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講過,“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式的第一個字(七言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個字),平仄不能不論,必須用平聲字。如果用了仄聲字,則為“犯孤平”,是寫律詩之大忌。 但有時根據(jù)詩意的需要,第一個字不得不用仄聲字,或用仄聲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辦呢?有辦法:就是在第一個字用了仄聲字之后,把第三個字改用平聲字。這樣整個句子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則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是允許的。這種變格,叫做“孤平拗救”。舉例: 寵深還若驚(王禹稱《五更睡》) 鳥鳴春意深(陳與義《寒食》)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 江上女兒全勝花(王昌齡《浣紗女》) 總觀唐、宋名家之詩作,犯孤平者極為罕見,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但孤平拗救的詩句則非常普遍,說明這是詩界歷來公認的規(guī)則。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詩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變格的。這個變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換,達到互救的效果。這樣,這個句式就變成了“平平仄平仄”。如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變?yōu)椤柏曝破狡截破截啤薄? 舉例: 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愁來理弦管,皆是斷腸聲。(崔垣《春怨》) 朱實出傳九華殿,繁花舊雜萬年枝。(崔興宗《和王維敕賜百官櫻桃》)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韋應物《自鞏洛舟行入黃河》) 這種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種變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五言的第四個字(七言的第六個字),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這種句式雖然是變格,但在唐、宋以來的律詩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連應試詩也允許用它。 第四、“對句相救” 以五言而論,對句互救主要適用于下面這一聯(lián)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兩句。在這兩句中,對句(第二句)的第三個字如果用了平聲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個字、第四個字都可用仄聲字。這樣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聲字。整個這兩句的格式就變成了下面這樣: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兩可。還可以反過來加以說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個字按正格本該用平聲字,而如果用了仄聲字,可以在對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辦法是把對句的第三個字改為平聲字,而對句的第一個字,按“孤平拗救”的規(guī)則,照樣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類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規(guī)律加兩個字。 舉例: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風松下來。(孟浩然《裴司事見尋》) 以上兩例,都是用對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樂游原》)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杜甫《送遠》) 以上兩例的出句都是仄聲。唐宋名詩中這樣例子很多,在此不多舉。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 以上兩例,不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聲字,而且對句的第一個字也用了仄聲字。對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規(guī)則。對句第三字的平聲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時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舉幾個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十”是入聲) 宦游何啻路九折,歸臥恨無山萬重。