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結構藝術 結構也稱章法。任何文學作品的內容都必須通過一定的內部結構和表現(xiàn)手段表達出來。清沈德潛《說詩晬話》中寫道:“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倍迷姷恼路ǎ兄谖覀儗υ姼柝S富內涵的把握,習作詩詞更須結構知識。 詩的結構章法也就是指詩的謀篇布局。對此,前人總結的經(jīng)驗很多,但歸結起來一般不出“起”、“承”、“轉”、“合”四個字。起就是起點,給出所描述事物的一個觀察角度;承是承接,從這個觀察角度出發(fā),或者將視野擴大,或者將觀察深化,有承前啟后的作用;轉是換一個角度,以不同的說法,進一步描述或說明同一件事物;合是回應起點,使上面的轉不致于轉到題外,有概括的作用。所謂起、承、轉、合,對絕句而言,首句為起,次句為承,三句為轉,四句為結;對律詩而言,首聯(lián)起,頷聯(lián)承,頸聯(lián)轉,尾聯(lián)合。 一、起 古人寫詩尤其注意首句,明謝榛《四溟詩話》中稱:“凡起者當如爆竹,驟響易徹”。元楊載《詩法家數(shù)》云:“破題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傊回8哌h,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一般說來起有下列幾種常見技法: 明起:所謂明起,就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即開口就將題面說出,毫無做作。如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下筆即開門見山,直奔題面。 暗起:暗起即不見題字,而題的本意隱藏在里面。如于謙的《詠煤炭》:“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起句不直接道出,而是暗中點出題意:煤炭蘊藏地下,積蓄熱力為人類造福。留給讀者懸想的空間,意味無窮。 反起:反起就是不從題目正面說起,而從反面引出本題。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的主旨在一個“怨”字,起句卻不寫怨,而從“不知愁”寫起,這種起法,即稱之為“反起”。 興起:興起即是由眼前景、心中事,引出題目的本意。如張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這首詩的重點是留客??腿艘?,主人挽留。詩人從眼前的景色入筆,面對這美不勝收的景致,怎能因為天邊的一片陰云就打算回去呢?留客之意就自然而然引出來了。 二、承 詩的承接方法,主要應注意與題目的關聯(lián),并要緊接起句的立意,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或者引事列證,均要求一氣貫注。如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所說:“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這句話道出了承接的要領。請看李商隱《落花》: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次聯(lián)中“參差”即不齊、散亂貌,“迢遞”即迢遙綿延,三句承二句寫“花亂飛”,四句承首句以“送斜暉”之依依寫“客竟去”的題意,此為分承法,順首聯(lián)進一步點題。 再看杜甫《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如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起筆先寫花卿家大張宴席,盡情作樂。第二句便承著“絲管日紛紛”的意思,寫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宴席上飛出,隨風飄蕩在錦江上,裊裊飄入藍天白云間。起補充說明的作用,前呼后應,一氣貫注。以上可以看出,承句通常具有補充說明起句,或順著起筆點題,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轉 轉句(聯(lián))是近體詩的關鍵。律詩的轉聯(lián),又稱頸聯(lián)?!邦i聯(lián)”,顧名思義指俯仰上下,照顧前后。轉句在一首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也是難點所在。須轉得有精神,有變化,又須與起承句相揖讓,更須如疾雷破山,使讀者有出人意料之感。而且既要靈活,又不可離題太遠,能互相照應。詩中轉折法的技巧一般有以下幾種: 進一層轉法:就題目本意,推進一層而轉,但必須與起承關聯(lián),以免有突如其來之感。