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談談儒家功夫的事情吧! 長話短說、程頤的學問叫“涵養(yǎng)需用敬,進學在致知”,出現(xiàn)了修身的時候的問題“敬義夾持,明誠兩進”,這顯然有問題;朱熹不喜靜坐認為靜坐是佛學、和道家的東西,朱熹時代有一個進步就是想要把這套改進,后來他用“敬”通內(nèi)外,企圖把“敬”當作唯一的修養(yǎng)功夫,但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內(nèi)外夾持的問題,一會要存養(yǎng),一會又要省察! 王陽明解決了這個問題. 王陽明先生說:存養(yǎng)是無事時省察,省察是有事時存養(yǎng)。為什么這樣講呢? 《易經(jīng)·系辭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cè)嵯嗤?,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cè)嵴?,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碧斓刂?,貞觀者也,天地之道就是圣人之道。 天地之道在于不斷的變化,儒學的最后層次在于變通,修身之道也是如此!不變那和意守丹田有什么區(qū)別? 儒家思維——太極思維,總是體用不分,如同光和火,合起來就是一個太極,七證也分內(nèi)外,在外為用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下學(也是儒學,供人使用)而本則是道德本體。七證內(nèi)修上其實是致中和的方式,也就是發(fā)之而中節(jié)的功夫,非修行次第那么簡單! 七證的低層是儒門思考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進一層則是悟道的基石,實修進一步則有一步體驗,非筆墨所能形容,奇妙之處在于認識的不斷變化,王陽明格物致知的講學也可以分為三變。 神無體、《易》無方,死守那是不可能的!心體變化萬千,你如何守? 有沒有辦法?有的?!按嫣炖恚瑴缛擞?/p> 宋明理學的修身養(yǎng)性功夫不出這一句! 那么何為“理”呢?理就是——中正之心《大學》列出了四種心不正的狀態(tài)。所謂“不正”就是不能保持一種客觀的、中立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而是帶有成見偏見,帶有過分情緒化的自我情感,當然就不能保證中正之心。 四種不正分別是:“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坝兴脴?,則不得其正”?!坝兴鶓n患,則不得其正”。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根本就在于正其心。正心如何正呢?先誠其意。 誠意之前是什么?格物致知,所以《大學》有格、致、誠、正直說修身養(yǎng)性的真諦。 儒家各門各派別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光是明朝之前大約就有72種解答方法。 這可如何是好?只有《中庸》才能解決這個懸案! 《大學》是儒家的綱領(lǐng),《中庸》為心法《大學》就不多說了,在層次和方法里提過很多?!吨杏埂纷铀嘉秩寮倚逕捴姆ㄊ?,又當心誤傳故留下了本書。原話已經(jīng)很明白了: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敝姓?,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什么東西能讓人受用有不能盡者?道業(yè)才能這樣,很多人懷疑我的儒學另搞一套,儒家沒有“道”早就完蛋了,連佛家、道家都不如,不可能二千年屹立不倒! “誠”實是中庸一書的核心,大家先消化一下,明早再講誠的問題。 今天探討“誠”的問題,有人認為王陽明自己穿鑿附會,離經(jīng)叛道我們就從這里講起! 讀過《傳習錄》的朋友知道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誠”,《大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最后還是落在誠意上。王陽明心學完全來自《大學》《中庸》二書,并不像有些朋友認為的王陽明自己穿鑿附會,離經(jīng)叛道。 對《大學》《中庸》最權(quán)威的解釋是朱熹先生的,上文我們提到他是一個繼往開來的人物。朱熹說:“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日久,而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p> 這樣解釋那么問題就出現(xiàn)了!請問:自有人類以來,有誰能達到“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的境地?別忘了,這還只是八目中的第一步,做不到這一步的要求,后面還有什么希望?明朝王陽明在努力格竹子以致生病之后,終于覺悟朱熹所言不切實際。 陽明先生對格物的解釋為“格其不正歸于正”王陽明在《大學問》中,探討《大學》的基本觀點。他的策略是把八目中的前三項“格物、致知、誠意”合在一起說。他說:“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币嗉础叭簽樯啤??!拔镎撸乱病7惨庵l(fā),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备裎锞褪钦\意的功夫。 “誠”到底指的是什么?格、致、誠、正這一修身綱領(lǐng),和中庸一書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p> 在《大學》原文中,有這一段話是這么說的,“小人閑居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時喜歡做不好的事情,當他見到慎獨的人后,卻試圖偽裝自己,“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然而,人們的內(nèi)心與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時不好的意念、想法總能在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這就是誠意。 