(陸游《桐廬且泛舟東歸》) 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夢尋梅》“七”是入聲)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陳師道《絕句四首》)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對句相救”的變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訣。所以必須記住,“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確切的,用時須有若干修正。 (08)簡便的公式 前面已經講過了近體詩的各種平仄格式,基本格式只有四句,又講了正常格式以外的四條規(guī)則。這四條規(guī)則,主要是講拗救和變格,也都是詩律不可缺少的部分,決不是可有可無的。研究詩詞格律的權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個比喻很好,他說:“談詩律必須兼談拗救,這等于法律上的‘但書’;‘但書’應認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東西?!彼终f“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拗救,或統(tǒng)稱變格,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大有用處。首先,它可以擴大遣詞用字的自由度,從而保住某些必須用的字,提高詩句的質量。例如杜甫的詩句“遠在劍南思洛陽”,其中的劍南是地名,很難改動這個“劍”字,因而就在后面用一個“思”字來救,自然而又和諧。又如“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過崔八丈水亭》)其中“宛溪”、“敬亭”都是地名,出句用了“三四字互救”的變格,解決了用字的困難,詩句合律而又流暢。毛主席詩句“我欲因之夢寥廓”,用的是“三四字互救”的變格,總不能為了湊成正格把“寥”和“夢”調換位置吧。變格的妙用,實不可不知。 其次,有時只有用變格才能完成某種高難度的精彩的對仗(對仗問題,以后還要專門講)。特別是涉及到數(shù)字的對仗,常常得用變格。因為按照詩韻,所有的數(shù)字,只有“三”和“千”是平聲,其他都是仄聲,不用變格就很難對了。前面引用的一個例子,“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對得很好,若不用變格,就沒有這種效果。唐宋名作中類似詩例很多。 平仄格式和格式以外的變格規(guī)則,并不難懂,但初學的人普遍覺得難記。為此我根據(jù)自己的體會,歸納出一個簡便的公式,與大家共酌。 一變格 (仄)仄(平)(平)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基本格 (仄)仄(平)平 仄 平 平(仄) 仄 平 (平)平(平)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二變格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上列基本格式與一二變格的關系,包括了前面講過的關于平仄格式和變格的全部規(guī)則。四個基本句式,四條變格規(guī)定,可在這個公式表格中一覽無馀。 中間部分,是平仄基本格式。其他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詩的平仄格式,都可由它推導出來。括弧中的字,是適用于“一三五不論”的字,是平仄兩可的。 上邊一變格是對應基格格式一二句的可變成的形式,即與之對應的單句變格形式。下邊第一句是對應基本格式第二句的變格,是“孤平拗救”。第二句為對應基本格式第三句的第二個變格是“三四字互救”。 左邊是兩句同時變化的變格形式,(用了大括弧來聯(lián)接)即前面講的“對句相救”那種形式。 初學者,在寫詩或研究詩的時候,可以隨時拿這張表來對照,比到書中去查找規(guī)則,省事多了,快捷多了。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關于律詩的平仄法則,上面已全部講完??偟木褪撬膫€基本句式(加上“對”和“粘”的要求),四條規(guī)則(格式以外的)。掌握了這些,寫詩就不會違反平仄的格律。 前面講的是歷代公認的格律規(guī)則,寫律詩時必須遵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屬于某些詩人在格律之外的藝術追求;還有的屬于一家之言的主張。這些并不是格律的組成部分,詩詞作者不一定遵守,但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 第一、廣互救 就是本來可以不救的,也去救。七言詩的第一字、第三字,除了犯孤平的句子以外,本來都可以不論,不必去救,但有的詩人為了使詩句的音調顯得更加抑揚頓挫、鏗鏘優(yōu)美,也盡可能去救。有的在本句中第一字與第三字互救。如: 若非群玉山頭見。(李白《清平調詞》) 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 有的在對句中一與一互救、三與三互救。還有的除本句互救之外,同時在對句中又救。如: 千歲鶴歸猶有恨,一年人住豈無情。(杜牧《移居言溪館》) 樓上鳳凰飛去后,白云紅葉屬山雞。(王建《九仙公主舊莊》) 城帶夕陽聞鼓角,寺臨秋水見樓臺。(許渾《西湖亭宴餞》) 由于采取這種多重互救的方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聯(lián)句式,變成了下面這種形式: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種形式,在中晚唐以后詩作中非常普遍,并不比正規(guī)格式用得少。 第二、避“上尾” 詩律講平仄,而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有人認為,上、去、入三聲應交替使用。同一聲連用,如“上上”、“去去”、“入入”,則是應該避免的。