如李白《秋浦歌》之一: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是一首我國古典詩歌史上較為罕見的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作者在起、承二句極力渲染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后,第三句轉寫冶煉工人的形象?!棒觥痹敢蚝叨樇t,這里指爐火映紅人臉,使人聯(lián)想到健美強壯的體魄。這句描繪了明月、爐火交映下冶煉工人的形象,使火熱的勞動場景更加生動可感,前后相承,有一氣呵成之感。進一層轉法也可以就題目,擴大范圍而轉。如羅隱的《金錢花》:占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本詩的前兩句極力贊揚金錢花的美名、芳香和動人姿態(tài),其題旨似乎在吟詠金錢花,但借第三句假設“堪收貯”轉出諷刺豪門的占有欲和貪吝的結句,從而擴大了詩的題旨,使詩意跌宕起伏。這種轉發(fā)也可稱擴轉法。 退一步轉法:所謂退一步轉法,即就題目本意退一步敘說。如前面提到的張旭《山中留客》轉句:“縱使晴明無雨色”,詩人以退為進,以委婉的方式,巧妙地誘導、點燃客人心中欣賞春山美景的欲望。既順著上句客人“輕陰便擬歸”的心態(tài),又恰倒好處地引出了“入云深處亦沾衣”的詩意境界。這里看似退一步,實質是為了更進一層,起到欲擒故縱的效果。 反轉法:反轉法,即從題目的正面意義,轉為反面意義。如黃巢《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詩的起承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卻因環(huán)境的寒冷引不來蝴蝶的飛舞作伴。這樣的事實通常會引起詩人孤芳自賞或孤孑不偶的思想情感。但本詩的作者卻從反面著筆,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以免“蝶難來”之憾事,體現(xiàn)了作者宏偉的抱負。 再如賈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起承句“草青柳黃,有色有香”,充滿樂趣,而轉句忽然寫到愁,一反上文之意,這就是反轉法。 四、結 結句又稱斷句或落句。結句顧名思義就是將前面三句或三聯(lián),作一個總結和收束。謝榛《四溟詩話》中指出:“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楊載《詩法家數(shù)》中寫道:“作詩結句尤難,無好結句,可見其人終無成也”??梢娊Y句的重要性。他同時又指出:“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lián)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痹姼鑴?chuàng)作,寫到極處,往往使讀者一覽而盡,了無余味。因此,詩詞的結語句,通常講究風流蘊藉,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所以,詩人們往往從以下幾個方面苦心經(jīng)營結句: 就題作結:就題作結,既用結句(聯(lián))點明題意,使全詩首尾圓合,這種結尾方法最常見。如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上楊柳春,揚花愁殺渡江人。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在通過前三句的層層渲染離別的氛圍之后,結句正面點題:“君向瀟湘我向秦”,這里沒有纏綿悱惻的囑咐語和寄情話,卻很好地呼應了題意“與友人別”,達到了言盡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藝術效果。這就是就題作結。 由題外作結:由題外作結,就是表面看似乎與題目無關,而以較為含蓄的手法或因景生情,或以景結情,或者以深刻的議論和疑問作結,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如章碣《焚書坑》:竹帛煙消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絼觼y,劉項原來不讀書。 以議論作結感慨,秦始皇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費盡心計焚書坑儒,以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太平,結果卻亡于出身行伍,混于市井的劉邦、項羽之手。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語句作結,充滿了揶揄嘲諷的諷刺意味,給讀者以無限的思考空間。 再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歸,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結句以景寫情,晁卿的不幸遭遇,不僅詩人悲痛萬分,連海中的蒼梧山上也籠罩著一層層白色的愁云,仿佛上天也在哀悼晁卿的去世,哀惋之情綿綿不絕。 