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6日),第十八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yè)展覽會(下稱:上海車展)正式對媒體開放。不同于以往,本次展會的聚光燈,不可避免地照向電動汽車的“行業(yè)競賽”。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中國去年占了全世界銷量的一半。更值得一提的是,拿下全球市場半壁江山的,不是傳統的美歐日“汽車列強”,而是在汽油車領域被認為落后的中國車企。 大眾首席執(zhí)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1月訪問北京時坦言,“中國將成為世界汽車強國之一?!?/p> 16日,觀察者網第一時間進入上海車展現場:來自海內外的汽車制造商秀出幾十款電動汽車,爭相踏上中國引領的這波“電動浪潮”。 2019上海車展現場圖自觀察者網 3000億美元近半投向中國 美聯社14日報道稱,今年上海車展的亮點,在于全球電動車行業(yè)的“競賽”,各大車企紛紛推出電動車產品吸引中國消費者。 2018年,盡管各類汽車在華總銷量減少了4.1%,但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激增60%,達到130萬輛——占全球總量的一半。 報道稱,15年來,中國一直在推廣電動汽車,希望借此改善中國城市的霧霾狀況,并在一個有前景的行業(yè)中取得早期領先地位。 眼下,通用、大眾、日產等汽車巨頭都在開發(fā)適合中國人的車型。盡管這些外國車企擁有資金和技術,但其中國的競爭對手更有經驗:近十年來,包括比亞迪、北汽等本土車企,一直在銷售價格低廉的電動車。 觀察者網此前報道提及,未來5到10年,全球車企計劃在電動汽車技術上增加3000億美元的支出,其中近一半投向中國。 具體來看,德國車企的支出達到1395億美元,除了投向本國的717億美元外,剩余部分均投向中國。此外,美國、日本、法國、瑞典車企也紛紛把投資目光瞄準中國,使中國將吸納全球車企超過45%的相關支出,達到1357億美元(包括中國自身的570億美元)。 路透社圖表截圖 “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上月底,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fā)通知,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將出現“退坡”。按照最新的政策,今年純電動車的補貼最高只有2.5萬元,而且只有國家補貼沒有地方補貼。2018年,每臺純電動車能拿到4.5萬元的國家補貼,以及2.25萬元的地方補貼。另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從2.2萬元減至1萬元。 對于上述情況,瑞銀集團分析師保羅·龔(Paul Gong)指出,“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在即將向公眾開放的上海車展上,各大車企展出的電動車將多達數十款,其中既有豪華SUV,也有價格低于1萬美元的微型車。這些車將在性能、成本和外觀上,與傳統的汽油車展開競爭。 大眾首席執(zhí)行官赫伯特·迪斯認為,到明年年底,“消費者將很難再拒絕電動汽車了?!?/p> 迪斯在1月訪問北京時曾表示,“電動汽車將兼具寬敞的空間和快速充電技術,它們看起來讓人興奮?!?/p> 在美國和歐洲需求持平或下降之際,汽車制造商正將目光投向中國這個最大的全球市場,以推動營收增長。這給了他們與中國當局合作推廣電動汽車的動力。 “中國公司起步更早,反應更快” 保羅·龔表示,對中國汽車制造商來說,轉向電動汽車的壓力“與其說是威脅,不如說是機遇”。 他指出,作為汽油車的后來者,中國品牌只占全球銷量的10%,而且大多是低價車。不過在電動車的銷量上,中企占據了全球半壁江山。 “在電動車領域,中國公司起步更早,反應更快。”他補充道。 據報道,在電動汽車研發(fā)和鼓勵消費者購買方面,中國政府已經花費了數十億美元。國有電力公司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充電網絡,充電樁多達73萬個。 與此同時,全球品牌正在與具有低成本生產經驗的中國合作伙伴建立聯系:福特和眾泰成立了合資公司;通用和中企計劃在明年前聯合推出10款電動車;奔馳與比亞迪聯手打造了騰勢品牌;大眾和江淮的合資車思皓E20X去年已經開賣…… 為了刺激競爭,中國去年取消了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的外資股比限制。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特斯拉,這家美國電動車制造商的首座海外工廠,已經在上海開建。 視頻截圖:3月的特斯拉新車發(fā)布會上,該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埃隆·馬斯克盛贊上海工廠 瑞銀集團的一項調查發(fā)現,71%的中國消費者愿意嘗試購買電動汽車,高于一年前的58%,而美國和歐洲的這一比例均不到20%。 下面,跟著觀察者網一同感受本屆上海車展上撲面而來的“電動浪潮”: 蔚來ET7 圖自觀察者網(徐喆攝) 比亞迪E-SEED GT 圖自觀察者網(潘昱辰攝) 威馬EX5 Pro 圖自觀察者網(潘昱辰攝) 合眾U 圖自觀察者網(潘昱辰攝) WEY X概念車圖自觀察者網(潘昱辰攝) 零跑C-more概念車圖自觀察者網(徐喆攝) 別克VELITE 6 圖自觀察者網(徐喆攝) 理想ONE 圖自理想智造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