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初年,安徽宣城籍李文翰在陜西岐山擔(dān)任縣令期間,得到了幾件西周青銅器,其中一件被史學(xué)界稱作"小盂鼎",上有約四百字的銘文。后來,小盂鼎遺失,好在銘文拓本得以傳世,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小盂鼎銘文記載,"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昧爽,……王格周廟,……用牲禘周王、武王、成王,……唯王廿又五祀"。顯然,這是一件年份、月份、日干支、月相齊備的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是成王之子康王時期的標(biāo)準(zhǔn)器。 眾所周知,中國有確切紀(jì)年的最早歷史事件是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而此前的西周年表模糊混亂。夏商周斷代工程沒有很好地研究考證小盂鼎,沒能推算出康王的在位的精確時間,卻給出了一個康王元年為公元前1020年的錯誤說法。筆者不才,可以通過小盂鼎銘文考證出康王元年的精確年份。 以祀紀(jì)年,是西周青銅器常見紀(jì)年之法,但祀不是年,而是新王對前王的祭祀紀(jì)年,初祀是新王即位之年,二祀才是新王元年。小盂鼎所載"唯王廿又五祀"不是康王二十五年,而是康王祭祀成王的第二十五個年頭,即康王二十四年。 西周多以月相和干支紀(jì)日,小盂鼎所載"八月既望"即周歷八月十六日,"辰在甲申"即這一天的干支為甲申。但是,這里有個問題,即特殊的西周歷法。西周建立后,定夏歷十一月為歲首,正月比夏歷正月提前兩個月,年底置閏。小盂鼎所載"八月既望,辰在甲申",當(dāng)指夏歷六月十六日甲申這一天。 查閱古歷,得知小盂鼎所載"唯八月既望,辰在甲申,……唯王廿又五祀"對應(yīng)的日期為公元前984年六月十六日,這一年為康王二十四年。由此可倒推康王元年為公元前1007年,其即位之年為公元前1008年,也就是成王去世之年。 那么,這一推論是否成立呢?可以通過文獻記載加以驗證?!渡袝ぶ軙ゎ櫭份d,"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颒水?!揭钊斩〕?王崩。丁卯,命作冊度。越七日癸酉……"。查閱古歷,公元前1008年三月立夏(即夏四月),初五(哉生魄)甲子,初六乙丑,十四日癸酉,與《顧命》所載月相、干支完全吻合。 應(yīng)該說,康王元年為公元前1007年是無疑的。小盂鼎銘文還記載了征討、獻俘之事,說明鑄作時天下不安寧?!妒酚洝ぶ鼙炯o(jì)》和古本《竹書紀(jì)年》均記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可知這一著名治世最晚終止于康王二十四年,同時也讓人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某些觀點表示質(zhì)疑。 夏商周斷代工程認(rèn)為成王在位二十二年,與史實不符。試想,刨去周公攝政七年,加之成王親政后仍有征討,成王剩余的執(zhí)政年限加上康王二十四年,說什么也湊不夠四十年,更別說"四十余年"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所謂的權(quán)威觀點,與"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的記載相悖,顯然是錯誤的。 小盂鼎不知消失于何年何月,雖然不幸失傳,但通過其傳世銘文拓本中完整的王年、月份、月相、日干支,可以推算出康王元年的絕對年代,并可以將中國歷史確切紀(jì)年向前推進一百六十多年。通過對小盂鼎銘文的研究和考證,對于推算和考證西周早期諸王年表,弄清西周早期歷史,彌足珍貴。 此外,古本《竹書紀(jì)年》和《齊太公呂望表(碑文)》記載西周傳奇人物姜子牙"薨于康王六年",可推算出姜子牙仙逝的精確年份為公元前為1002年。(劉秉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