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月末,咨詢室來了一位43歲的唐女士,神情略顯滄桑,見到我的時候她很客氣,還沒等我開口,她就說這次是為自己母親來的。 在小聊一會兒后,唐女士苦笑著告訴我,她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69歲的母親相處; 因為母親總是愛囤積一些舊衣服,舊物件,舊東西堆得滿屋都是,時常令唐女士不知道如何下腳。 母女二人也時常因為怎么處理這些舊物件而爆發(fā)多次爭吵。 有一次傍晚唐女士急著找東西,沒注意看地上,還被一個舊鞋子絆了一跤; 差點摔倒在地,母親看到十分愧疚,但是也并沒有改掉囤積的毛病。 因為母親以前過過苦日子,成長于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在日常生活中她總是很節(jié)儉; 在她眼里所有的舊東西都有價值,多年來的生活讓她養(yǎng)成了囤積舊物的習慣。 即便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充裕,唐女士的母親也無法放棄囤積東西的習慣。 一、囤積癥的基本特征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不舍得丟東西的唐女士的母親有可能患上了“囤積癥(Hoarding disorder)”;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對舊事物的執(zhí)著并不是個例,十分常見。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囤積癥患者的規(guī)模大概在總?cè)丝跀?shù)的2.5%—6%之間,每50人中可能有1-3人受囤積癥的影響。 囤積癥指的是有過度收集事物的病癥,即便這些事物具有一定危險性且沒有任何用處,囤積癥一般也會伴隨著對扔掉舊事物的焦慮。 舍不得扔掉舊東西,其實是一個人的性格缺陷,囤積癥背后往往有一些深層次心理。 二、安全感缺失與匱乏感 囤積的直接作用就是填補,填補心理上的焦慮或者空虛; 通過積攢這些舊事物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即便這些事物沒有任何實用性與價值。 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囤積事物的人,往往有著并不幸運的童年; 因此他們的心中總是有一塊地方填不滿,對于生活的環(huán)境也十分容易產(chǎn)生不安全感與焦慮感。 中國青年報的一項數(shù)據(jù)顯示: 近三成大學生從未使用過自己收藏過的信息,對于他們來說,收藏信息,囤積信息可以給他們帶來“收藏=學習”的安全感。 這種數(shù)字囤積癥與物品囤積癥的原理大同小異。 囤積的事物就像高高的堡壘一般,更像盔甲一般將自己與焦慮,不安隔絕開來,從而尋得一絲輕松與自在。 三、情感依戀與心理補償 人的情感依戀方式往往和童年經(jīng)歷有關,不健康的依戀方式往往會帶來一定的性格缺陷; 囤積癥患者往往會將囤積的物件當做一種情感寄托,對這些物品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依戀。 天津一個獨居老人在家囤積了足夠用十幾年的食物(比如米面油)和從未使用過的物品; 還養(yǎng)了十幾只貓狗,幾百平米的房屋因為這些物品無法正常使用,也時常散發(fā)出臭味,最后求助專業(yè)家政才得以清理干凈。 對于老人來說,他早已將這些貓狗,食物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他的精神載體。 因此他們往往無法接受扔掉這些物品,這些物品與他們的情感滿足深深關聯(lián)在一起; 當物品被丟掉之后,會產(chǎn)生情感需求的缺口和焦慮心理,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些物品就是他們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與組成部分。 四、強迫性囤積 對于某些人來說,囤積物品是一種強迫的重復性行為,這種囤積不僅是性格缺陷; 也是一種精神障礙,這種強迫性的囤積會嚴重的影響日常生活,也會對人際關系帶來消極影響。 物品的堆疊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愉悅感,也會解決他們的情感情緒問題,如果停止囤積,丟掉物品反而會讓他們陷入痛苦之中。 因此相比于用囤積物品來當精神寄托的行為,強迫性囤積行為是強迫癥的一種; 這種囤積是強迫心理導致的,而強迫癥的成因十分復雜,強迫癥引發(fā)的囤積行為也并不是單一因素引起。 這種行為比前三種不舍得扔東西的囤積行為更難糾正,這不僅涉及到心理層面,也涉及到病理層面。 關于這種行為的治療,一般采用認知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 通過對患者進行“丟棄脫敏”的方式,讓患者逐步消解自身的焦慮與不安,逐步建立起正常的心理與行為方式。 不過所有的治療都基于接納,基于有重新開始的勇氣,如果你總是不舍得東西,執(zhí)著于舊事物帶來的安全感。 不如放下對未來的焦慮和對未知的偏見,讓過去過去,給時間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