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5年鶴壁市心理骨干教師培訓的第二天,上午針對董生亮老師的有關學生厭學情緒問題技術進行了探討。我們圍繞厭學咨詢的問題和屏障進行了討論,由我代表一班進行了發(fā)言。 ![]() 以下是我的發(fā)言稿: 厭學心理的破局之道:重視關系、了解學習、改變認知 厭學,這可是不少青少年都會遇到的 “攔路虎”。說到底,還是學習動力和社會支持這兩方面出了問題,沒配合好。要想幫孩子走出厭學的泥沼,得從修復關系、調(diào)整學習認知、革新學習方法這三方面下手,重新點燃孩子對學習的熱情之火。 一、重視關系 人是社會的人,一個離不開社會的各種關系,一個學生也離不開各種關系的影響,孩子厭學有可能與三種關系有關: (一)與父母的關系,從 “控制者” 到 “協(xié)作者” 父母得先改變觀念,不能只盯著成績,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個性。有人對清華北大的學霸做了一個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民主的家庭氛圍,良好的體育愛好,不斷反思的筆記本。 尤其是民主的家庭非常重要,這種環(huán)境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良好的習慣,他們的情緒穩(wěn)定,能夠在考試中發(fā)揮自己的實力。 (二)與老師的關系:從 “權威者” 到 “引導者” 親其師信其道,老師也要換種溝通方式,多共情,走進孩子的心里,讓孩子尊敬老師,對于學生進行交流。對厭學學生,可以在課間休息時,找個輕松的場合,用開放式提問,比如 “你覺得怎樣能讓自己上課更專注?” 這樣能激發(fā)孩子表達想法,而不是當眾批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時,老師要多給 “過程性評價”,關注孩子的思維進步,別光盯著分數(shù)。 (三)與同學的關系:從 “競爭者” 到 “共生者” 班級氛圍對孩子的學習動力影響可不小。不能給孩子選擇朋友,可以通過 “團隊學習契約” 來改變同學間的關系。比如,組個互助小組,成績好的同學輔導別人解題,成績稍差的同學分享生活技能,像視頻剪輯啥的,大家互相學習。 ![]() 二、了解學習 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向未知領域探索的一種能力。學生厭學,也說明學習中出現(xiàn)了以下情況: (一)不愿意學習:興趣喚醒很重要 孩子不愿意學習,因為對學習沒有興趣,這時應該通過興趣喚醒和培養(yǎng),讓孩子喜歡學習,曾經(jīng)有個會修電器的父親,為了讓孩子對物理學科感興趣,首先陪著孩子一起手工制作了收音機,但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時候,父親告訴他,這些電器的作用就是物理知識,于是孩子對物理學科感興趣,也愿意學了。 用 “情境嵌入法”,把學科知識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比如,還可以用物理知識分析游戲里的彈道軌跡,用化學知識自己動手做手工皂。讓孩子從自己最擅長的科目開始,慢慢延長專注時間,一點點積累成功的正反饋。 (二)不會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 人的智力,從出生來看,差別不大,但是不同的家庭教育,開發(fā)出來的智力不一樣,一般來說,從小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的智力會好一些,他們的思維力一般較好,能夠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從而也能獨立解決問題。他們在學習的時候由于思維力較差的學生。 安東尼·羅賓的《激發(fā)無限潛能》中講到,人的學習方式不同,大體上可分為視覺學習型、聽覺學習型、觸覺學習型,不同的學習型方式,學習效果也不相同。 指導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一個視覺學習型的學生來說,他喜歡用視覺來學習,“看著學”的學習效果最好。聽覺學習型的學生,他們聽覺中樞神經(jīng)的細胞是最多的,善于通過“聽”來學習。觸覺學習型的學生,他們需要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如果用錯了方式,學習就不能得心應手。 (三)目標引領:制定能夠完成的小目標 按照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把長期目標分解成小目標,能夠完成的目標,目標是前進的方向,完成目標則是前進的動力。 盡可能幫助孩子建立 “成長型目標”。比如,通過職業(yè)體驗活動,讓孩子明白數(shù)學公式在建筑設計中的實際用處,英語對話在外貿(mào)談判中的價值。 說,賦予學習 “生命意義感”,像參與環(huán)保課題研究,能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驅(qū)動力。 三、改變認知 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我們就能有的放矢,做到以下三點: (一)父母認知轉(zhuǎn)型:從 “教育執(zhí)行者” 到 “成長觀察者” 家長得接受 “容錯教育”。孩子考試沒考好,別光問 “為什么錯”,而是引導孩子分析 “怎么避免再錯”。建議開展 “家庭優(yōu)勢清單” 活動,每周全家輪流說出彼此的 3 個優(yōu)點,多看看彼此的優(yōu)點,強化積極的認知。 (二)孩子認知重建:從 “失敗歸因” 到 “策略優(yōu)化” 用 “歸因訓練模型”,把 “我數(shù)學差是因為笨” 這種想法,轉(zhuǎn)化成 “這次錯是因為審題不仔細,下次多圈畫關鍵詞就行”。同時,讓孩子寫 “成功日記”,記錄每天的小成就。 (三)自信激活:從 “外部評價” 到 “內(nèi)在認同” 采用 “能力外化策略”,讓孩子當家庭活動策劃者,比如設計周末出游路線,在實踐中找到掌控感。還可以通過 “優(yōu)勢放大鏡” 游戲,選孩子某項特長,像繪畫,組織社區(qū)展覽,把孩子的價值從 “成績” 擴展到更多方面。 總之,厭學可不是無法挽回的絕境。只要重構支持性關系網(wǎng)絡、激活學習認知系統(tǒng)、建立科學的認知干預方法,孩子就能走出自我否定的陰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