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慶陽市25公里的西南方向的寺溝川蒲河與茹河交匯處的山崖上。據(jù)《鎮(zhèn)原縣志》記載,北石窟寺為北魏永平二年(509)涇川刺史奚康生開始建造。窟龕開鑿在黃砂巖的崖面上,分上、中、下三層,南北長120米,最高處離地面10米。我們參觀的編號165窟俗稱佛洞大窟,是石窟群中最大的保管最好的一窟??邇?nèi)高13.2米,深17.9米,寬21.7米,內(nèi)造七佛,身高8.1米,十脅侍菩薩,身高3至4米,二交腳菩薩、乘象普賢菩薩,前壁門上明窗左右有大型高雕佛本性故事《薩重那太子舍身飼虎圖》,門外兩側(cè)有大力士金剛、石獅。歷經(jīng)西魏、北周、隋、唐各代開鑿,現(xiàn)有窟龕295個,雕像2100尊,石刻及墨書題字150方,碑刻七通,壁畫較少。我們還參觀了222窟。該窟開鑿于盛唐時期,覆斗式頂,刻高6米,寬6.3米,深5.3米,窟內(nèi)正壁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佛高4.3米,磨光扁圓內(nèi)髻,面相方圓,細眉大眼,善跏趺坐于方臺上,二弟子一老一少,高2.8米,內(nèi)著僧祗支,外披通肩袈裟,右邊阿難、左邊迦葉。而菩薩侍立兩側(cè),高3米,兩相豐圓,高髻短身。右邊是大勢至菩薩,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南北兩壁,上下四層,開64龕,龕內(nèi)雕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菩薩二弟子是典型的盛唐樣式。在院子中轉(zhuǎn)一會,看到戲臺一座,大樹一棵,枝繁葉茂。下臺階過蒲河廊橋,進入北石窟驛文化景區(qū)。![]()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