌
在喪葬期間,我們不要在殯儀館內(nèi)拍照錄像,殯儀館是祭奠生前靈魂的場所,需要保持莊嚴肅穆,拍照錄像等行為會讓別人感到不敬。
有些人喜歡在殯儀館內(nèi)拍照錄像,認為這可以留下最后的記憶,但實際上,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喪禮的氛圍,也對逝者和家屬表達了不尊重。
殯儀館不是觀光勝地,而是莊重而隆重的場所,需要保持肅穆,同時不要穿著過于艷麗或暴露的服飾。
喪禮需要樸素自然的裝扮,以表達對逝者的悼念之情,有些女士喜歡穿著華麗夸張的服裝參加喪禮,試圖引人注目。
殯儀館并不是秀場,這種穿著只會顯得你我志不合,不尊重逝者,容易引來非議,喪禮需要莊嚴簡樸的裝扮,才能體現(xiàn)對逝者的哀思。
參加葬禮時,應(yīng)該全身心投入喪禮,保持肅穆以示尊重,有些親友參加喪禮時,仍然沉浸在麻將和打牌的興奮中,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此外,不要過度表達哀慟,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喪禮時傷心是正常的,但情緒太過外露也會使場面失控。
我們要平和的面對生離死別,這需要內(nèi)心的強大力量,失態(tài)大哭不但不能減輕痛苦,反而會加重眾人的悲痛。
參加喪禮時,有些家庭成員之間會出現(xiàn)糾紛,這可能是由于承受不了巨大哀痛而引發(fā)的,但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yīng)該在靈前爭吵。
更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跨過靈柩或抬棺材的人,這被視為不祥之兆,雖然許多人不信這一迷信,但這仍然是喪禮的一個禁忌。
作為年輕人,我們更要尊重這種傳統(tǒng)觀念,不去碰靈柩,也不要抬動棺木,以防生出不必要的麻煩,影響葬禮的現(xiàn)場。
參加這些葬禮,對于其中的禁忌和一些流程,我們都應(yīng)該懂得一些,以免觸碰主家人的大忌,也會給人一種成熟的感覺。
古人們常說的一些俗語,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應(yīng)該多加學習一下傳統(tǒng)葬禮文化的習俗,避免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對于一些葬禮的禁忌,我們也應(yīng)該學會去如何避免,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讓自己變的更加的穩(wěn)重。
(為方便讀者理解,文中出現(xiàn)人物及事例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意在化繁為簡,引人向善,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