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各位分享一下,您不妨慢慢讀,品味一下相比于原稿,改稿的妙處何在。 原稿:七個兒有五個短命夭亡 遭荒年欠下了刁家的閻王賬。 改稿:七個兒有五個餓凍夭亡 遭荒年背上了刁家的閻王賬。 原稿:新四軍打下了沙家浜 我的兒牢房重見陽光 改稿:新四軍打下沙家浜 我的兒他得見陽光 原稿:我佩服你沉著鎮(zhèn)靜有膽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ㄇ?/span> 改稿:我佩服你沉著機靈有膽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腔 原稿:慢著!司令,不能搜,你不是這里的人,還不太了解蘆葦蕩里的情形。這蘆葦蕩無邊無沿,地勢復雜,咱們要是進去這么瞎碰,那簡直是大海撈針。再說,我們在明處,他們在暗處,那可就靜等著挨黑槍。咱們要向日本人交差,可不能做這種賠本的買賣。 改稿:慢著!不能搜,司令,你不是這兒人,還不太了解蘆葦蕩里的情況。這蘆葦蕩無邊無沿,地形復雜,咱們要是進去這么瞎碰,那簡直是大海里撈針。再則說,咱們在明處,他在暗處,那可靜等著挨黑槍。咱們要向日本人交差,可不能做賠本的買賣。 看過了這個原稿和改稿的對比,您再聽我說說我的兩點思考。 第一點:能否品味到語言的妙處,和讀書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 我把這個原稿和改稿拿給我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來讀,讓他來說說,覺得是原稿更好,還是改稿更好,為什么。 令我欣喜的是,大部分修改他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能夠比較明確地體會到為什么改稿更好,好在哪里。我想這與他平時大量的高質量的閱讀密切相關。 更令我驚喜的是,他不但說出了好在哪里,而且,在談及文章需要不斷打磨修改時,他還提供了另外一個例證。這個例證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例子?!缎Π两纷畛醯陌姹?,在小師妹岳靈珊死后,令狐沖到她的閨房查看遺物,發(fā)現(xiàn)在墻上掛的一幅字,是李商隱的一首詩。 這首詩中有兩句是“當時若愛韓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苯鹩褂眠@首詩來表達岳靈珊對令狐沖的感情。但在后來的修改版中,這首詩被刪掉了。為什么被刪掉呢?因為這首詩雖然很雅致,放在這里看起來別具匠心。但是卻和岳靈珊的舞刀弄棒的性格不符,因為從人物塑造上看,岳靈珊并不是一個文藝少女。所以,用這首詩會讓讀者感覺比較出戲。 那我兒子是如何知道這個例子的呢?原來是他在讀完了《金庸作品集》之后,又看了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讀金庸》。這本書中寫到了這個例子,并對為什么修改做出了詳盡的分析。 我想,因為有了這個例子,他在和我談汪曾祺的修改時,內心中一定很有感觸。這種真實的感觸,任何道理說教都替代不了。 比如,我小時候也偶然讀過福樓拜怎么指導莫泊桑修改小說的小故事,但是,這個小故事當時給我的印象和感觸并不深。原因很簡單,那時候我并沒有那么豐厚的閱讀積累。 閱讀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固然可以講出很多的技巧和方法來,但這些技巧和方法,如果只是聽別人講,遠遠不夠,只有自己在大量的高質量閱讀中悟出來,才能更為透徹地理解,才會在別人說到這些技巧和方法時,能夠生發(fā)出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第二點:語文學習不能太功利,功夫在詩外,對語言的打磨是無止境的。 我也把汪曾祺的這個原稿和改稿發(fā)到班級的讀書微信群里,提示我正在教的初三同學讀一讀,品一品。 為什么這么做呢?主要基于這樣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語言的品味鑒賞是中考中常見的題型。應對這類題型,固然有一些所謂的思路乃至套路,比如,要關注上下文,要關注人物思想情感等等,但是,只有這個遠遠不夠,還必須要深入體會和理解,才能答到點上。在中考閱卷時,經(jīng)常會看到有相當多的學生知道品味鑒賞語言的試題應該抓什么要點,但是答案卻總是離題萬里,胡說八道,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并沒有真正讀懂文章,更不要談對語言妙處的把握了。 