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拳照 所謂“放得下東西”,也可以說是“扔得了東西”“舍得下東西”。 為什么說這又是一個“難”呢?以我們正常的思維來說,任何的學習都是一種不斷增添、積累、前進的過程,而練習絕大多數(shù)武功也都是增強力量、加快速度、提高應變能力等的訓練過程。這一過程使得人體的力量和變化能力不斷得以提升,所以叫“為學日益”。 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正向思維過程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學習和提高過程了。所以絕大多數(shù)運動,包括絕大多數(shù)武功,習練的方式方法可能千差萬別,但最終都是在提升體能、速度、變化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然而,真正的太極拳功夫修煉,則與正常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完全相反。這種“相反”不是一兩種方式不同的局部之“反”,而是整個過程完全相反的“大逆之反”,“反”得讓我們用正常思維看不懂、想不通,在行為上更是無法接受。 我們的前輩在描述太極拳的習練要領(lǐng)時不斷強調(diào):練太極拳要“松”,要透徹地松,“松、松、松,太極功”,哪里不松都不行。 但眾所周知的是,人體的力量是靠肌肉的緊張、骨骼的支撐、韌帶的拉伸產(chǎn)生的,而在渾身松弛的狀態(tài)下,這些力量是不斷減小的,沒有了力量,怎么還能稱得上是以技擊為核心的武功呢? 筆者經(jīng)常和一些習練太極拳多年的朋友探討,大家都有太多的疑惑。先輩總說“太極拳功夫就是松出來的,一松就打人”,而自身習練太極拳多年的感覺都是“一松準挨打”。 所以,縱觀當今太極拳界的現(xiàn)狀,練起拳來大家都是在講松,但真正推起手來哪個還能松?哪個還敢松?真的是“一松準挨打”。 所以,現(xiàn)在練推手的基本不練拳,練拳架的基本不推手,好像這兩個東西根本不搭界。至于前輩們“太極功夫是拳架中練出來的”之說,估計目前已經(jīng)很少有人相信了。 難道我們的前輩們流傳下來的練功方法真的錯了嗎?難道對太極拳那些神奇效果的描述真的是天方夜譚嗎?還是當今我們對太極拳修煉的理解產(chǎn)生了偏差? 其實就是太極拳習練過程中的這個“第二難”,難住了我們。 老子《道德經(jīng)》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太極拳是“道功拳”,是在“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的思想基礎上產(chǎn)生的?!疤珮O者,無極而生”。所以太極拳功夫的習練,不是“益”而是先要“損”,不是“長”而是先要“消”,不是“生有”,而是先要“萬有歸無”。 如何“損”,如何“消”,如何“歸無”呢? 那就是要把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的、認為有用的、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地統(tǒng)統(tǒng)不用了,統(tǒng)統(tǒng)減掉、扔掉。 所以,別人練力量,太極拳不讓你用力量,還要通過放松減你現(xiàn)在的力量;別人練變化技巧,太極拳讓你“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別人練速度“快”,太極拳偏偏讓你練“慢”,告訴你“慢到十分,功夫就靈到十分”。 這樣活生生地讓我們把現(xiàn)有的、為之依托和驕傲的能力往回練,向下減,最終徹底舍棄、扔掉。這種事情誰想得通、受得了??? 但是,真正的太極拳修煉就是這樣一個“殘酷”的過程。所以,太極拳習練的過程又叫“脫胎換骨”的過程,是一個“退去舊東西,生長新東西”的過程。隨著我們努力將現(xiàn)在認知的這些外在力量、變化和速度等不斷減弱、退去,一種我們現(xiàn)在從未感知的內(nèi)在力量、變化和速度悄然地生長了,漸漸地壯大了,不知不覺地替代了我們原來的那些東西。這時你會“豁然開朗”,你會真切地感知到什么是“脫胎換骨”,你也就是真正進入太極拳的“懂勁”階段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放下、舍得、扔掉”的過程。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講,真的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萬有歸無”,說起來容易,真正向“無”歸的過程中,很多人就走不下去了。所以,習練真正的太極拳,能真正“放得下東西”又是一道難關(guān)。 康偉,太極拳名家,太極理論研究專家,“太極觀真”體系創(chuàng)始人,北京無極乾坤文化交流公司董事長。 康偉先生習練太極拳40余年,深得太極拳之精要。在潛心研究太極拳理論的基礎上,融合《易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及“陰陽五行學說”等傳統(tǒng)文化精華,創(chuàng)立“太極觀真”文化教學體系,創(chuàng)編了“六式太極基本功法”“八式太極動功功法”等,成為用現(xiàn)代化教學模式進行傳統(tǒng)太極理論研究和教學的先行者。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于我手 勿使國術(shù)之精神止于我身 儕輩共擔此責 誠邀您加入武談 從今天開始 讓改變成為可能 武談 微信號:bkjwut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