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湯(《傷寒論》) 1、原方組成: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訣】白頭翁治熱毒痢 黃連黃柏佐秦皮 清熱解毒并涼血 赤多白少膿血醫(yī) 2、應用大旨:宜:下痢膿血 疫毒痢疾 腹痛肛灼 里急后重 (熱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腸,傷津) 忌:咽干 痰少 毒痢初起 【經方要義】白頭翁湯 ⑴方劑分類:屬于“清熱劑” ⑵針對病證:下痢,赤多白少 腹痛,里急后重 肛門灼熱 渴欲飲水 ⑶配伍特點:清熱(白頭翁)、收澀(秦皮)兼施。 ⑷選方提要:熱毒深陷血分。 【應用精義】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四味皆苦寒除濕勝熱之品也。白頭翁臨風偏靜,長于驅風,蓋臟腑之火、靜則治,動則病,動則生風,風生熱也。故取其靜以鎮(zhèn)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陽之氣,佐白頭翁以升陽,協(xié)連、柏而清火,此熱利下重之宣劑。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 :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屬于熱者,消渴下利,下利便膿血也。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即《內經》所云:暴汪下迫者是也,君白頭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澀,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 3、孫光榮化裁之經驗方之六——孫光榮清熱利腸湯: 【君】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益氣活血 【臣】白頭翁12g 川黃連12g 川黃柏12g ——清熱涼血 【佐】苦秦皮10g 蒲公英10g 金銀花10g ——解毒止痢 【使】車前仁10g 生甘草5g ——化痰和中 孫光榮清熱利腸湯適應病證: 【脈象】弦數,細數。 【舌象】舌質紅,舌苔黃厚或膩。 【癥狀】瀉下膿血,里急后重,腹痛肛灼,渴欲飲水。 【適應病證加減舉例】 阿米巴痢疾:加鴉膽子(桂圓肉包裹,吞服)。 急性結膜炎:去苦秦皮,加谷精草10g。 痢疾(重型):若外有表邪,惡寒發(fā)熱者,加葛根、連翹以透表解熱;里急后重較甚者,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