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相機,也沒有高超的繪畫技術(shù),所以官府給出的通緝令畫像是很粗糙的。盡管如此,當時的逃犯還是一個都沒能逃脫被制服的命運。這是為什么呢?當時的官府是如何憑借這一張通緝令畫像抓到罪犯的呢? ![]() 其實,官府能夠抓到罪犯依靠的不僅僅是那張通緝令,還有當時很多配套的制度在支撐著他們捕捉犯人。和現(xiàn)代人一樣,古時候每個人身上都有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只是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說法。古代的“身份證”最早由商鞅發(fā)明,名叫“照身貼”?!罢丈碣N”是一塊打磨了的竹板,上面刻畫著持有者的頭像和身份信息,法律規(guī)定出門過關(guān)、住店必須隨身攜帶。 這項制度也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當時的罪犯想要潛逃,首先能不能逃出城外還是一個問題,再次就是住旅店,如果沒有證明自己身份的牌子作為支撐,就是有錢也不能讓你住。這可能會讓大家感到疑惑,不是有一句話叫做“有錢能使鬼推磨”嗎?可是比錢財更重要的還是性命。 ![]() 古時候的村落和城鎮(zhèn)比較封閉,一個城鎮(zhèn)里的人,彼此之間都互相眼熟,只要來了一個外地人,不出一天,整個城鎮(zhèn)的人就都知道了,還能打聽到這個人是做什么,長什么樣。所以如果逃犯有幸跑到了別的城鎮(zhèn),可是很快也會被別的城鎮(zhèn)里的人所知曉。那么只要這個人長得和通緝令上的人有幾分相似,又沒有身份證明,那么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在逃的逃犯。 ![]() 在古代有一項制度就是保甲連坐。若干家編作一甲,若干甲編作一保。保設(shè)保長,甲設(shè)甲長。聯(lián)保就是各戶之間聯(lián)合作保,共具保結(jié),互相擔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舉發(fā),若不舉發(fā),10家連帶坐罪。所以說這個時候,如果私藏犯人,可是會連累十家人的性命。就算是給了錢,旅店的老板也不敢讓嫌疑犯住在自己的旅店。 ![]() 而古代通緝令上的開頭或結(jié)尾都有這樣一句話:若捉拿歸案,獎賞舉報者三千兩黃銀。三千兩在物質(zhì)匱乏的古代可是一筆巨款,這對于朝不保夕的老百姓來說,這可是發(fā)財?shù)暮脵C會。所以一般看到這句話,逃犯想跑也跑不了。因為這個時候,可不是只有官府的人在捉拿你了,還有想要發(fā)一筆“橫財”的老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