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潔平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江南的春天除了枝頭繁花,還有一個特別的符號——淅淅瀝瀝的細雨。春季恰是艾草生長的好時節(jié)。在這氤氳芬芳的春日里,用艾草和糯米粉和作的青團子,儼然是江南一帶“網紅”的時令美味。 艾草 艾草,大概就是因愛春而生的吧。墨綠色的葉片,背部密生灰白色的絨毛,莖葉散發(fā)著淡淡香氣,直沁人們的肺腑?!侗静菥V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通十二經?!庇冒葜谱銮鄨F,最早可以追溯到寒食節(jié)。過節(jié)期間,人們不生火,只以冷食充饑。在早年的寒食節(jié)時,就已經有了墨綠色的糯米團子相伴的記載。后來,青團被用來祭祀祖先,并漸漸地化身為春天的使者,成為人們這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每年一到清明前后,人們都會念念不忘用新鮮艾草做成的青團,似乎欲把對于春天的喜愛和憧憬都“餡”入、寄寓到這可口的青團里了。另外,有趣的是,由于“清明”和“聰明”諧音,在明清時,抱著幼兒向鄰里乞討“清明團子”,還成了一道流行的民間習俗呢。 這碧綠如玉的青團,分明是春日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采摘新鮮的艾草,碾壓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搗,米粉和汁液在上百次的捶擊下慢慢融合,然后化作青青的色澤,給青團上餡,再墊上蘆葉,放在鍋里蒸,艾葉的清香就一點點地飄出來了。出鍋前,還有一道特別的工序:在青團的表面輕輕地刷上一層熟油,如春風輕輕地拂過一般,讓那青團愈加顯得碧綠生青,富有不一樣的光澤。江南人家大都喜歡豆沙餡的。蒸熟的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豆沙餡心甜而不膩,那一口味道啊,齒頰留香,甜到心里。 青團 好一口青團的江南人們著實聰明,艾草難找,就采用漿麥草、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和作青團,反正都有一份時令的青色和清香。而餡心的“內涵”么,現(xiàn)在也是五花八門起來。有芝麻、花生、香芋,有薺菜肉、春筍肉餡的,還有蛋黃肉松等等,就看各人的想像空間和“聰明才趣”啦!是么,青團里包的就是整個春天,“餡”的就是自己的一份心情吧。 不時不食啊。吃了青團,還不過癮,于是,田野里多了挑野菜的人,沒有這個閑暇的則上菜場超市選購:金黃翠綠相間的香椿,帶著泥土芬芳的薺菜,暗香沁人心脾的馬蘭,鮮嫩清脆的蕨菜……江南人家是會吃的,春天的餐桌上總是少不了一兩碟綠意盎然的春菜。青團,春菜,吃得不亦樂乎;似乎只有把這份綠色、這份春味,全部吃到肚里,這個春天才算完整,這也許就是江南百姓特有的春天情結吧。 唯春色和美食不可辜負也。惦念青團了,立馬去附近的老字號穆桂英糕團店買了幾個豆沙餡的青團,那真是色如碧玉,亮如翡翠,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直讓人大快朵頤。那天去桃花源里陽山村,鄉(xiāng)里朋友又送我一份自家做的青團,甚喜;那碧綠的青團映襯著粉色的桃花,恰是春色滿懷。想去馬山老鄉(xiāng)那里呢,那里的民宿開了嗎,馬山人用一種叫作“棉莧頭”的春草做的青團,可一定要給我留一點哦。還想再去品嘗梅村、鴻山一帶的青團呢,那里的百姓在清明前后,會做青白兩色團子,且用鮮肉、豆沙、芝麻三種原料制作成三種不同口味的餡心,“三餡”,吳語,“三讓”也。后來了解到,原來是為了紀念吳文化的始祖泰伯,3000多年前三讓王位,南奔荊蠻,在這里興盛農耕文化,開啟江南文明。我想,江南的青團一定都是有故事的、有靈魂的。 當然,當下的我更喜好一口青團里春天的味道。別說,今年吃青團,還悟出了不一樣的味道呢。 王潔平,江蘇省旅游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無錫市旅游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散文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