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在歐洲偷藥” 一位婦女罹患某種癌癥,快要死去。醫(yī)生認為有一種藥可能會拯救她。這是一種鐳制劑,本市的藥劑師最近剛剛發(fā)明出來。這種藥的制作成本很高,但藥劑師的要價是制作成本的10倍。他買鐳花了200美元,但一劑藥要價2000美元。那位生病婦女的丈夫海因茨,到每一個認識的人那里借錢,但是一共只借到了1000美元,只夠藥價的一半。他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賣得便宜一點,或者先賒帳,稍遲再付款。但是藥劑師說:“不,我發(fā)明了這種藥,要靠這種藥給我掙錢?!庇谑墙^望的海因茨闖進藥店偷走了這種藥。 海因茨應該為妻子闖進藥店偷走這種藥嗎?為什么?(先在心里默答此問題 并解釋為什么 否則檢驗沒有意義) 柯爾伯格(著名心理學家)在研究中使用倫理困境的故事,關(guān)注人們在面臨類似的倫理困境時,如何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當?shù)?。然后他將反應進行分類,總結(jié)出6個不同的階段。這6個階段屬于3種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 一、前習俗水平 —— 前習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對于兒童非常普通,有時成人也會表現(xiàn)出這種水平的道德推理。前習俗水平的道德推理,是根據(jù)行為的直接后果來進行推理。前習俗水平包括道德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都純粹只是關(guān)心自己,表現(xiàn)出利己主義傾向。 二、習俗水平 —— 習俗水平的道德判斷是青春期和成人的典型狀態(tài)。用習俗推理的人對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會將這些行為與社會尚的觀點與期望相對照。 三、后習俗水平 —— 后習俗水平的道德行為,才是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則指導下的、高水平的道德行為。
從理論的觀點來看,海因茨應當做什么并不重要??聽柌窭碚撘髤⑴c者回答的形式是:重要的是什么。 第一階段(服從):海因茨不應該偷藥,因為他會因此被捕入獄,意謂他成了一個壞人?;颍汉R虼膽撏邓帲驗樗幹恢?00美元,是藥劑師要價太高,海因茨曾經(jīng)提出付錢,而且他又沒有偷別的東西。 請問:您的道德屬于哪一層次?
是不是每個人最后都能達到道德發(fā)展的最高水平? 人們通過各個道德的速率不同,許多人到死也沒能達到后習俗水平,實際上,有許多人甚至沒有達到習俗水平。例如,在英格蘭進行的一次調(diào)查中,11%的男性和3%的女性表示,如果能保證使他們逃脫法網(wǎng),他們會選擇為了100萬美元去殺人;1990年美國的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多達2/3的在校學生說,他們會為了通過一項重要的考試而作弊。 結(jié)論: 前習俗水平是幼兒和違法者的典型特點。習俗水平的群體導向道德觀是大孩子和大多數(shù)成人的特點。科爾伯格估計,只有20%左右的成人達到了代表著自我定向和更高原則的后習俗道德水平。(這一比例與社會精英分子所占的二八比例相吻合。) 所以,真正的“社會精英”必先是“道德貴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