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個人,明明沒說話,也沒做啥,但你腦子里就“叮”一下,自動跳出來一句話:這人不太對勁。你甚至說不出哪兒不對勁,因為這個人五官也都長得挺正常的,甚至還挺標準的,但就是感覺邪門。這種依據還用在了刑事犯罪方面,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教授,就干了一件大事:他翻了1800多張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把他們都收集起來,讓機器去學習這些數據;結果還真總結出了一套“壞人長相特征”,準確率高達86%以上。聽上去像玄學,但背后其實有很多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理論支撐。我們說回這位交大的教授,他名字叫武筱林,他的這項研究發(fā)現了一些很魔幻的數據。教授的這個研究是通過AI的學習來進行的,那是在2016年,那時候AI這個詞還很冷門,不像今天這樣滿大街。但教授的方法就是通過今天AI的模式來的,AI拿著一堆數據,計算出人臉中某些特征的概率關系。比如,它會識別面部對稱性、五官比例、面部緊張度等等,然后用算法判斷這個人是否存在潛在風險行為。 通過對犯罪分子的面部進行分析,總結出了罪犯的四大面部特征: 1、罪犯群體的眉眼距離相對更近,就是俗話說的眉壓眼 2、嘴角更下垂 3、鼻孔更外翻 4、眼神普遍更加空洞 武教授說:“我們并不是說長這樣的人一定是壞人,而是說,統計學上,這些面部特征更常出現在有攻擊行為的人臉上?!?/span> 所以,哪怕一個人不是罪犯,如果有這些面部特征,那么都和情緒控制能力、沖動傾向是掛鉤的,當你遇到的時候,要警惕一些。三國時期,有個名叫郭嘉的謀士,他死的時候對曹操說:“司馬懿此人有狼顧之相,會威脅曹魏政權,最好是將其誅殺。”“狼顧之相”什么意思?就是走路的時候總喜歡回頭看,眼神飄忽不定,有種警覺又讓人捉摸不住的感覺。可是曹操生性多疑,他沒有聽郭嘉的。后來曹操死后,曹丕重用司馬懿,果然,曹魏江山就被司馬懿一族架空了。這是一個不聽勸的案例,更是一個中國相面術的案例,可以看到相面術的精準程度之高。其實,從漢代到明清,中國的相術一直強調一點:“心生于面”。雖然聽著有點封建迷信,但背后其實藏著不少心理學的影子,心理學里有個理論叫“面部反饋假說”。它認為,人經常做某種表情,會反過來影響大腦的情緒機制。比如一個人常年皺眉,可能是真的心情容易低落;而一個人經常陰笑,可能真的內心有點陰暗。你看,這就跟古人說的“久惡之人,貌必不善”就對上了。魅力型病態(tài)人格當年風靡全美的鄰家大叔殺手BTK,在外人眼里,他是個家庭美滿、笑容親切的好人。還有《沉默的羔羊》的原型,殺人魔王特德·邦迪,他長得陽光帥氣,談吐風趣,甚至在法庭上還有女粉絲追著給他寫信。這類人有高度的自控和情緒壓抑,他們不會演砸,不會露餡,反而會利用好人臉來迷惑你,獲取信任。心理學家對這類人有一個詞:“魅力型病態(tài)人格”。就是外表平和,內心翻江倒海。他們最大的武器,就是看起來不像壞人。這時候,臉不再是判斷的依據,行為才是終極篩子。所以,就得看這個人,遇到沖突怎么反應,是否共情別人,是否懂得邊界感。這些比長相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底層邏輯。臉是人的門面,但不是全部。你可以把臉當作一個初篩的信號,但不能當作終極判定。所以,哪怕武教授看了1800多張臉,也只是得出一個結論:臉能反映一部分心理狀態(tài),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話說回來,在這個看臉的社會里,我們或許真的該多看一眼自己,也多留意別人臉上的細節(jié)。不是去批判,也不是去貼標簽,而是去學習一種更細膩的感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