王陽明對誠意的解釋傳習錄中講的很清楚: 正德乙亥,九川初見先生于龍江,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甘泉持舊說。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备嗜唬骸叭粢愿裎锢頌橥猓亲孕∑湫囊?。”九川甚喜舊說之是。先生又論《盡心》一章,九川一聞,卻遂無疑。后家居,復以格物遺質(zhì)先生。答云:“但能實地用功,久當自釋?!鄙介g乃自錄《大學》舊本讀之,覺朱子格物之說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為物,物字未明。己卯歸自京師,再見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務倥傯,乘隙講授,首問:“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誠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體驗,覺得意之誠偽,必先知覺乃可,以顏子有不善未嘗知之,知之未嘗復行為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功夫。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只是物欲蔽了,須格去物欲,始能如顏子未嘗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顛倒,與誠意不成片段。后問希顏。希顏曰:‘先生謂格物致知是誠意功夫,極好。’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希顏令再思體看,九川終不悟,請問?!毕壬唬骸跋г?!此可一言而悟!惟濬所舉顏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本糯ㄒ稍唬骸拔镌谕猓绾闻c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歸于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工夫?!?/p> 從上文中我們看清了:‘先生謂格物致知是誠意功夫,極好。’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希顏令再思體看,九川終不悟,請問?!毕壬唬骸跋г眨〈丝梢谎远?!惟濬所舉顏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p> 對學生的不明白,先由希顏開導,還是不明白,這時候王老師講了: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著處謂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歸于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工夫?!?/p> 他把身、心、知、意、物歸到一處來講誠意。接著又講以事為修的妙諦: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歸于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 如果《大學》里面的“格物致知”有70多種解法!分歧太多簡單研究是搞不定!那就看《中庸》心法,王陽明先生可不是老學究,他沒有去研究甲骨文,他在大學格物有爭議的地方采取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辦法,無疑是無話可說的。 王陽明的學生黃綰晚年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王陽明的說法,他解釋“致知“是“格物”的功夫,格物是致知的功效,那么格、致、誠、正這一修身綱領(lǐng),前兩個字就要掉位置了!這顯然不符合原文順序。此公如同朱熹寫《大學補傳》自己修改經(jīng)典顯然是不行的! 在《中庸》這本孔子的心法中反復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詞匯是“誠”。我為什么選擇從這里下手呢?“儒”是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術(shù)士?!墩f文》:儒,術(shù)士之稱?!斗ㄑ浴ぞ印罚和ㄌ斓刂嗽蝗濉_@樣就明白儒家格物的真實意思了,儒是要和上天溝通的,溝通的方式為“存誠”,后來儒家提倡天人感應是有來源的。 “誠”之一字傷透了很多人的腦筋,程子、朱熹、王陽明都在試圖解釋這個字,程子用“敬”和“義”來解釋誠,也就是用《易經(jīng)》一個“中”字來解釋”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靶扌猩象w現(xiàn)為“敬義夾持明誠兩進'。朱熹對這個不滿意、在這個的基礎(chǔ)上加深了解釋的力度說“敬”通內(nèi)外、能合內(nèi)外,動靜兼可。 王陽明用舊本《大學》(注:朱熹的編訂的為新本)來解釋,認為一個“誠”字足夠了!王陽明心學有關(guān)"功夫"說的核心在"誠"一字上。"誠"要求把握內(nèi)的心態(tài),并以此作為生命的本體;其與關(guān)聯(lián)外在世界的"敬"側(cè)重不同。 陽明又指出“格物致知”就是“誠意正心”,兩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夫正心丶誠意丶致知丶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實可見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nèi)外彼此之分哉?” 