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水市武山縣人民政府_武山要聞】 ![]() 在世界眾多的石窟遺存中,武山水簾洞石窟群是中國開鑿時間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地處縣城東北方向榆盤鎮(zhèn)魯班峽,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秦時期,后經(jīng)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增建和修繕,曾經(jīng)達到了“七寺五臺”的規(guī)模,現(xiàn)存留顯圣池、拉稍寺、水簾洞和千佛洞四處石窟單元。 ![]() 水簾洞石窟群是甘肅省東部地區(qū)僅次于天水麥積山石窟的一處較大的露天石窟群。石窟群共存歷代造像200余尊,壁畫2400平方米,窟龕69個,浮雕42副,碑刻題記27方,文物建筑8座,仿古建筑8座,舍利塔12座,是把浮雕、窟龕、懸塑、壁畫相結合的露天石窟寺?,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是渭河流域神奇靈秀的一塊文化旅游勝地,更是古絲綢之路上承續(xù)東西方佛教藝術極為珍貴的殿堂。 ![]() 顯圣池 距山門一公里處的顯圣池,它是一個半圓形天然崖洞,洞深20米,高約60米,寬30米,現(xiàn)存有隋代壁畫說法圖40平方米及兩尊北周時期的木骨泥塑,雖已殘損,但仍舊具有強烈的藝術生命力。洞內清涼之極,謂之“古洞穿山腹,無風六月寒”,洞窟周壁及沿篷處泉水終年叮咚作響,每年冬春季節(jié),洞內懸掛冰凌。關于顯圣池的名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候這里地杰人靈,老百姓生活得很幸福,但好景不成,突然在一段時間瘟疫肆虐,當?shù)氐睦芍幸粋€個都束手無策,尋遍了各地名醫(yī)也不見好轉,大家只能干著急。無奈之下,他們就焚香,求告佛祖,希望瘟疫早點消失。一天晚上當?shù)毓賳T夢見觀音顯靈,說距縣城25公里處的峽谷內有一潭清泉,用此水熬藥方能解除病痛。第二天,官員將此辦法告知百姓,百姓用這里的水煎服后果然藥到病除。后來人們就用“顯圣池”這個名稱來紀念觀音顯圣這一福德。 ![]() 拉梢寺 拉梢寺石窟是水簾洞石窟群中最璀璨的部分,始建于北周時期,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各朝,前后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世界第一摩崖大佛就坐落于此。拉梢寺的名稱由來于它的建造方式有關,當年修建時,工匠們“拉梢登高,層累而上”,砍盡北山樹木,從崖腳依次積木至山頂,隨著工程的進展,再逐次拆木而成。也有學者認為,拉梢寺之名來源于藏語,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觀景臺是觀看拉梢寺的最佳位置,整個拉稍寺是主要分為南北兩區(qū),北區(qū)是在高寬各60余米,略做平整,前傾的崖面上做成。對面的北區(qū),始建于公元559年,也就是北周明帝三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崖面塑有一佛二菩薩,均為石胎泥塑。中間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左右兩側為兩尊脅侍菩薩,分別是文殊和普賢,三尊塑像被稱為“華嚴三圣”。 ![]() 大佛通高42.13米,是世界第一露天摩崖浮雕,她和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建于同一時期,建造風格受西亞犍陀羅風格影響,大佛高鼻深目,和唐宋時期的佛教塑像風格迥異。低平肉髻,面相方圓,濃眉大眼,鼻高唇厚,雙耳下垂,短項寬肩,著緊身通肩大衣,衣紋緊貼肌膚,是典型的“曹衣出水”風格,雙手重疊,掌心朝上做禪定印,結半跏坐于蓮臺之上,左腳踩法輪,法輪常轉,代表佛法永恒,大佛神情含蓄自然,端莊凝重,軀體健壯。大佛頭頂圓形圖案叫做頭光或項光,由9層圖案組成,最外一圈是紅色飾帶,里層分別是水波紋和蓮花藤蔓,佛教中認為佛有無邊的法力,他額間的白毫能發(fā)出光芒萬丈,這種光芒通常用佛的頭光來表示。兩側菩薩頭戴蓮花瓣寶冠,寶繒垂于胸前,頸間綴有項圈,腕戴鐲,臂戴釧,細眉鳳眼,嘴角上翹,面帶微笑,上身穿偏袒衫,下身著羊腸大裙,雙肩披帛繞肘垂于身體兩側,手持盛開的蓮花,赤足立向大佛以示虔誠。大佛下方是由七層圖案組成的佛座,一三五七層為雙重仰蓮,其余分別是獅、鹿、象,這三種動物是佛教的吉祥物,同時也是護法神。