還有,一首律詩的四個出句(尾字),最好上、去、入都有,至少不要連用兩個上聲,或連用兩個去聲,或連用兩個入聲。連用了,就叫“上尾”。唐詩的許多大家,對這一點還是比較注意的,尤其是杜甫。如: 蜀 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平)?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入),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去),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上),常使英雄淚滿襟。 曲 江 一片黃花減卻春(平),風吹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上),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入),何用浮名絆此身。 從寫詩的技巧上講,“上尾”的毛病應當盡可能避免。但避“上尾”不是詩律,不是必須遵守的。 第三、不重字。 許多詩人都很講究這一條,在同一首詩中決不用兩個同樣的字。當然,有的詩人為了造成雙聲疊韻,或為了特別強調某一點,而故意使用重復字,則不在此例。如:“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蘇軾);“月光如水水如天”(趙嘏);“山外青山樓外樓”(林升);“故園更在北山北,佳節(jié)可憐三月三”(王至)。等等。這些詩句中使用重復字,追求的是一種特殊藝術效果,不是無心之失。但也有的詩,顯然不是有意使用重復字的,如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痹娭杏昧藘蓚€“臥”字,詩人對此可能并不在意,也可能是疏忽。但畢竟這是一首好詩,一首很好的詩。話又說回來,在同一首詩中,對于并非有特殊效果的重復字,當然還是盡量避免為好。 (10)小律和排律 前面講過,凡按照律詩的平仄要求寫的詩,每首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和七絕):八句的叫律詩(五律和七律)。此外還有兩種:每首只有六句的,叫小律,也叫三韻小律(即使首句入韻,仍稱為三韻小律);超過八句,達到十句或十句以上的,叫排律。也有人只承認絕句、律詩、排律這三個品種,而把小律作為律詩的一種。小律和排律,這兩種詩都比較少。 三韻小律舉例: 寒閨夜 白居易 夜半衾稠冷,孤眠懶未能。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送羽林陶將軍 李白 將軍出使擁樓船,江上旌旗拂紫煙。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 莫道詞人無膽氣,臨行將贈繞朝鞭。 排律的寫法,就像五律或七律一樣,只不過要按照“對”和“粘”的規(guī)律一直寫下去。除了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以外,中間各聯(lián)都用對仗。排律常以用多少“韻”作為標題,如杜甫的《上韋左相二十韻》,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等等。二十韻,就是說。全詩共四十句。五十韻,即一百句。排律很長,在此就不舉例了。(三)對仗 運用對仗,是律詩的一項基本要求。對此需要著重掌握以下幾點。 (01)律詩的結構。 一首律詩,通常有八句。這八句的結構是怎樣的呢?《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講到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她說:“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起承轉合,是一首詩’的布局結構。兩副對子,就是兩聯(lián)對仗。 起承轉合,也有人叫起承轉結。起,指的是首聯(lián),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頜聯(lián),承接上文,承上啟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轉,指頸聯(lián),要求有轉折感,有變化。合或者叫“結”,是指尾聯(lián),要體現(xiàn)結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長,從前有的詩評家,特別注重和強調這個起承轉合。其實這種起承轉合式,只是律詩的一種結構,也許是一種比較好的結構,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詩的內容都不一樣,還是應當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結構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樣化。 律詩結構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間要有兩副對子。也就是說,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要用對仗。 (02)對仗的基本含義 所謂對仗,就是每一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之間,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對之外,對應詞的詞性還必須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在對仗中,形容詞常與動詞作一類而對用),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舉例: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首詩的中間兩聯(lián),都是對仗。