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時,在作文的選材結構做得相對到位之后,我常常對他們說,可以把這個作文先放一放,過一段時間,等你現(xiàn)在的語言感覺涼一涼,再把文章拿出來讀一讀,好好打磨一下語言,使得語言更流暢乃至更優(yōu)美。有學生就不太能理解我的這種做法,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干嘛要不斷修改呢?我想,汪曾祺這個例子,可以非常生動地說明這個問題,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現(xiàn)在學語文,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在這樣超強功利心的驅動下,真的很難學得更好。功夫在詩外,要有意識減少這種功利心,然后才能在讀和寫上獲得更大的提升。 【附】 我的學生張詩玥同學對汪曾祺改稿所做的分析,大多數(shù)地方都分析得很好,也有個別地方不是很到位,但是,我想,有了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何愁學不好語文呢? 第一部分(原劇中沙奶奶唱詞) 1. 將“短命”改做“凍餓”。這樣可以更生動地表現(xiàn)出凄慘的味道。如若只說“短命”,那么夭亡的原因便無從得知,有可能是疾病、意外事故等等。但將其改為“餓凍”后就不同了,既交代了原因,又由這原因可以襯托出家境的貧寒和凄慘。 2.將“欠下”改為“背上”。同樣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且多了被動的意味。“背上”一詞能讓聽眾頭腦中現(xiàn)出相對應的畫面,從而更能理解沙奶奶家中的遭遇以及其中的無奈與被迫。(注:劇中唱詞為四個兒有兩個凍餓夭亡,網(wǎng)上有一說是汪老認為七個兒過于夸張而特地改動,不知對錯。) 第二部分(沙奶奶唱詞) 1. 去掉“了”字。(大概是為了唱詞的字數(shù)能夠對應上?) 2. “牢房重見陽光”改為“得見陽光”。這個改動增加了沙奶奶的兒子“得救”與新四軍的到來之間的聯(lián)系,添了層“因為新四軍來了,我得兒才得以重見天日”的意思。另外牢房二字被刪去后“陽光”的含義似乎局限性更小了,不僅僅有空間上轉移的意思,而且還暗喻了一種更好的未來生活的到來。這么說是因為沙奶奶本來就對刁家的為非作歹感到悲憤不已,這里的話大概還表達了一種破日子到頭了的寬慰。 第三部分(刁德一唱詞) 1. 將“鎮(zhèn)靜”改為“機靈”。這個改動更加凸顯了阿慶嫂聰明又勇敢的特點,改動只是強調冷靜與鎮(zhèn)定,也就忽略了阿慶嫂當面糊弄鬼子這個舉動背身所包含的智慧,加了機靈二字后這層意思就表達出來了。(不過話是這么說,刁德一這番話是絕對不可能有夸獎的意味的,他只是想把阿慶嫂的態(tài)度套出來哈哈哈。這個從前面刁德一一看見阿慶嫂就起疑心,還有后續(xù)名場面“智斗”中刁的一系列內心OS以及還有他特地給阿慶嫂遞煙等等行為都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來。樣板戲就是喜歡把事情都交代明白了,唱腔和內容都特別通俗易懂而且好壞兩邊兒分的特別仔細。) 第四部分(刁德一唱詞) 1. “司令”與“不能搜”調換位置。這里也許是要先把意見點明再慢慢陳述原因,或者是要將司令與后面“你不是這兒人”銜接起來。另外感覺改完更符合下屬對上司說話的語氣,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多了。 2. “你不是這里的人”改為“你不是這兒人”。不太知道這改動有什么意義。(還望老師指教) 3. “情形”改為“情況”。首先二者在詞典中的解釋稍有差別,情況包含情形的意思,同時也指軍事上的變化變動,情形就是事物所呈現(xiàn)出的樣子的意思。刁德一在此處大概就是想表達“司令你人生地不熟的就別瞎添亂了”這樣的意思,這么一說自然情況放在這里更恰當些。 4. “地勢”改為“地形”。為數(shù)不多還殘留在腦中的地理知識告訴我,地勢是高低起伏(比如中國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地形則是指各種地貌(像丘陵平原盆地這種),說地勢的話行不通,體現(xiàn)不出復雜感,改為地形大概會好一些。(這塊解釋的比較牽強,感覺改動前后差距也不是很大,在劇里聽不出來。) 5.“我們”改為“咱們”,“他們”改成“他”。我們改成咱們念出來會多一種包括聽話人在內的感覺,而要是說“我們”則略差點意思。(“他們”改成“他”感覺意思變了又好像沒變,不知道為何,劇中此處演員壓低了聲音,不看字幕難以分辨出是改了還是沒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