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千年之后,當我們細細品讀這些佳作,依舊口唇留香,回味無窮,能感受到先賢思想的余溫。
年少時只覺背誦麻煩,年長后才體會到這些文章中的文字之美。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如果給這些曠世文章排個一二三,誰又是你心中的第一名呢?
10、《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span>
劉禹錫被貶為安徽和州一名刺史,遭當?shù)乜h令刁難,半年內(nèi)三次搬家,居住于斗室陋屋,而他對此毫不在意,寫下這篇《陋室銘》勉勵自身。
文章雖有短短81字,卻立意高遠,構(gòu)思精巧,音律和諧,富含哲理,表達出作者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積極樂觀精神。
正因如此,這篇文章成為后人勉勵自身的代表佳作,流傳千年至今。
人生的富足不在物質(zhì),而在思想。
如果你被被紛繁復雜、物欲橫流的社會蒙蔽了雙眼,忘記了生活原本的模樣,不妨讀一讀這篇《陋室銘》吧!
9、《蘭亭集序》——王羲之
人生無常,生命是永恒的話題。
《蘭亭集序》流傳千年,一是因為這是“天下第一行書”,書法登峰造極;二是因為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有人說這是寫”魏晉風度“,有人說這是王羲之在感慨“生死無?!?。
王羲之
在那個文章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時代,王羲之打破格式束縛,用瀟灑自由的態(tài)度,坦然寫出了自己對于人生、生命的思考與感悟,毫不造作,令人動容。
8、《桃花源記》——陶淵明
理想鄉(xiāng)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
陶淵明為我們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桃花源”。
這里與紛亂的現(xiàn)實相隔離,不受外界影響,“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時間仿佛在這里凝固,其中的良田、美景、阡陌、桑竹、黃發(fā)垂髫,是如此和諧美好。
諷刺的是,這本應(yīng)是百姓的普通生活,卻只能出現(xiàn)在桃花源中,無法觸及……
行走在名為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因為著急趕路而忘記最初的目的。
陶淵明
理想中的生活,本就很簡單,不是嗎?
7、《阿房宮賦》——杜牧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中國人是最注重記錄歷史的民族,當下太多的問題都能從歷史中尋找到答案。
杜牧23歲作《阿房宮賦》,借古諷今,以秦朝阿房宮的興衰,諷刺當時的唐王朝,筆法尖銳深刻,一語道破多少王朝興衰更替的原因。
可惜的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后人依舊重復同樣的錯誤,讓人感慨……
6、《洛神賦》——曹植
《洛神賦》繼承漢賦,但不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遠超同時代賦文。
曹植用他瑰麗豐富的想象力,華麗繁復的辭藻,讓當時文人第一次意識到文字竟能組合出如此精彩的文章。
《洛神賦》講述了作者對洛神求而不得的愛情悲劇故事,但曹植筆下的“洛神”代表什么卻一直眾說紛紜……
不同年齡的人看有著不同的感悟,年少時贊嘆曹植的才華,青年時感慨于他筆下的愛情悲劇,中年時才明白他對朝堂斗爭的憤懣……
5、《前赤壁賦》——蘇軾
蘇軾堪稱我國古代文人第一全才,詩詞書畫無所不精,但他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
他年少成名,官至禮部尚書,本該前途無量,卻卷入“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蘇軾并未被這巨大的落差擊倒,他仍舊對樂觀積極,對生活充滿熱情。
《赤壁賦》代表著蘇軾文賦的最高成就,描繪了一副如夢似幻的赤壁圖,借客之口,一問一答間,表達出他兩種截然不同的矛盾思想,并完成了對自己和解。
蘇軾的文字總是那么豁達,能帶給人希望和鼓勵。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span>
如果你對生活感到迷茫,失去人生的方向,不妨就讀一讀蘇軾吧!
4、《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之一,他代表了智慧、忠誠、堅韌,是理想的化身。
坦白說,論修辭技巧、文學價值、思想深度,比《出師表》優(yōu)秀的文章不在少數(shù)。但《出師表》不同,它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為后主劉禪所作,情真意切,全篇沒有任何多余的修辭描寫。
就像是出遠門的父母臨行前對家中的孩子的叮囑,一字一句,令人動容。
只有上了一定年歲,經(jīng)歷了許多后,才能真正讀懂《出師表》。
3、《岳陽樓記》——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與生俱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古至今都是每一個讀書人最高的理想抱負。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受舊友之托所作,他并未親身前往岳陽樓。
但他卻能“以假亂真”,別出心裁,將記敘、議論、散文三者合在一起,不僅將景色描寫得恢弘壯麗無比,同時展現(xiàn)出自己對于自身、百姓和國家思想。
不論何時讀起這篇文章,都會被范仲淹宏大的思想格局所折服,讓人獲益匪淺。
2、《逍遙游》——莊子
何謂大,何謂?。?/p>
在莊子筆下,北海有鯤,千里之大,化而為鵬,翼若垂云。
《逍遙游》代表了莊子的哲學觀念,是對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探討,飽含著中國傳統(tǒng)道家觀念,是對“道”的形象表達。
在莊子看來,世間并沒有真正的“自由”,充滿了因果必然與無可奈何,只有追求內(nèi)心的“逍遙”,超脫物外,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
這種對于世俗的鄙夷,對于絕對自由的向往,深刻影響了后世,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