領聯(lián)中:“山”和“云”是名詞對名詞:“從”和“傍”是副詞對副詞:“人面”和“馬頭”,是名詞性詞組對名詞性詞組:“起”和“生”是動詞對動詞。頸聯(lián)中:“芳樹”和“春流”,是名詞性詞組相對:“籠”和“繞”,是動詞相對;“秦?!焙汀笆癯恰币彩敲~性詞組相對,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國名,是地域標志,對得很好。 (03)對仗在一首詩中的位置 絕句不要求用對仗。用對仗當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須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對仗。對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間兩聯(lián)即領聯(lián)和頸聯(lián)。一般的律詩,都是這樣。初學寫詩的,應堅持這種形式。但也需要知道,還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詩中,兩聯(lián)對仗是基本的,多則不限。 有的詩,有三聯(lián)對仗,也有的四聯(lián)全用對仗,這都是允許的。一首詩中,除了中間兩聯(lián)之外,首聯(lián)也用對仗的,頗不少,尤其多見于首句不入韻的詩。舉例: 送友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詠懷古跡 杜甫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以上這種包括首聯(lián)在內的三聯(lián)對仗詩,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聯(lián)不用對仗而尾聯(lián)用對仗的三聯(lián)對仗詩,則比較少些。 舉例: 悲秋 杜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四聯(lián)全用對仗的律詩,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 舉例: 登定王陵 朱熹 寂寞番王后,光華帝子來。 千年余故國,萬事只空臺。 日月東西見,湖山表里開。 從知爽鳩樂,莫作雍門哀。 第二、作為變例,律詩的對仗也有單聯(lián)的。 這種只有一聯(lián)對仗的詩,盛唐時期比較多見。僅有的這一聯(lián)對仗,一般用在頸聯(lián),頷聯(lián)則不用,詩評家稱這種首聯(lián)、頜聯(lián)都不用對仗,直到頸聯(lián)才出現(xiàn)對仗的詩為“蜂腰體”,謂其腰細,“若已斷而復續(xù)也”。 舉例: 送賈至舍人 李白 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窺。 雨洗秋山凈,林光澹碧滋。 水閑明鏡轉,云繞畫屏移。 千古風流事,名賢共此時。 王維、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這樣的詩,在此不多舉例。 第三、還有一種變例,詩中雖然存在兩聯(lián)對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間,而是用在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有的詩評家稱這種形式為“偷春格”,因其把本應在頜聯(lián)出現(xiàn)的對仗用在首聯(lián),“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 舉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總之,凡一首律詩中有兩聯(lián)對仗,而且這兩聯(lián)處于中間位置,即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這是正例。也可以說,只要保證中間兩聯(lián)是對仗,即為正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聯(lián)、尾聯(lián))多用了對仗,仍屬正例。但是,只要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有一處不用對仗,即為變例,這種變例唐以后是很少見的。現(xiàn)代人寫詩最好不用變例形式。 前面講的都是適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規(guī)矩,至于絕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對仗。當然,要用對仗也可以,用一聯(lián)或兩聯(lián)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時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全用對仗。排律,前面講過,除了首聯(lián)、尾聯(lián)可以不用對仗外,中間不論有多少聯(lián),都要用對仗。首聯(lián),尾聯(lián)當然也可以用,特別是首聯(lián)用對仗的十分普遍。 04)工對的追求
