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首[唐補27]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寫作背景] 賀知章的舉薦仍然杳無音信,看來沒戲了,孟浩然決定離開。 去哪呢?詩人選擇了西京洛陽。 為什么? 2個原因,一是旅游,既來之則安之,既然北上,不游洛陽可惜。二是另辟蹊徑,也許洛陽能有意外收獲。 到洛陽時,已是第2年初,再一次郁悶走一回,雖然接觸了很多人,依舊沒有進展,但這次,顯然吸取了長安的教訓,沒有逗留太長時間,很快南下吳越散心。 此時的孟浩然,心情一定是扒涼扒涼,萬念俱灰,這首詩寫得悲。 [本詩簡析] 解釋題目。 之:往。 越:今浙江地區(qū),春秋時屬越國。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遑遑:不安的樣子。 詩人大概自10歲起開始讀書習劍,現今41歲,取整數三十。 是從10歲就開始遑遑,一直遑遑到41歲嗎? 不是,10歲時,基本還是孩子,他知道遑遑嗎? 個人理解是,現在一事無成,想起這30年的努力,就遑遑,遑遑的是目前的結果,或者說是因為目前的結果——“書劍兩無成”而遑遑。 遑遑是什么感覺?心里發(fā)空,四肢無力,茶飯不思,茫然一片。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吳越:今江蘇、浙江一帶。洛京:洛陽。 這2句的字序應該是:吳越尋山水,洛京厭風塵。 游吳越放情山水,厭惡在洛陽的生活。 來長安前,詩人已小有名氣,最起碼在家鄉(xiāng)是如此。長安和洛陽兩地無果,失意加懊惱,心情不好,不想回家在外散散心。不回家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自尊。 科舉落地,就怨聲載道,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作為旁人我們冷靜看待這件事,覺得孟浩然有些過。 存在即合理,每個人一路走下來,都有自己的行為準則,慣性思維,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誰都有感覺冤枉的時候?有時這個冤枉在外人看來可能就是矯情,換位思考,多體諒別人才是。 律詩的當中4句,每聯(lián)或是并列或是相承,這2句,有點風牛馬不相及。 吳越山水令人愉悅,接下來如果寫心情也應該愉悅,沒想到詩人想到了“洛京”,產生了“厭”。 我是這樣理解: 本來吳越的優(yōu)美,令詩人心情稍好,下一句應該并列或相承,但因為是剛剛出走“洛京”,氣還沒消,印象還很深,一下子又勾起回憶,于是詩人不管不顧,就把“風塵厭洛京”給捅了出來,只求痛快。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長揖:揖是古人相見時的一種禮節(jié),即拱手禮。長揖是比較敬重的一種,作揖時雙手自上而下,幅度大。 謝:辭別。 這2句與前2句一樣,正美著“扁舟泛湖?!钡臅r候,又想起了那些“公卿” 孟浩然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奔波,而毫無結果,敢寫出來,說明性情,不寫的人可能怨氣更大。 “長揖謝公卿”暗含諷刺。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杯中物:指酒。 誰:表示疑問,哪的意思。 喝酒是大多數男人失敗后的情感歸宿,酒有麻醉稀釋功效,孟浩然沒例外。 這2句是詩人一時的憤語,還是深思熟慮?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失意后的狀態(tài),很真實,很性情。 古典詩詞中,針對某類人發(fā)泄的詩不多,往往是針對政府,而且還能令人同情。 可能覺得詩人有點小氣,但這是他的心里話,不寫的未必就大氣。 解析完畢。 ==================================== 到目前為止,感覺孟浩然還沒交到真朋友,真朋友需歲月的沉淀,來京城才一年,時間太短。 如果有真朋友推心置腹,指點他迷津,講清為官之道的必備素質,也許詩人就會徹底放棄,也就沒有了痛苦不堪。 當局者迷,最需要的是真朋友及時解惑。 ==================================== 有點泄氣的孟浩然。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 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謝謝閱覽。
本文由<貼庫網>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232708/1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