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痰凝證,中醫(yī)病證名。是指肝氣郁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局部有腫塊,情志抑郁,苔薄白,脈弦滑等一類病證。根據(jù)病變臟腑不同,其證候類型及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 病因:情志不暢,肝氣郁滯,橫逆犯脾。 病機: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肝屬木,克脾土,情志不暢,所愿不遂,肝失調(diào)達,氣機不暢,氣郁則瘀;肝郁克犯脾土,運化失職則痰濁內(nèi)生,肝脾兩傷,經(jīng)絡(luò)阻塞,痰瘀互結(jié)于乳房則乳房腫塊皮色不變,胸悶脅脹;痰凝互結(jié)于頸部則頸部一側(cè)或兩側(cè)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痰凝互結(jié)于其他部位時腫塊為單個腫塊柔暖如綿,推之可移動,皮色不變;痰凝互結(jié)于附睪部,則附睪結(jié)節(jié),子系粗腫,輕微觸痛,或牽引少腹不適局部有腫塊,情志抑郁,苔薄白,脈弦滑為其特征。 辯證要點:局部有腫塊,情志抑郁,食欲不振,或胸悶、頭暈,苔薄白,脈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jié)。 肝郁痰凝證 乳巖(乳癌) 臨床表現(xiàn):乳房腫塊皮色不變,質(zhì)硬而邊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悶脅脹,或伴經(jīng)前乳房作脹或少腹作脹;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jié)。 常用方劑:神效瓜蔞散合開郁散加減。 常用中藥:瓜蔞、當歸、乳香、沒藥、白芍、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蝎、白術(shù)、茯苓、郁金、 香附、天葵子。 乳癌的治療:柴胡、防已、黃芩、郁金、龍膽草、黃連、白芍、阿膠、瓦楞子、牡蠣、紫根、酸棗仁、知母、川芎、炮附子、細辛、半夏 肝郁痰凝證 乳癖 臨床表現(xiàn):多見于青壯年婦女。乳房腫塊隨喜怒消長,伴有胸悶脅脹,善郁易怒,失眠多夢,心煩口苦;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jié)。 常用方劑:逍遙蔞貝散加減。 常用中藥: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shù)、瓜蔞、貝母、半夏、南星、生牡蠣、山慈菇。 肝郁痰凝證 氣癭 臨床表現(xiàn):頸部一側(cè)或兩側(cè)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不紅、不熱,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如腫塊過大可有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軟堅。 常用方劑: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常用中藥:柴胡、當歸、芍藥、薄荷、茯苓、生姜、大棗、海藻、昆布、貝母、半夏、青皮、陳皮、川芎、連翹、甘草。 肝郁痰凝證 肉瘤 臨床表現(xiàn):腫塊多為單個,少數(shù)為多發(fā),大小不一,瘤體柔軟如綿,推之可移動,皮色不變,生長緩慢;舌淡,苔白,脈滑。 治法:理氣健脾,化痰散結(jié)。 常用方劑:化堅二陳丸合十全流氣飲加減。 常用中藥:陳皮、赤茯苓、烏藥、川芎、當歸、白芍、香附、青皮、甘草、木香、陳皮、半夏、僵蠶(炒)、川黃連。 肝郁痰凝證 子癰 臨床表現(xiàn):附睪結(jié)節(jié),子系粗腫,輕微觸痛,或牽引少腹不適;多無全身癥狀;舌痰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膩,脈弦滑。 治法:疏肝理氣,化痰散結(jié)。 常用方劑:橘核丸加減。 常用中藥:橘核、海藻、昆布、海帶、川楝子、桃仁、厚樸、木通、枳實、延胡索、桂心、木香。 肝郁痰凝證 失榮 臨床表現(xiàn):頸部或耳前后腫塊如栗,頂突根深,質(zhì)地堅硬,皮色不變;伴胸脅悶脹,情緒急躁,食欲減退,脘腹脹滿;舌苔白膩,脈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結(jié)。 常用方藥:開郁散加減。 常用藥:白芍、當歸、白芥子、柴胡、炙甘草、全蝎、白術(shù)、茯苓、郁金、香附、天葵子。 常用腧穴:水溝、內(nèi)關(guān)、神門、太沖、豐隆、陰陵泉、天突、廉泉。 預防: 1.調(diào)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2.發(fā)現(xiàn)腫大淋巴結(jié)或腫塊時,應(yīng)高度重視,積極尋找原發(fā)病灶,及早確定病變性質(zhì)。 本病若早期診斷,病情較輕,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良好。但本病病程較長,常達數(shù)年,腫塊的生長和發(fā)展多為間歇性,常在經(jīng)前加劇,也可出現(xiàn)一段較長時間的緩解。并且本病有一定的癌變危險。 ‘子孫滿堂’ 推薦閱讀;30篇 ![]() ![]()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師 > 《乳腺外科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