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腫瘤類型多,發(fā)病率相對低,組織結(jié)構(gòu)多樣,細胞形態(tài)多變,具有顯著的異質(zhì)性和重疊性,對我們病理診斷工作帶來諸多困擾。在學習各種腫瘤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一下正常的涎腺組織學。
正常涎腺分為三對大涎腺以及分布在口腔內(nèi)的小唾液腺(腭、舌、唇、頰及口底),其它(喉、鼻腔等)。小涎腺是漿黏液腺或以黏液腺為主,取決于其部位。鼻腔、喉和支氣管的漿黏液腺雖然不能產(chǎn)生唾液,但是組織學上和小涎腺相似。
三大涎腺的解剖模式圖。引用AFIP5

引用北京大學口腔組織與病理學(第2版)
涎腺導管示意圖
腺泡和導管系統(tǒng)是一種雙層結(jié)構(gòu),由腔面型細胞(腺泡和導管細胞)和腔外型細胞(肌上皮和基底細胞)兩部分細胞組成。

腫瘤組織在細胞形態(tài)和組織結(jié)構(gòu)上,都與其來源的正常組織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
涎腺腫瘤的起源同樣與其組織結(jié)構(gòu)密切相關(guān),詳細可見下面模式圖:

引用第八版口腔組織病理學

正常腮腺的組織學
A.低倍下呈小葉樣分布,可見較多的脂肪細胞;
B.圈內(nèi)胞漿嗜酸染色的管腔是閏管還是紋狀管HE下通常不好識別(可以用免疫標記)
C.含有豐富酶原顆粒的漿液性腺泡;較大的胞漿嗜酸染色的導管為紋狀管(分泌管)
黏液腺的組織學
A.低倍下小葉樣分布;
B.導管為雙層上皮,腔面細胞呈柱狀,具有分泌的功能;外層細胞呈立方或扁平狀;小葉內(nèi)也可見葉間導管
C.高倍鏡下可以更清楚的觀察到腔面細胞呈柱狀,非腔面細胞呈立方或扁平樣

嗜酸性化生通常在腫瘤邊緣出現(xiàn),也可以是一種增齡性改變。
腔面型上皮細胞通常表達低分子量CK、CEA、EMA。
肌上皮和基底細胞表達高分子量CK和基底細胞標志物(p40/p63)。
肌上皮標志物(SMA,calponin,GFAP,CD10,S100,SOX10)在有肌上皮分化(但CD117通常在正常導管-腺泡細胞中呈陰性或弱陽性,但有趣的是,在各正常的閏管免疫表型一致性表達CK7和溶菌酶,局灶性表達ER,但S100始終呈陰性。而閏管性病變一致性表達CK7,絕大多數(shù)表達S100蛋白,局灶性表達ER和溶菌酶。
引用腫瘤診斷病理學第5版

