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北宋書法家、畫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米芾書法,穩(wěn)健而不平庸,富有變化而不怪異,長者依然有生氣而不枯澀,豐滿而不肥膩。他既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tǒng)一,又將對立因素如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融合。在章法上,注重整體氣韻,同時兼顧細節(jié)的完美,心中有數(shù),書寫過程中隨機應變,獨具匠心。

米芾的妙境,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其手札中。其中,米芾的《伯充帖》行草書,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封信札雖然隨意,卻因其扎實的功力而展現(xiàn)了迅速而堅定的筆勢,沒有霸氣,但筆鋒機巧,字跡自然流暢,充滿了活力。

另外,米芾的《清和帖》行書,也稱《致竇先生尺牘》,曾被項子京、笪重光等人收藏。這件作品瀟灑超逸,不激不勵,用筆含蓄,溫和中帶有幾分俊邁之氣,字體造型欹側(cè)變化,筆勢輕重相間,平添了幾分氣韻。

米芾的《論書帖》屬于隨筆而寫的手札,內(nèi)容講述了他對草書學習的看法,以及對幾位主要以草書為主的書法家的評價。米芾強調(diào)學習書法應當根植于傳統(tǒng),追求魏晉風流,否則書法容易變得平庸。他最初學習唐代書法,后受魏晉書法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