當然,“起承轉合”并非不變之法,形式畢竟要為內容服務。歷代詩家論章法中也談到這一點。李東陽《麓堂詩話》云:“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為之,則撐柱對峙,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從容閑習之余,或溢而為波,或變而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強致也?!?!可見,注重章法的同時更主要的是講究自然天成。金圣嘆說律詩結構如四季:“一二須條達如春,三四須蕃暢如夏,五六須擎制如秋,七八須肅穆如冬?!薄皸l達”即“暢達”,引申為開闊明朗;“擎制”即“限制、制約”。如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這首七律是唐代詩人杜牧于池州刺史任上,與詩友張祜在重陽節(jié)登上風景極佳的齊山,觀覽風光,俯仰古今,感慨身世遭遇所作的名篇。一二句寫登山——事起,通過對秋高雁飛,攜壺登覽的描述,為下面觸景生情,感慨議論蓄筆,為引發(fā)詩情做鋪墊;三四句緊承一二句,寫詩人對登高一事的主觀感受,五六句用但字一轉,拓展到對人世感嘆,七八借用了齊景公登牛山,北望齊都,悲嘆自己不能永生的典故,說明古往今來人誰無怨,并與六句呼應,凝重結尾。整首詩一層進一層,顯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 此外,清顧龍振在《詩學指南》中從內容角度概括了幾種起句和結句的方法:“起句之敘法共有十五:實敘、狀景、問答、頌揚、吊古、傷今、懷愁、感嘆、時序、直入、引端、虛發(fā)、聯(lián)句、反題故事、順題故事等。而結句之用法有十七:勸戒、祝頌、自感、自愛、含情不盡、相思、寓意、欣歡、景慕、余意無窮、故事、激烈、期約、懷感、聯(lián)對、回顧、繳收”等。我們可以在鑒賞詩歌或嘗試寫作時細加體會。 古體詩,篇無定句,句無定式,相對較自由。結構上跟律詩相比也寬松得多。但也有講究。在此我們以鮑照的《擬行路難》為例,看古風的結構章法: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悲孤且直。 詩人鮑照才華出眾,但出身微賤,在南朝門閥制度森嚴的情況下,他始終未能成就功名。這首雜言古詩,是他對現(xiàn)實抨擊的一腔憤怒的流露。全詩可以分四層意思。開頭兩句為第一層,以“不能食”、只好“拔劍擊柱”以泄心中郁結的滿腔孤憤。這兩句橫空而起,突兀崢嶸。接著兩句為第二層,承前一層意思說明憤懣不平的原因,進一步說明詩人才高氣盛,不甘沉淪的心聲?!磅搋蟆痹敢鉃椤靶〔叫凶摺保颂幰隇椤笆芫惺??!皸壷谩币韵铝錇榈谌龑?,轉寫自己棄官以后的安逸和歡樂。末兩句看似自我解嘲,言外之意也將諷刺的矛頭指向統(tǒng)治者和那些善于逢迎的小人。從這首詩的結構分析中可以看出,古風的段落層次也是和近體詩的起承轉合神理相通的。 詞的章法,因為體例繁多,變化各異,但詞中也有起承轉合,小令往往分韻處就是承轉處。對長篇詞章,前人多從“過片”入手。從上片過渡到下片就是“過片”,又叫“換頭”。張炎在《詞源》中稱:“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接下”,說的就是過片處,能前后過渡,遂成完章。詞的“過片”以銜接緊密、自然為要,以能翻出新意為上。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缓薮嘶w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本篇構思巧妙,刻畫細致,詠物與擬人渾成一體。上片惜楊花之飄墜,刻畫出一位夢繞魂牽、幽怨綿綿的思婦形象。以擬人手法,寫盡楊花輕盈飄動而無定所的神韻。下片則愈出愈奇。先以落紅隱襯楊花,是為過片,上片主景中情,下片主情中景,搭接過渡;又問楊花遺蹤;接下去再深描一筆,點出楊花的歸宿:二成變成了塵土,一成變成綠萍。結尾畫龍點睛,“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币郧槭帐~。上下片意脈不斷,也與起承轉合一脈相傳。 曲的章法,元名曲家喬吉有:“鳳頭、豬肚、豹尾”之說。即起要高蹈華瞻,中要充實豐盈,結要簡勁有力。與詞的章法相近,都不出起、承、轉、合規(guī)矩,限于篇幅,不再析例。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詩詞的結構章法,不出起、承、轉、合四字要領,雖有千變萬化,其宗不離。熟悉并學會運用詩的結構章法對于進一步理解、把握詩的語言形式美和抒情、表意、言志的脈絡,從而更好親和詩的藝術世界關系至大。 |
|
來自: 歌柏安妮 > 《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