像這樣組合式、極富有裝飾效果的佛座在我國的石窟寺中僅有此例。 左側菩薩腳下方是一塊刻有103個字的陰刻銘文題記:唯大周明皇帝三年歲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節(jié)駐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渭河鄯涼甘瓜成武洮岷鄧文康十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蜀國公尉遲炯與比丘釋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釋迦牟尼像一軀,愿天下和平,四海安樂,眾生與天地久長,周祚與日月俱永,這塊題記為我們提供了大佛的準確造像年代。從碑文看,公元559年,使持節(jié)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遲迥主持修建拉梢寺石窟。尉遲炯是一位年青有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中提到的周祚是他的國家北周,他希望他的國家能永遠興旺發(fā)達,傳承下去。這塊珍貴的碑刻題記,為我們研究古代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軍事、佛教,提供了寶貴的實物數(shù)據(jù),同時是當時宗教服務于政治的社會現(xiàn)狀的典型證據(jù),像這樣有明確紀年的題記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少見。 ![]() 佛座下方的尖拱形淺龕內也塑有一佛二菩薩,系石胎泥塑,是宋代重塑的作品,佛通高4米,菩薩2.5米。右邊的大勢至菩薩,頭戴寶冠,細眉鳳眼,面龐豐潤,嘴角微微上翹,雖然塑像只剩頭部,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菩薩的大慈大悲之心。她的微笑是對世人無限關懷的微笑,是洞察一切睿智的微笑,是對現(xiàn)實生活自信的微笑,是發(fā)自內心喜悅的微笑,這一富有洞中內涵的微笑,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格和氣質。2001的中國文化報評論她堪比西方的“蒙娜麗莎”,被稱作是“東方的維納斯”。 大佛頭頂?shù)乃膲K檐最早是在元代修建,兩側的建于八十年代,遮檐為木結構,面闊13間,長45米平列插入崖面。1984年7月,工作人員在維修大佛時在遮雨檐內發(fā)現(xiàn)一面刻有元大德六年(1302年)題記的祈福銅鏡,銅鏡為素面,直徑28cm,背面外緣鏨刻一圈銘文。祈福銅鏡的發(fā)現(xiàn)成為元代修葺拉梢寺的重要實物證據(jù),更印證了大佛的祈福歷史,說明在此祈福能得到永恒的幸福,無量的智慧、吉祥、福祉。 ![]() 摩崖浮雕造像以南,壁畫占整個崖面的三分之二,為宋、元和明的作品,在大佛周圍既做陪襯又突出主題,菩薩頭上彩繪弟子、羅漢、菩薩及力士。崖壁上方有北周時期的木骨泥塑一佛二菩薩,現(xiàn)僅存兩菩薩的頭部。下方是十方佛,現(xiàn)有一尊完整,五尊剩頭部。這種塑像是從崖面先打孔插樁,再敷泥成像,木樁呈現(xiàn)黑色,是因為在制作時經(jīng)過刻意焚燒碳化,來防止蟲蛀朽壞,延長保存期。泥塑下有兩座元代舍利塔,塔柱彩繪色澤艷麗,有濃郁的藏族繪畫風格,說明在元代時甘肅一帶盛行藏傳佛教。十方佛下方是著名的明代“經(jīng)變圖”,是整個崖面中保存的最為完整的一組壁畫,人物豐富,造型迥異,繪畫精美,是珍貴的文物。 觀景臺上去是天書洞,要到達天書洞須攀爬挺立八十度的61個石質臺階,走一段距離地面60米的木質棧道,非常險要,因傳說洞中藏有天書而得名。在洞內塑有五尊明代的菩薩像,造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 水簾洞 水簾洞是1998年修建的宮廷式建筑,水簾洞府山門——混元門。門柱均涂成紅色,意味著吉祥喜慶,三開門寓意道家所說的“三界”,門兩側繪有山水畫,象征著道家擇山必定會選擇清凈悠然,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也反映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門上橫柱彩繪、透雕有外八仙、各種動物及蓮花藤蔓。門前立有雌雄雙獅,象征兇猛威武、以示辟邪,同時顯示了主人的威嚴勢力和社會地位。