一般講,出句和對句之間,相對應的詞做到平仄相對,詞性相同,即為對仗。但詩人們往往不滿足于此,還追求把對仗寫得更工整些,即所謂“工對”。工對,不僅要求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而且又把各種詞(特別是名詞)分出許多小類來。在這些小類里選詞相對,才算工對。過去蒙學老師教學童背誦:“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他們背誦的就是工對范例。當然,并不是說“天”只能對“地”,“雨”只能對“風”,這里只是指出一個大體方向,說明類似這樣的詞相對才算工對??婆e時代,按對仗的需要,對字詞作了分門別類,主要有這樣二十多個方面: 天 文:天、空、日、月、風、雨、霜、雪,等等。 時 令:年、歲、晨、夕、晝、夜、春、秋,等等。 地 理:山、水、江、湖、城、村、洲、邑,等等。 宮室建筑:宮、殿、樓、臺、房、舍、門、窗,等等。 器 物:舟、車、刀、劍、旗、鼓、簾、幃,等等。 衣 飾:衣、裙、巾、冠、釵、環(huán),等等 飲 食:酒、茶、飯、菜、羹、肴、丹、藥,等等。 文 具:琴、棋、書、畫、紙、墨、筆、硯,等等。 文 學:詩、詞、章、句、文、賦、歌、謠,等等。 草木花果:松、柏、楊、柳、桃、杏、荷、蘭,等等。 烏獸蟲魚:鶯、雁、虎、馬、蠶、蟬、魚、龜,等等。 形 體:身、心、頭、手、影、魂、音、容,等等。 人事心情:功、名、宴、游、才、情、愛、憎,等等。 人倫身份:父、母、夫、妻、君、臣、佛、仙,等等。 代 名 詞:我、余、他、誰、子、何;者、人,等等。 方 位:東、西、南、北、上、下、中、外、前、后,等等。 數(shù) 目:一、二、千、萬、獨、雙、數(shù)、幾、半,等等。 顏 色:紅、綠、丹、朱、金、玉、彩、素、玄,等等。 干 支:甲、乙、子、丑,等等。 人 名。 地 名。 同義雙音詞:山川、江湖、梳妝、賓客、友朋,等等。 反義雙音詞:短長、表里、古今、興亡、縱橫,等等。 重 疊 字:時時、處處、聲聲、漫漫、沉沉,等等。 副 詞:欲、將、不、皆、亦、未、曾、須,等等。 連 介 詞:與、和、共、而、還、則、只,等等。 助 詞: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為了節(jié)省篇幅,本文列舉的字例不多。每一個方面的字,所以劃歸一類,是因為它們意義相關(都涉及一個大方面的事物)。同一門類的詞,在意義相關的前提下,具體內容有的相類(如植物方面的“桃”與“李”),有的相反(如方位方面的“上”與“下”),有的相趁(如天文方面的“日”與“月”)。在對仗中,也正是要取其相類、相反、相趁之意。 從前人們對詞匯的分析、認識不像現(xiàn)代人清楚準確。有些當時常用的詞,現(xiàn)已基本不用,而現(xiàn)代人常用的詞匯,如汽車、飛機、公司、電腦等等,當時還沒有。所以這個分類表只能作參考。但作為研究、掌握對仗來說,這個分類還是有用處的。它為我們指出了在寫對仗詩句時對字詞進行選擇的大體方法。 簡言之,出句用了某一門類的詞,對句如果也能找到這一門類的詞與之相對,就可形成工對。例如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出句用了“兩”字,是數(shù)字,對句也用數(shù)字類的字(“一”)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黃”字、“翠”字,屬于顏色類,對句也用顏色的字(“白”“青”)與之相對。出句用了“鸝”,對句就用了“鷺”,都是鳥類。所以說,這是一聯(lián)很好的工對。 掌握工對,總體須注意這樣幾條: 一是同類對。如前所述,造成工對,最基本的方法就:先取同門類(或鄰近的)字詞,用在出句和對句的各相應的位置上。名家作品中,字字工整的工對是可以舉出一些的。例如: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子?!保▋怍恕对伾饺罚?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保ò拙右住逗贾菝麆佟罚? “雪蓋青山龍臥處,日臨丹洞鶴歸時?!保▌⒂礤a《罵姑山》) 二是習慣對。有些字詞,在分類表上雖然并不屬于同一門類,但因意義上的關聯(lián)比較緊密,所以在傳統(tǒng)上,習慣上,歷來認為把這些字語對用屬于工對。如“詩”與“酒”,“歌”與“舞”,“聲”與“色”,“心”與“跡”,“兵”與‘‘馬”,“人”與“地”,“老”與“病”,“無”與“不”,等等。例如: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保ǘ鸥Α恫灰姟罚? “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白居易《除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九日》) 三是借對。有的字,按其在詩中的意思,與另一句中相應的字是不能對的,但因這個字另有含義,而在另一含義上,是可以對的,這就是借對。如杜甫詩句:“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詩中的“尋常”是從“平?!边@個意義上來用的,與對句的的“七十”這個數(shù)字本來是不能相對的。但因為“尋常”在別的意義上也可作數(shù)字解(古時八尺為一尋,兩尋為一常),所以在此處可以用于對仗,形成借對。又如李商隱句:“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逼渲小笆瘛敝笆北静荒芎蜕暇涞摹敖稹弊窒鄬Γ梢越栌闷洹笆^”之“石”的意義來相對。此外,還有從諧音上來借對的。如劉長卿詩句:“事直皇天在,歸遲白發(fā)生。”其中“皇”字諧“黃”字之音,可與“白”作顏色之對。 四是句中自對。出句和對句,本身內部都有對仗意味,既自對又互對,就顯得特別工整。即使兩句之間某些字對得較寬,亦堪稱為工對。例如:“草木盡能酬雨露,榮枯安敢問乾坤?!保ㄍ蹙S)在出句中,“草”與“木”對,“雨”與“露”對;在對句中,“榮”與“枯”對,“乾”與“坤”對。兩句之間又互對。又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句中自對而又互對。 五是重點對。所謂工對,真正做到字字都對得很嚴格,那是少有的,通常也沒有必要。一聯(lián)詩中,只要多數(shù)字、主要字對得很好,就算工對了。特別是把數(shù)字、顏色、方位、疊字詞對好了,就會顯得很工。