陽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誠意”之先的修身工夫程序,提倡將“誠意”置于“格物”同等的地位。陽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題,將“意”的感應視為人與現(xiàn)實世界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也是他強調(diào)修身以誠意為主的理論根據(jù)之一。陽明在批評朱學“務外遺內(nèi)”和禪學“是內(nèi)遺外”的同時整合心與物的“合內(nèi)外”作為自己新的立場,這個本是《中庸》的歸案點。 陽明的方法是符合《中庸》這本書的我們研究一下就知道“誠意”的重要。荀子也把“誠”看作是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和境界。他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荀子·不茍》)。 何為誠意?孔子老早就說了“思無邪”,王陽明先生認為六經(jīng)只此一語“思無邪”,所以在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中有大量強調(diào)要省察克制的話語,省察克制就是為善去惡就是格物!邵雍認為,如果能夠沒有私心雜念,不考慮個人利益,這種人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誠。我們在修身的過程中就是要省察克制以去其私,使思想做到“精一”的狀態(tài),“中”者不偏不倚,“中”者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陽明先生認為“舍以發(fā)如何求未發(fā)?”。這個數(shù)學上等同于——要求未知數(shù),就必須要在已知條件里面去求解答,所以要在人情事變上用功! 好些朋友問我:“陽明先生的學問等同于佛家,佛家是以心觀心,好像《傳習錄》中講格物就是要觀念頭的。”有的說王陽明的功夫是陽明禪,那是完全沒搞明白王陽明先生在說什么,如果你站在《大學》《中庸》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陽明先生對經(jīng)典理解的圓融貫通。 這是不一樣的王陽明的格物正念頭是要去私欲,使意念真誠,意念真誠離不開事,所以《傳習錄》王陽明先生嘮叨孔子的原話“執(zhí)事敬”“必有事”有事情你還怎么去觀心?王陽明先生這里是要我們割除物欲之心,摒除喜怒哀樂所帶來的不正,以歸于正這才是先生的真意,并不是要像佛家一樣去觀心,更不是心理學所以稱為心學,王陽明先生所交代我們的是圣人之學。 在本體上知行本是合一的,只不過為私欲所隔斷。這就是王陽明所謂“知行合一”的理論根源,并非現(xiàn)代人所解釋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生活中我也講知行合一來激勵自己積極向上,那是其用、而王陽明所講的儒學是體用不分的。 我們還是從心學角度來解釋更符合王陽明先生的教導。在本體上知行本是合一的,只不過為私欲所隔斷。這句話道破了玄機! 王陽明所謂知行合一是在講一個傳統(tǒng):儒家修養(yǎng)功夫講究的是人心與道心的合一,合一之處便是純呼天理沒有半絲人欲。這就是儒家十六字真?zhèn)鞯摹霸蕡?zhí)厥中”的內(nèi)涵。宋儒明儒都遵循這一個比道家,佛家要早 一千多年的真?zhèn)鳌H寮沂终鎮(zhèn)鞣强鬃铀a(chǎn),而是再比孔子還要早一千多年。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十六字載《尚書--大禹謨》,是我國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jīng)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于老子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被歷代明師高賢稱作十六字心法。 人心對聲色貨利的欲望追求而產(chǎn)生貪嗔癡愛的念頭,極大地危害著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漸微小,如烏云蔽日,暗淡無光,從而喪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引用) 王陽明立言的宗旨就是要我們通過,把“知”和“行”合起來,克制私欲達到——人心與道心的合一,俗稱“天人合一”這是中華民族的最高追求。 “天人合一”來源于伏羲觀像法,也就是觀察和學習上天之道。以人心合天心工夫——天人合一為此為儒家之道最高之綜合原理與最高之相應原理,王陽明“知行合一”就是這一原理的運用——克制私欲以人應天,知行合一和王陽明的“良知”學說和“知行合一”是互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本質(zhì)上是一回事,王陽明的立志的解釋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傳習錄》中說:念念天理就是立志)。 這也就是《大學》所謂“正心修身”的真諦,由此可見王陽明所傳承的是一個精神大傳統(tǒng),而不是從佛家道家那里搞來的什么東西。今天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答疑問:大禹謨是東晉梅氏偽作的嗎? 答:《大禹謨》十六字那種精神傳統(tǒng)不是那個菜鳥都能說出來的,有些人考證來考證去,其實十六字真?zhèn)鞯纳羁叹駜?nèi)涵并不是那個人能偽造的。 我們天天學圣人之道,可所說的哪有本事像孔子一樣深刻? 十六字真?zhèn)鞯纳羁虂碜砸捉?jīng)文化,后來大師不少,可是那個有那個本事? 直白一點:孔子、孟子這樣的中華文化集大成者,狀態(tài)不好都很難說出“允執(zhí)厥中”這樣的文化精髓,后人才薄,賢能不及圣人遠矣! 王陽明的心學離不開一個“以事為修”,動靜兼有事,以事為修不神秘、以事為修只在正心。 何為正心?如何才算正心?正心一詞出自《大學》,起源應該還是前一講提到的那句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又是這句?