引用第八版口腔組織病理學
常用的免疫標記物的表達模式
A.SOX10在漿液性腺泡和閏管中(腔面細胞和非腔面細胞)表達,但在紋狀管中不表達
B.SOX10在黏液性腺泡周圍及所屬的導管系統(tǒng)中低表達(散在陽性)
C.SOX10在正常黏液腺的排泄管中出現(xiàn)異常表達
Take home message about SOX10
1.在正常的唾液腺中,SOX10的表達僅限于腺泡細胞和閏管(包括管腔細胞和外腔細胞)。
2.SOX10陽性腫瘤包括腺泡細胞癌、分泌性癌、微分泌腺癌、腺樣囊性癌、上皮-肌上皮癌、肌上皮瘤、肌上皮癌和多形性腺瘤。
3.SOX10陰性腫瘤包括唾液導管癌、MEC、嗜酸細胞癌、嗜酸細胞瘤、Warthin瘤和玻璃樣變透明細胞癌。
4.S100蛋白和sox10陽性的MEC病例存在CRTC3- MAML2融合。
DOG1在正常漿液性腺泡細胞內(nèi)呈線條樣表達模式
在導管中不表達:A-D紋狀管不表達
SMA在漿液性腺泡周圍肌上皮細胞中表達,在紋狀管不表達;
Actin在漿液性腺泡周圍肌上皮細胞中表達,在紋狀管不表達;
Calopnin在黏液性腺泡周圍肌上皮細胞中表達,小葉間導管周圍不表達;
紋管狀管、排泄管的導管中沒有肌上皮細胞
P63是基底細胞的標記物,在腺泡、小葉內(nèi)及小葉間導管周圍均有表達。
P40在排泄管周圍染色更強
CK5/6在腺泡和導管周圍都有表達,尤其是在大的導管周圍可見基底細胞的聚集。
CK8/18的表達在腺泡中稍微弱一些,在導管中表達更強。
CK7的表達模式也是腺泡弱,導管強
CK20在腺泡的導管中均不表達
AE1/AE3一個很好用的標記物,導管強陽性;腺泡表達較弱,在腺泡腔緣陽性表達
EMA這個標記物也很好用,理論上講不管是正常的漿液性上皮、黏液性上皮還是導管上皮都陽性表達;但是有時候在正常導管上皮中表達,在腺泡上皮中不表達或弱表達。
A.示漿液性腺泡上皮及導管都表達
B.示導管上皮陽性表達,漿液性腺泡不表達
C.示導管上皮陽性表達,漿液性腺泡弱表達
S100是一種向肌上皮分化的免疫標記物,通常在漿液性腺泡、黏液性腺泡及閏管的周圍肌上皮表達;基底細胞分化中不表達,排泄管周圍為基底細胞不表達S100;但是有時候在正常涎腺組織S100也會出現(xiàn)異常表達,也可以理解一部分MEC出現(xiàn)S100表達的現(xiàn)象。
A-E示正常腺泡周圍S100表達;圖4示正常黏液腺排泄管異常表達S100
CD117在正常腺泡陰性或局灶弱陽性表達,但有時候又會出現(xiàn)彌漫陽性
A.示CD117局灶弱陽;
B.示CD177彌漫陽性
C.MUC5AC通常標記黏液細胞,在正常的腺泡腔面也可以表達,呈顆粒狀染色
D-E.AB-PAS在正常漿液性腺泡內(nèi)染色,酶原顆粒呈玫紅色
下面通過簡單的病例學習免疫組化的表達:
當看到這樣的腫瘤組織圖像的時候,我們會怎么考慮呢?有透亮的細胞,有小的囊腔形成,會不會是黏液表皮樣癌?是否有黏液細胞呢?我們可以做免疫染色或特殊染色來證實。
A.MUC5AC在囊腔部位細胞陽性表達
B.散在的胞漿陽性的細胞為黏液細胞,中間型的細胞呈顆粒狀染色
C.DOG1通常在腺泡細胞癌中表達,但是如果看到這樣的異常表達我們怎么考慮呢?應該綜合分析。
A.CK8/18染色模式:囊腔面的腺上皮及黏液細胞表達,其他的細胞未表達,說明腫瘤有兩類細胞
B.CK7染色強陽的為腺上皮,染色弱的為肌上皮或向基底細胞分化的細胞
C.AB-PAS 黏液細胞染色陽性
A.Vim這個標記物不常用,可以標記肌上皮細胞
B.GATA3示在正常腺泡和各級導管中強弱不等表達,因此在腫瘤陽性表達并不能判斷腫瘤起源。
C.示在腺泡及導管中不表達。
GATA3在唾液腺高級別癌中常用,比如唾液腺導管癌,高級別黏液表皮樣癌。
Take home message about GATA3
GATA3是鋅指轉(zhuǎn)錄因子GATA家族中的一員,可調(diào)節(jié)各種組織和細胞類型的正常發(fā)育,包括乳腺、t淋巴細胞、腎臟、神經(jīng)和皮膚等。
GATA3免疫組化染色正被用作診斷乳腺和尿路上皮癌的實用工具,特別是當這些腫瘤表現(xiàn)為遠處轉(zhuǎn)移或分化較差,無法與其他腫瘤類型區(qū)分時。
在良性唾液腺組織腺泡和導管中也呈弱陽性。
GATA3在大多數(shù)唾液腺腫瘤中都可以表達,但在唾液導管癌和分泌癌彌慢表達。
GATA3-乳腺和尿路上皮癌的標記物在唾液腺腫瘤中也相對常見
GATA3陽性的癌包括哪些?
全面的臨床病史最有助于鑒別原發(fā)性疾病和轉(zhuǎn)移性疾病。