例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歷來認為是極好的工對,因為數(shù)字、顏色都對得特別好,至于“柳”字和“天”字,對得并不很工,那就不重要了,又如蘇軾的“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币彩菢O好的工對?!案韫堋迸c“樓臺”,“秋千”與“院落”,都有句中自對之美感,兩句互對又很工整,特別是“細細”與“沉沉”兩個疊字詞對得很工,這就夠了。至于說“聲”字和“夜”字對得并不很工,那就不應計較了。 需要指出,對聯(lián)(楹聯(lián)、春聯(lián)等)比詩中的對仗要求更嚴。原則上,對聯(lián)都應是工對。流傳很廣的對聯(lián),像“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都是工對。創(chuàng)作對聯(lián),也叫對對子,是一種技巧很高的藝術。寫出好對聯(lián),需要懂平仄,懂詞性,有思想,有意境。不僅要工對,甚至要求“的對”,即對得恰切、巧妙。這方面有不少佳話。 (05)寬對的必要 寬對,顧名思義,就是比較寬松的對仗,只要平仄相對、同詞性的詞相對就可以了,不講究詞的具體門類。 寫詩只講工對不行,大多數(shù)情況離不開寬對。 第一、嚴格的工對很難,一般也沒有必要那樣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盡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過切,即會妨害詩意的順暢表達,甚至由于用詞總是局限于狹窄的范圍而造成同義反復。好的工對,往往屬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鑿出來的。所以多數(shù)詩作,用的都是不太嚴格的工對、鄰對(把相鄰的門類合用,如把天文、時令、地理方面的詞,合在一起用),還有寬對。即使總體上算工對的對仗,往往也有少量或個別的字用了寬對。在七言詩句中,前四個字對得較嚴格,后三字,特別是最后一個字不講究的情形,比較常見。特別是最后一字,連詞性都不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門詔,空持寶劍游?!保ɡ畎住都幕茨嫌讶恕罚? “遙知楊柳是門處,似隔芙蓉無路通?!保▌⑼队螙|湖》) 第二、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的對仗,本屬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對仗,就更允許寬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對半不對。似對非對,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君游丹陛已三遷,我泛滄浪欲二年?!保ò拙右住兑顾藿帧罚?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懷古》) 第三、錯綜對,是寬對中的一種現(xiàn)象。出句和對句中,同類相對的詞,在位置上不對應,錯了位。例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保ɡ钊河瘛抖咆┫囿壑匈浢廊恕罚? 第四、流水對。一般對仗,出句和對句的內容是并列的,把兩句顛倒過來,意思仍然說得通。流水對,則是把一件事、一個意思如同流水般地連續(xù)說下來,出句和對句之間有著時空上或因果上的連貫性,互相不能顛倒。例如: “一從歸白舍,不復到青門。”(王維《輞川閑居》)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保ǘ鸥Α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罚?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同上)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以上幾例,都是對得特別好的流水對。 實際上,流水對與一般并列對仗相比,在字詞的選擇上,余地更小些,難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難免用寬對。 (06)“合掌”之忌 一首詩中相鄰的兩聯(lián)對仗,句子的結構要避免完全一樣。第一聯(lián)對仗和第二聯(lián)對仗,如果結構一樣,這種毛病稱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詩。 前一聯(lián)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聯(lián)的“短李”、“迂辛”是人名,總之都是名詞,而且都是專用名詞。兩聯(lián)都是以專用名詞開頭,句子后三字的結構也一樣。這就是“合掌”,是對仗之大忌。上面例舉的兩聯(lián)中,有四個專用名詞,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詩人有辦法規(guī)避它。這兩聯(lián),白居易實際上是這樣寫的: 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 這樣一調整,就避開合掌之病了。 還有人認為,一聯(lián)對仗的出句與對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對句用“川”;出句用“紅”,對句用“赤”,出句用“兵”,對句用“卒”,等等,形成同義反復,亦為“合掌”之弊,應予避忌。 補充一下,律詩對仗除了忌“合掌”外,另一忌,就是句式雷同,以七言例:頷聯(lián)是2221結構,頸聯(lián)就應變通一下,可用1312,或其它結構。另外,頷聯(lián)已經有了同一類的詞匯,頸聯(lián)就盡可能避免,別弄的門里,窗邊,田頭,屋后在同一首里反復出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