是的!《大禹謨》是東晉梅氏偽作的嗎?不是,這句話太深、要作假真的太難。 為什么這樣說?《易經(jīng)》中心在哪里?在于一個“中”字,這個中字就是薪火相傳的“允執(zhí)厥中”四個字的核心,整本《易經(jīng)》的理論基礎(chǔ)在這里,你怎么想推翻都是枉然,這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從伏羲氏開始這個文化傳統(tǒng)歷時幾千年,那里是某人能夠作弊的!這是整個民族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孔子勤奮的學習《易經(jīng)》,韋編三絕這個典故就來自這里,連孔子都要學習的東西又有誰能杜撰?“允執(zhí)厥中”是杜撰出來連鬼都不相信,所謂考證只是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當多條證據(jù)共同成立時這種考證才立得住腳,我從民族文化一條線就足夠推翻那種所謂考證了,只要有一方面說不過去、考證的結(jié)論便都是錯的。 整本《易經(jīng)》就講一個字“正”,由正而講“元亨利貞”,貞則吉。貞就是正,何為正?中就是正,中正其實就是一回事,中正之道既是中庸之道!《易經(jīng)》之道就是中正之道,《易經(jīng)》核心就是求真求吉、趨吉避兇,在應事物上求“道”為《大學》“格物致知”,大學就是大道之學,有什么比道還大?中正就是不偏不倚使心無偏私,在應事接物上的要求其實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要做到中正,這就和宋明理學、王陽明扯上關(guān)系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并不難理解,這是儒家的修煉理論——人心與道心,日間行事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遠離道心,這個根據(jù)《易經(jīng)》貞正則吉的原則那就是很危險的,心不正容易發(fā)生不測的危險,所以說人心惟危;于是《大學》這本書我們就要“格物”使道心恢復,朱熹所謂“去人欲存天理”就是從功夫修養(yǎng)這個角度來說的,道家、佛家都要去人欲的,儒家這樣也不是特立獨行,后人缺乏這方面?zhèn)鹘y(tǒng)文化修養(yǎng)所以誤解朱熹了。 儒家正心不是要“心”靜止不動,或四大皆空,王陽明云:“念如何可息,只是正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nèi)寮业囊允聻樾薜恼嬷B不是要去念頭,而是要正念頭,不正心安能入世? 現(xiàn)代人講解《傳習錄》很多人講錯了、、、誤人匪淺,以自己現(xiàn)代人的見聞來解釋《傳習錄》純屬瞎折騰,原因就是不了解傳統(tǒng)文化,因為不了解傳統(tǒng)文化所以陽明圣人心學在現(xiàn)代人的手中變成了哲學、心理學、生命之學,王陽明也就變成了偉大的哲學家,心里研究專家,和偉大的生命導師。 我為什么說他們錯了?因為現(xiàn)代人讀書很少深究文化源頭、而只注意說文解字,這也是我在儒教修習群和陽明心學愛好者群,搞這個講座的原因。他們錯在什么地方?例如: 講王陽明心學中的“立志”,講陽明心學離不開一個“立志”,這個立志并不是立下一個雄心壯志而是立一個“天理”,曰:“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何為“天理”?在《傳習錄》中陽明先生解釋“天理就是一個未發(fā)之中!”何為“未發(fā)之中”,“中”前面加個未發(fā)這個限定條件是什么意思?和道家那個中是一樣的嗎? 又得轉(zhuǎn)回到《中庸》一書了,“喜怒哀樂未未發(fā)謂之中,發(fā)之而中節(jié)謂之和”,“喜怒哀樂未未發(fā)謂之中”,這是儒家的“中”儒家的“中”是一個中正之道!道家中一般分兩種:念頭不起處即為“中”或道家中派“念頭發(fā)動處即為中”,有些人以為道家那個“中”就是儒家的“中”那是一個誤會,是讀書不精的表現(xiàn)。 那么,儒家的中正之道有什么特色呢?《易經(jīng)》中正之道和《中庸》一書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如何理解陽明先生所謂立志就是立一個天理,天理就是一個未發(fā)之中呢?未發(fā)之中出自《中庸》一書“喜怒哀樂未未發(fā)謂之中”一語,在“未發(fā)”前面街上“喜怒哀樂”一語,這就是暗示兩點: A、我們有喜怒哀樂那不是未發(fā)之中; 支持的依據(jù):《大學》有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B未發(fā)之中和喜怒哀樂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是針對喜怒哀樂而言的!我們喜怒哀樂那是情感情感是有偏倚的,而未發(fā)則是不偏不倚?!吨杏埂返谑拢鹤勇穯枏娋褪亲詈玫淖C據(jù)。 支持的依據(jù):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构示雍投涣鳎粡娫粘C。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粡娫粘C。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兩則材料都證明,修身在于正心由修身而治國平天下,推己及人就是大學、中庸二書核心,哲學、心理學并不是這兩本書的本質(zhì),正心在于生命中的不偏不倚的心態(tài),而這一種心態(tài)在于格物去欲,回復“本心”(王陽明所謂良知),就是儒家修之道。 具體儒家修習方法如何,實踐要到宋儒理學、明朝心學中去吸取營養(yǎng),體正的事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被人告訴只能停留于表面,干脆不說了,陽明心學的幾個難點都在這里了,這個講座不是代替讀書而是避免同好走歪路,路當然只能自己走,整個講座完畢。謝謝儒教修習群的各位朋友和陽明心學愛好者們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