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之際,應當讀讀《莊子》。 如果說孔子的思想,有利于內(nèi)卷、奮斗、做事業(yè),那莊子的思想,則有利于修身、明心、見性,讓境界愈發(fā)開闊,讓內(nèi)心愈發(fā)強大。 一個人,心智強大到可怕,會有這6種不同凡響的境界。 01 不在乎贊揚、貶毀,只是遵循自己的原則。 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span> 哪怕世間所有人都贊譽我,我也不會感覺到任何的鼓勵。哪怕世間所有人都非議、詆毀我,我也不會感覺到任何的沮喪。 在莊子看來,一個人的鼓勵、沮喪,都不該受到外界的影響,而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內(nèi)心、原則、底線去進行調(diào)節(jié)。 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情緒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與其被人牽著鼻子走,不如自己成為人生、情緒的主人。 02 有自知之明,腦子特別清醒,才算是強大。 《莊子·外篇·天地》中有言:“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愚昧的人;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迷惑的人。真正的愚蠢,其實是認不清楚自己。 人貴有自知之明。之所以強調(diào)“貴”,就是因為很多人都沒有自知之明。他們要么狂妄,要么自卑,要么迷茫無措,完全是糊涂的。 狂妄也好,自卑也罷,哪怕是迷茫,這都是內(nèi)心脆弱的表現(xiàn)。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03 順應自然,融于自然,天人合一成王道。 《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中有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span> 天地與我共同存在,萬物與我本質(zhì)上是一體的。三才者,天地人,這三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 這就是莊子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人與自然、宇宙,就該是相互融合的。人應該尊重自然的規(guī)律,順應自然的變化,以此來生存。 真正的強大,永遠都不是逆天而行,而是“順”天而行。從古至今,皆是順天者昌盛,逆天者敗亡。無一例外。 04 人為不阻礙,人心不盲求,順自然而用之。 《莊子·外篇·駢拇》中有言:“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span> 意思是,事物的本性,無論是長是短,都不應該被人為地截短或續(xù)長,因為這樣只會帶來深重的憂慮和悲哀。 莊子所表達的核心觀點,就一個,長也罷,短也罷,讓他們順應自己的本性,好好發(fā)展就行了。身為外人的我們,就不該多加干涉。 就跟《拔苗助長》一樣,禾苗如何生長,自有它的周期規(guī)律,要是人為主動拔高,只會造成禾苗的死亡,終究適得其反。
05 內(nèi)心平靜,道德充實,主本性而少強求。 《莊子·德充符》中有言:“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span> 莊子認為,人不應該被外界的喜怒哀樂所左右,避免因為個人的好惡而傷害自己的本性。常常以自然的規(guī)律為主,而不要過分刻意、強求。 說得直白一點,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都沒必要刻意放大、偏執(zhí),只要我們做到內(nèi)心平靜、道德充實,那就足夠了。 至于什么強求,不過是渺小的凡人癡人說夢罷了。人在自然面前,終究是有心無力的。既然如此,放下強求的執(zhí)念,秉持本性的修養(yǎng),才能有所獲益。 06 放下放不下的,比得到更可貴的,是放下。 《莊子》中有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span> 與人相處,哪怕關系再好,再怎么不舍,也總有揮手說再見的那一天。誰都無法陪伴長久,誰都需要各走各路。 能夠在困難的時候相互扶持,這已經(jīng)是一場不錯的經(jīng)歷了。至于再見的那一刻,那就及時放手,還自己和別人一個自由吧。 一味糾纏,不過是內(nèi)心脆弱的表現(xiàn)。接受現(xiàn)實,而又樂于現(xiàn)實,才能更好地放下。所有可以放下的人,才是真的強大。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