黏液細胞+表皮樣細胞+中間型細胞=黏液表皮樣癌
A.嗜酸細胞腫瘤;
B.顆粒性胞漿,箭頭所示核分裂象;
C.局灶黏液細胞;
D.低倍鏡下腫瘤邊界不清楚,縱觀全局診斷嗜酸細胞亞型黏液表皮樣癌。
低倍鏡下箭頭所示為腫瘤;可見囊腔形成,嗜酸性的腫瘤細胞,未見明顯黏液細胞,考慮什么腫瘤?
年輕患者常見的腫瘤是黏液表皮樣癌、腺泡細胞癌、分泌性癌
初步診斷思路鑒別這三種疾病,需免疫組化 12 項(p63、p40、S100、SMA、SOX10、CK、EMA、AR、GATA3、DOG1、Mammaglobin、ki67)及特殊染色AB-PAS1項協(xié)助診斷或手術(shù)切除進一步評估。
穿刺組織免疫組化表達:
A.SOX10在腫瘤組織中表達較弱,部分不表達
B.DOG1陽性
C.SMA陰性
D.S100陰性
E.AE1/AE3和EMA均陽性
看到以上免疫組化表達,DOG1陽性,或許我們會考慮是不是腺泡細胞癌?接著看下面的免疫標記A-B.P40和P63大部分腫瘤細胞陽性
C.AB-PAS黏液細胞陽性
回過來再看HE,我們發(fā)現(xiàn)了較多的黏液細胞,形態(tài)學需要仔細反復的觀察,結(jié)合年齡及免疫組化,診斷黏液表皮樣癌。
病例二
A.低倍鏡下腫瘤邊界不清,有實性區(qū),有囊腔形成。
B.腫瘤細胞部分胞漿透明、部分嗜酸染色,間質(zhì)玻璃樣變,部分監(jiān)事富裕細胞
C.較多的囊腔形成,但是未見明確黏液細胞
D-G.可見明顯的雙層結(jié)構(gòu)
H.見明確的黏液細胞
黏液表皮樣癌通常無雙層結(jié)構(gòu),但是又見到明確的黏液細胞,是不是黏液表皮樣癌呢?
看下免疫組化的表達模式:
P63腺上皮陰性,周圍細胞彌漫陽性
SOX10腺上皮陽性,周圍細胞陰性(SOX10在黏液表皮樣癌中通常不表達,偶有異常表達)
S100表達模式與SOX10相同
間質(zhì)表達SMA和calponin
CK7和AE1/AE3染色有強,也有弱,強的是腺上皮,弱的是肌上皮,也可以證實有兩種細胞分化。
“右側(cè)腮腺”結(jié)合形態(tài)學和目前免疫組化結(jié)果,支持診斷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
癌的成分為黏液表皮樣癌(中級別)。
備注:
如有條件建議行MAML2和EWSR1分子檢測助診斷。
IHC:腺上皮表達 CK7、AE1/AE3、S100和SOX10,其余上皮表達P63、P53、CK7、AE1/AE3;
間質(zhì)梭形細胞表達SMA、Calponin和部分表達S100,提示肌上皮分化;
部分細胞表達CylinD1和BCL2;CD117(-),AR(-);
特殊染色結(jié)果:AB-PAS(+)
閏管腺瘤和增生(Intercalated duct adenoma(IDA)and hyperplasia(IDH))
IDA是由雙層導管上皮構(gòu)成的良性增生,具有正常閏管的細胞學外和免疫表型。IDA是閏管病變和閏管增生譜系的一部分。IDH和IDA均表現(xiàn)為小導管增生,胞漿嗜酸性至嗜雙色性,細胞核小溫和。
免疫組織化學肌上皮標記物可以清楚的顯示肌上皮細胞的存在,但在常規(guī)HE切片上通常不明顯。導管細胞顯示CK7彌漫陽性,溶菌酶和雌激素受體局灶陽性,大多數(shù)病例S100蛋白彌漫陽性。病變內(nèi)可見腺泡細胞。
IDA與閏管增生的鑒別點在于是否有包膜存在,或者邊界是否清楚。閏管病變往往很小,并且經(jīng)常在切除其他病變時偶然發(fā)現(xiàn),但IDA通??梢赃_到引起臨床關(guān)注的大小。
閏管病變可能是基底細胞腺瘤/腺癌、上皮-肌上皮癌等唾液腺腫瘤的前驅(qū)病變。

