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吹焦叛b電視劇中,很多百姓圍著官府的通緝告示指指點點。而告示上的畫像,簡直不忍直視,頂多也就有個人臉輪廓,恐怕就是逃犯親娘看了,也認不出來吧。更何況稍作易容,官府緝拿逃犯簡直比登天都難。古代難道就靠這個抓人,可笑至極。 ![]() 海捕文書,是中國封建時代官府通令各地衙門捕獲逃犯的公文,猶如現在的通緝令,簡稱“海捕”,一般指面向全國范圍內的追捕。 當有逃犯時,官府衙門便開具“海捕文書”,捕快憑借海捕文書來通緝抓人。上面除了寫有逃犯的姓名、年齡、籍貫外,往往還配有逃犯的畫像,即“畫影圖形”以便官民辨識和緝拿。 據史書記載:春秋末期,楚平王為了追殺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畫像,張貼到全國各地,并懸賞捉拿,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通緝文書。 其實在古代不是主要靠畫像來抓捕逃犯的,主要是幾種方式: 首先,是身份證明文件。就是類似于現在的身份證,這種身份證明制度在中國古代名字各有不同,最早出現的是商鞅變法時期的“照身貼”。而商鞅恰恰因沒帶這種身份證件而被拒絕住店、出關,弄得寸步難行,無奈只得返回封地,最終車裂而死。歷朝歷代都逐步完善身份證明制度,后來包括僧侶也有專門的身份證“度牒”,出門在外時有專門的“路引”。 其次,是保甲連坐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國封建王朝時代長期延續(xù)的一種社會統(tǒng)治手段,最本質特征是以“戶”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連坐就是指一人犯罪,整個鄉(xiāng)鄰都會受到牽連。因此在古代如果鄉(xiāng)鄰有人犯罪,大家都要被問責,要是窩藏包庇更是罪加一等,大家發(fā)現外鄉(xiāng)陌生人,只要說不清來由,都會被直接舉報送官的。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懸賞制度。如果大家細看海捕文書或緝查令上都會寫著一句話,上面清楚寫明賞金幾百兩白銀,多的時候千兩、萬兩也有,童叟無欺。試想一下,在古代十兩銀子可夠一戶普通人家一年開銷啊,清朝時期的一品官一年俸祿才幾百兩而已。 那些逃犯,在百姓眼中儼然成了會行走的寶藏,如果能僥幸舉報成功一名逃犯,簡直是八輩子修來橫福,比中巨額彩票還要激動人心。碰到嫌疑人等,管他是不是逃犯,先舉報收押再說,萬一中獎呢。另外“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古代也催生很多以此為職業(yè)的線人,有點兒像西方的“賞金獵人”,專門四處尋覓逃犯。 正是因為有了上面幾種方法,哪怕畫得再不像,也不會逃出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怪不得很多梁山好漢沒有選擇匿名遠遁他鄉(xiāng),反而鋌而走險,落草為寇,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賞金的驅使下,人民的熱情是無窮的,你能躲到哪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