整個山門采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立柱斗拱的形制建造,飛檐高蹺,屋頂巨大,從側面望去,檐腳似一只振翅欲飛的鯤鵬鳥,寓意著飛黃騰達、步步高升。匾額上“水簾洞”三個字是全國書協(xié)副主席劉炳森先生來此考察參觀之后所留下的墨寶。 ![]() 從此門進入便到洞里,洞府坐東朝西,洞深約30米,寬30米,高80米,為一巨大的天然石洞,洞前綠樹成蔭。洞內依山勢修造有三層建筑,以洞為府,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均為清代所建,民國時期加以修繕,后期也曾進行過維修,各殿堂內供奉均為道家神仙造像。從上至下共分為三層,最上層為正殿菩薩樓,往下依次有老君閣、三圣宮、四圣宮、五宮樓、三霄殿、邱祖殿及王母殿等。四圣宮下的碑文記載了歷朝歷代出資修繕水簾洞的人名軼事,最早的一塊立于清康熙年間。正殿菩薩樓最為華麗,外檐下的匾額是清賜進士,原甘肅省副議長,著名書畫家范振緒先生所題“西山暮雨”,字體穩(wěn)健渾厚。殿內供奉大勢至菩薩,也就是民間傳說的麻線娘娘?;鸸鳂浜腕运鋬煽脴鋼?jù)文物專家考證是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珍稀古樹,被定為文物樹。當您登上福山時會感受到朝陽初射,靈氣升騰,云銷雨霽的神奇景象,心中無喧囂煩躁之感,只覺神清氣爽,安詳平和。 水簾洞單元現(xiàn)存有北周、宋和元代繪制的說法圖,此說法圖以浮雕和壁畫相結合的佛教故事作品為主,現(xiàn)僅存西壁長十七米、高約八米的壁畫一方,按內容以二十四組畫面映襯布局。您看高大的釋迦牟尼佛端立在畫面正中,氣勢顯赫,引人注目。大佛兩手平行托舉于胸前,手心向外,作講經(jīng)說法相。兩個脅侍菩薩站立兩旁,神態(tài)安定自然。周圍以飛天簇擁,他們大都袒胸露臂,或凌空飛舞,或奏樂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輕盈,動作之優(yōu)美,神態(tài)之高雅,與敦煌莫高窟飛天有同工異曲之妙,堪稱藝術佳作。 ![]() 壁畫最頂端的坐佛、飛天和崖面左下方的牛拉大篷車為北周原作,其描繪的飛天衣袂飄舞、舞姿優(yōu)美且更顯親切,牛拉車則反映了當時的太平盛世,它表現(xiàn)的是一牛車長途跋涉穩(wěn)健前行的形象。圖中牛體健美強壯,昂首挺胸,雙目前視,四肢用力,顯出負重的樣子。車輪大而圓,十三根寬形輻條呈放射狀輪軸與寬厚的輪邊相連,給人以強烈的木質感,在整組佛像壁畫莊嚴的氣氛中多了一份世俗生活的生活氣息。飛天下方的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為宋代重做,佛留有八字小須,是典型的西域繪畫手法,用來中和在唐代時候逐漸形成地具有一定女性化的佛像塑造風格,也是對“玄奘求經(jīng)”這一歷史事件的印證。大佛周圍是以菩提樹、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為主要題材的壁畫均采用單線勾勒輪廓,線條清晰,色澤鮮艷,有著春蠶吐絲的風格,歷經(jīng)千年,我們看來依舊不禁贊嘆當時工匠高超的技藝。 ![]() 千佛洞 千佛洞,因影壁塑千佛而得名,又名七佛溝。佛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六世紀,兩漢之際(西漢、東漢)傳入中國。公元401年,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歷盡艱辛,不遠萬里來到中原傳道弘法,受到當時后秦皇帝姚興的極大尊崇,姚興下令在全國大興佛學。武山當時屬后秦管轄,受其影響,弟子和信眾開龕造像,經(jīng)過歷代僧人的增建形成了今天的千佛說法奇景。造像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塑有思維菩薩,現(xiàn)在仍舊能清楚地看到造像輪廓,姿態(tài)優(yōu)美,下層為菩薩和弟子像,塑像中間的崖面繪有小千佛,用筆細膩,繪畫精美,共有12000余尊,均為北周作品,完整地體現(xiàn)了早期佛教壁畫的特點。整個造像塑于一條氣勢磅礴的龍身之上,在龍尾處雄踞一獅。泥塑弟子都著半披肩袈裟,雙手合十,菩薩均長頸窄肩,面形清瘦,手持花蕾、凈瓶、蓮蒂及法器物。崖壁還繪有北周特有的雙飛天,有滿壁風動、脫壁欲出之感。洞內于1994年建成一大殿,上層塑“西方三圣立像”,下層塑大肚彌勒佛,墻上彩繪十八羅漢像。千佛洞為佛教佛洞場所,因建筑少,更有清靜幽雅之感。鳩摩羅什來這里開創(chuàng)了水簾洞景區(qū)祈福納祥之先河,大大增進了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