A.一致的小管構(gòu)成單一結(jié)節(jié)
B.也可以多結(jié)節(jié)生長
C.小管結(jié)構(gòu),但肌上皮并不明顯,通過免疫標記可以證實肌上皮的存在
D. 雙層小管結(jié)構(gòu),透明的肌上皮細胞,箭頭所示正常的漿液性腺泡

A.腫瘤具有厚的包膜
B.左側(cè)為基底細胞腺瘤,右側(cè)為閏管增生
C.左側(cè)為基底細胞腺瘤,右側(cè)為閏管增生

A. 左下為基底細胞腺瘤,右上為閏管增生
B. 圖A閏管增生的放大
C. 圖A基底細胞腺瘤的放大

A和B為閏管腺瘤,B圖可以看到周圍的肌上皮
C單向性細胞構(gòu)成的紋狀管腺瘤
D紋狀管腺瘤周圍也可以有少量肌上皮表達(此標記為SMA)
部分閏管病變可能是基底細胞腺瘤/腺癌、上皮-肌上皮癌等唾液腺腫瘤的前驅(qū)病變。
部分與非腫瘤相關(guān)的病例提示,IDL可能是反應性病變,而非腫瘤性病變。
紋狀管腺瘤是一種罕見的良性腫瘤,由導管組成,內(nèi)襯單層細胞,細胞學外觀與正常紋狀管相似,胞質(zhì)嗜酸性和細胞膜突出,周邊無肌上皮細胞或基底細胞。
腫瘤被包裹并由緊密排列的導管組成,幾乎沒有間質(zhì)成分。
免疫組化絕大多數(shù)表達S100蛋白、SOX10、CK7和CK5/6,不表達SMA,p63染色可顯示單個細胞陽性。不表達TTF-1和TG。
主要鑒別診斷包括嗜酸細胞瘤(S100-)、閏管腺瘤、基底細胞腺瘤和小管腺瘤、低級別非特指腺癌。
缺乏雙層、嗜堿性細胞質(zhì)和基底膜樣間質(zhì)易將紋狀管腺瘤與基底細胞腺瘤鑒別開來。
小管腺瘤顯示出串珠狀的細胞吻合索和水腫性間質(zhì),而紋狀管腺瘤則缺乏這種模式。
與紋狀管腺瘤相比,嗜酸細胞瘤的細胞表現(xiàn)出更顯著的嗜酸性細胞質(zhì),同時形成的導管更少,實體細胞島更多。
閏管腺瘤免疫表型顯示小管周肌上皮層,易與紋狀管腺瘤鑒別。
A.密集排列的小管(左側(cè)),還可以形成微囊結(jié)構(gòu)(右側(cè))
B.管腔內(nèi)出血,像血管瘤樣改變
C.導管類似正常的紋狀管,管腔內(nèi)可見類似膠質(zhì)的分泌物

A. SDA由嗜酸性細胞組成的一致的小管密集排列構(gòu)成,間質(zhì)非常少
B. 小管可以出現(xiàn)背靠背現(xiàn)象,幾乎無間質(zhì)
C. 部分小管可以擴展,類似甲狀腺濾泡,腔內(nèi)可見類似甲狀腺膠質(zhì)的分泌物,少量纖維化間質(zhì)
D. 間質(zhì)水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