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南宋豪放派詞人、愛國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父親在金國為官,可是希望辛棄疾能將來能夠歸順南宋,少年的辛棄疾在金國的疆土,組織起義軍抗金,后來輾轉歸宋,受到宋孝宗的大加贊賞,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兩部備戰(zhàn)之策的書籍。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 辛棄疾一生以收復宋朝疆域為志,把抗金國的事業(yè)為己任,但是他的命運多舛、雄心壯志難酬。不過他一直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他把自己在政見上的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辛棄疾的詞題材廣泛,多數都是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的南宋主和派當權者進行有力的抨擊。 辛棄疾在退隱山居期間,寫首清新淡雅的詞,這首詞讓人耳目一新,在浩如煙海的詩詞中,這首詞的意境,可以說是手法特別奇絕。 西江月·遣興 作者宋代: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譯文 醉酒中我暫且盡情的歡笑,哪有工夫整日發(fā)愁?近來我才覺得古人的書本,信了它們一點用也沒有。 昨晚我是松樹旁醉倒的,我問松樹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擺動是要來扶我,連忙用手一推說:“走開” 看了這首詩,我們發(fā)現古人的可愛之處,原來醉酒后,我們都一樣。記得有個段子說,一位年輕人和多了,和一只流浪狗論起哥們了。辛棄疾也好不到哪去,醉酒之后,竟然和松樹說起了話。 不過這首詞,充分說明了辛棄疾的心里郁悶,哪有功夫發(fā)愁,就說明他本來是滿肚愁腸,現在喝酒就忘了,屬于借酒消愁,近來發(fā)現古人寫的書,信了是一點用也沒有,這正是辛棄疾一種悲憤的釋懷,就是現在我們用書本里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不頭破血流才怪。 下片和松樹對話,好像是放蕩不羈,沒有任何深意的話,那就不是辛棄疾寫的詞了,因為詞的下片,意境要比上片強烈,否則就是頭重腳輕了,所以看似和松樹的嬉鬧,要有深層的意義。 自己醉后搖晃,卻以為松樹擺動,這是醉態(tài)之一。明明是自己扶著松樹站起來,卻說松樹要扶他,這是醉態(tài)之二。最后是用手推開松樹,命令它走開。表現獨立不倚的倔強性格,這是醉態(tài)之三。這些醉態(tài)寫得非常逼真,可謂惟妙惟肖。但這不拘形跡的醉態(tài),實際上也都是表現對當時現實的一種反抗。題目曰“遣興”,也說明這是抒寫情懷。詞中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情緒。南宋的主和派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他和松樹的對話,是辛棄疾對他們的暗諷。 此詞語言通俗易懂,文字生動活潑,表現手法新穎奇崛,體現了作者晚年清麗淡雅的詞風。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散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