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律 口 訣
(一)
兩 抑 兩 揚 交 替 時 ,
插 同 加 異 五 言 詩 。
句 需 七 字 前 添 二 ,
粘 對 分 明 譜 不 離 。
平聲長,是揚;仄聲短,是抑。兩抑是指仄仄,兩揚是指平平。
插同,也叫插腰,即在兩抑兩揚或兩揚兩抑之間插上一個音節(jié),所插音節(jié)的平仄必須跟前一個音節(jié)的平仄相同,故稱插同。
加異,也叫加尾,即在兩抑兩揚或兩揚兩抑后面加上一個音節(jié),所加音節(jié)的平仄必須跟前一個音節(jié)的平仄相反,故稱加異。
例如:
仄仄平平 加異成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加異成為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插同成為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插同成為 仄仄仄平平
上面右邊自上至下的平仄,正好是一首五絕的格律。
前添二,是插同或加異成五言律句之后,再在前面加兩個音節(jié),所加音節(jié)的平仄必須跟后面一個音節(jié)的平仄相反。例如:平平仄仄平,前添二成為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上法可以寫成五言或七言各種不同的律句。做詩時任選其中一種作為首句,然后按照對和粘的規(guī)律接連寫下去,寫四句即絕句,寫八句即律詩。
奇句叫出句,偶句叫對句。出句和對句合稱一聯(lián)。
口訣中的對,即對仗、對立、對偶,指對句跟出句的平仄相反。首句用不用韻是自由的,若用韻,則因 同韻即同聲調,出句和對句三字尾的第一、第三字的平仄不可能對仗,這是合律的,不是失對。
所謂粘,有兩種粘的方法:一是上聯(lián)對句與下聯(lián)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同。如上述五絕,第二句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平平平仄仄。這兩句第二字都是平。二是把上聯(lián)對句的三字尾的第一、第三兩字的平仄互換,作為下聯(lián)出句的平仄。如上述五絕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三字尾的第一、第三字的平仄互換,則成為平平平仄仄,這正是第三句的平仄。其余類推。
詩 律 口 訣
( 二 )
五 言 之 一 七 之 三 ,
不 犯 孤 平 兩 可 兼 。
七 字 前 頭 均 不 論 ,
其 余 平 仄 要 從 嚴 。
這首口訣第一、二句是說,只要不犯孤平,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可以不拘平仄。
什么叫孤平?有的文章說:兩個仄聲字中間夾著一個平聲字叫孤平,兩個平聲字中間夾著一個仄聲字叫孤仄。又有的文章說:平仄平平仄仄平這句的第一個字拗,認為該字必須用仄。這些說法毫無根據,是錯誤的。例如:“飲茶粵海未能忘”和“風物長宜放眼量”(******《和柳亞子先生》),前一句飲和粵兩個仄聲字中間夾著一個平聲字茶、后一句風和長兩個平聲字中間夾著一個仄聲字物這后一句正是平仄平平仄仄平,但這兩句根本沒有什么孤平、孤仄,也沒有任何一字拗,是完全合格律的,這兩種律句隨處可見。
在律句中,只有仄平腳的句型,才有犯孤平的可能,此外不會出現孤平。仄平腳的五言句平平仄仄平,第一個字不能用仄,否則除了韻腳,全句僅僅剩下一個平聲字了,這就叫犯孤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也不能用仄,否則同樣犯孤平。請留意,不是仄平腳的五言句,即使除了韻腳全句僅存一個平聲字也不是孤平句;又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即使第一字用平(七言第一字不拘平仄),第三字也不能用仄,否則仍然犯孤平,因第一字不能救第三字。關于孤平拗救,下面講變格時再講。在各種律句中,仄平腳的句子(即有可能犯孤平的句子)僅占四分之一,只要留意,避免孤平并不困難。
孤平是律詩的大忌,因為它的節(jié)奏很差。唐宋律詩(包括長句律)以及《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的律詩,都極力避免犯孤平。在詩詞格律中,不僅詩律,而且詞律亦無孤平句。毛主席的律詩(乃至詞)絕對不犯孤平?,F在部分作者不加分析地套用“一三五不論”,寫出了許多犯孤平的句子,應設法糾正。
這首口訣詩的第三句是說,所有的七言句第一字都不拘平仄,因為這個字不是節(jié)奏點。
詩律可以分正格、變格、例外三種情況。按這兩首口訣所寫成的格律是正格。我們應當按正格做詩,以寫出音韻優(yōu)美的詩篇。
變格是把格律變通一下,或講拗救,按變格寫成的詩仍舊作為律詩。在唐宋詩中較常見的變格有以下幾種:
1、仄仄腳的三字尾第一、二字平仄互換,五言寫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加括號的表示可平可仄,下同)寫成這一句型之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這是特定格式。
2、仄平腳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就在三字尾第一字換用平來補救。五言寫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寫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叫孤平拗救,是本句自救。
3、平仄腳的三字尾第二字用仄,或第一、二字都用仄,就在對句三字尾第一字換用平來補救。五言寫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寫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相結合。
4、平仄腳的三字尾第一字用仄,五言寫成(仄)仄仄平仄,七言寫成(平)平(仄)仄仄平仄,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知道這些變格,對于欣賞唐宋律詩是有幫助的。現在我們不必模仿變格。不得已時,可以用第一種特定格式。“借問瘟君欲何往”、“我欲因之夢寥廓”(分別見******《送瘟神》其二及《答友人》)就是按這一格式所寫成的。這種句型一般放在尾聯(lián)出句。必要時也可以用第二種孤平拗救?!八氖迥昵橐忾L”(王力《贈內》)就是這一格式。至于對句相救,在聲律上不可取,節(jié)奏很差,以不模仿為好。從實踐來看,當代詩人極少用這一格式。
例外在節(jié)奏、對仗、用韻等方面,均有較多突破,這里不講了。
文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