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 Gusuibu 《藥性論》 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或中華槲蕨(D.baronii(Chrise))的根莖。前者產(chǎn)于浙江、湖北、廣東、廣西、四川;后者主產(chǎn)于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全年均可采挖,以冬春兩季為主。除去葉及鱗片,洗凈,潤透,切片,干燥。生用或砂燙用。 性能:苦,溫。歸肝、腎經(jīng)。 功效:活血續(xù)傷,補腎強骨。 1.跌打損傷或創(chuàng)傷,筋骨損傷,瘀滯腫痛。 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續(xù)筋接骨。以其入腎治骨,能治骨傷碎而得名,為傷科要藥。治跌撲損傷,可單用本品浸酒服,并外敷,亦可水煎服;或配伍沒藥、自然銅等,如骨碎補散(《圣惠方》)。 2.腎虛腰痛腳弱、耳鳴耳聾、牙痛、久泄。 本品苦溫入腎,能溫補腎陽,強筋健骨,可治腎虛之證。治腎虛腰痛腳弱,配補骨脂、牛膝,如神效方(《圣惠方》);治腎虛耳鳴、耳聾、牙痛,配熟地、山茱萸等;治腎虛久瀉,既可單用,如《本草綱目》;亦可配補骨脂、益智仁、吳茱萸等同用以加強溫腎暖脾止瀉之效。此外,本品還可用于斑禿、白癜風(fēng)等病證的治療。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亦可浸酒擦患處。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血虛風(fēng)燥慎用。 古籍摘要: 1.《藥性論》:“主骨中疼痛,風(fēng)血毒氣,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悉能主之。” 2.《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p> 3.《本草綱目》:“治耳鳴及腎虛久瀉,牙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