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 譯注 棲棲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兩個都沒有有所成就。去吳越尋覓山水,厭倦洛陽京都滿眼的風塵。乘一葉小舟去泛游鏡湖,向達官顯貴作個長揖。姑且享受杯中美酒,為什么要計較世上功名? 1.自洛之越:洛,今河南省洛陽市。之,往,到。越,今浙江地區(qū),春秋時越國所在地。 2.遑遑(huáng):忙碌的樣子。 3.吳越:今江蘇、浙江地區(qū),是古代吳國和越國所在地。 4.風塵:比喻世俗的紛擾。洛京:又稱京洛,指洛陽,是唐朝東都。 5.扁(piān)舟:小舟。 6.長揖(yī):古人拱手為禮稱揖,作揖時手自上至極下稱長揖。“長揖謝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權貴。 7.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淵明《責子詩》中“且進杯中物”句意。 8.誰:何,哪。這里的用法與指人的“誰”不同。 9.論:計較。 · 簡析 孟浩然四十歲到長安考科舉,但是沒有考取到功名,大約在公元728年(開元十六年)到東都洛陽游覽。在洛陽滯留了半年多,次年秋,從洛陽動身漫游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這首詩就作于詩人從洛陽往游吳越前夕,故詩題作“自洛之越”。 詩頭兩句回顧自己的過去。“遑遑三十載”,詩人此時四十一歲,自發(fā)蒙讀書到舉成數(shù)為三十載?!皶鴦蔁o成”,詩中用以自況,說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讀書,結果一事無成,實是憤激之語。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一個“厭”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詩人旅居長安洛陽的厭煩心緒。詩人在長安是求仕,從他在洛陽與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繼續(xù)謀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無結果,以致詩人終于厭煩,想到吳越尋山問水,洗除胸中的郁悶。“扁舟泛湖?!笔恰吧剿畬窃健甭肪€的具體化。 “公卿”,指達官顯貴。古代百姓見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禮,而詩人告別他們卻用平輩交往的禮節(jié)——長揖,作個大揖,表現(xiàn)出詩人平交王侯的氣概。詩人“長揖謝公卿”表現(xiàn)的是他一生為人傲岸。 “且樂杯中物”是借用陶淵明的《責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末尾兩句暗用張翰的話:“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保ā稌x書·文苑·張翰傳》)大意說:“我且喝酒樂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這也是憤激之辭。詩人素有強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鴻鵠那樣搏擊長空,一展宏圖。但是,懷才不遇,不被賞識,報國無門,只好去游山玩水。 · 參考資料 1. 孟浩然著;曹永東箋注;王沛霖審訂.孟浩然詩集箋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第257頁 2. 王亞玲主編.中華詩詞實用大百科:長春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135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