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搬過家嗎? 搬過幾次? 據(jù)網易提供的一組數(shù)據(jù),國內一二線城市的人均搬家次數(shù)是4-5次,30歲左右的人搬家最勤。 如果你搬過家,搬家的時候面對堆積如山的各式物品,你如何處理的呢? 是全盤打包搬走還是能扔就扔? 我是后者。 我搬家次數(shù)比較多,每次都肆意發(fā)揮斷舍離的人生態(tài)度,一副扔出一片大好天地的氣勢。 閨蜜要過來幫忙,我說:不用,我東西少。 她說:你不是東西少,是扔得多。(扎心了) 1. 你來找我吧,但請越過這些物品 扎心的同時想一想,為什么這么愛扔東西? 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想先聊一聊“囤”東西有什么心理動力。因為表面相反的兩種行為,大都擁有相同的本質。 囤東西,以及搬家時舍不得丟掉任何不用的、陳舊的、甚至損壞的東西這些行為,都放在一起描述。 ? 舍不得扔,或者不斷地積累,這種狀態(tài)讓我們首先聯(lián)想到匱乏,不夠才需要填充,填充卻不更新,貔貅就是這樣,只吃不拉。 沒有形成一個正常的代謝系統(tǒng),遲早要出問題,我們又不是神獸。 ? 不扔是給物品附上了某個早年客體的靈魂。 不扔,不扔,我就是不扔,不扔你就不會離開我,精神分析的語言叫做分離焦慮。 ? 不扔,是對弱小的防御。 “我坐在滿屋子的物品中間,它們仿佛成為了我力量的延伸,它們是我的左膀右臂,是我可以使用的武器?!?/span> 《瘋狂的外星人》里有這樣一個畫面:外星人被激怒后,運用神秘力量調動房間內所有鍋碗瓢盆雜物小件漂浮在空中,然后在空中旋轉,最后一并發(fā)射。看到這里,第一感覺是如果在我家,確實沒有什么能飄起來的東西。 ? 不扔或囤,是對關系的補償,屬于匱乏的一種。 比如失戀了,去買點東西吧; 面試失敗了,去買點東西吧; 和伴侶吵架了,去買點東西吧; 失去了那個你,囤回了這個它。 ? 不扔是對關系的需要。 我們第一眼看過去,看到的是滿屋子的物品,而不是這個人。 比如有的人喜歡收集娃娃機里的娃娃,如果你去她家,一架子的娃娃讓你實在挪不開眼睛,這是她潛意識為關系設置的障礙物,一方面是隱藏:請你不要發(fā)現(xiàn)我,看娃娃就好了。一方面也在邀請:來,你來找我吧,但請先穿越過這些物品。 ? 最后,囤東西還涉及到面子,精神分析的語言叫做自戀。 “我只愛我自己,我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我的物品是我的一部分,我愛它們等同于愛我自己?!?/span> 所以囤東西的人通常給人的感覺是,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尤其體現(xiàn)在一些收藏癖好的人身上。 2. 主動地扔抵消被動地分離 我們對照著以上分析,聊一聊扔東西。 ? 你猜扔東西的人匱乏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同的是扔東西的人用不停地扔驗證自己有,囤東西的人需要看見自己有。 前者偏好動態(tài)擁有,后者偏好靜態(tài)擁有。 而清空之后的填充比一味地填充在實現(xiàn)效果上更加顯著。 ? 那么扔東西的人也有分離焦慮? 我們明明看到的是不能融合啊,扔嘛,就是不能在一起。 實際上有融合焦慮的人,一定有分離焦慮,他之所以耐受不住和他人的象征性親密行為,是因為他預設了“親密之后,分離一定到來”的模式。 有分離焦慮的人,也有融合焦慮。扔東西的人大抵害怕自己被物品裹挾和淹沒,我們見過那種家里有很多玩具或書籍或其他同類物件的人,他們喜歡坐在中間拍照,扔東西的人見此,會有一種被吞噬的存在焦慮。 分離焦慮和融合焦慮是異體同質,這也是大多數(shù)不能進入親密關系的人的主要內心拉鋸,既不能獨立也不能放心依賴。 ? 前面說囤東西是防御弱小,那么扔東西就是彰顯強大,手一揮,扔掉,利落干脆擲地有聲。 兩者本質上都是在現(xiàn)實層面壓抑了攻擊性。前者通過囤東西幻想自己的強大,后者通過扔東西來代償攻擊性的釋放。 我把這個東西扔了,意味著我單方面宣告這件東西的死亡,這是終極攻擊。 ? 這樣說來,扔東西的人顯得有些絕情,扔掉之后絕不再回頭看一眼,這像不像戀人分手時先提出那一方轉身后的決絕? “我也來體驗一把拋棄別人的感覺”,每一個施暴的人曾經都是受害者。 早年有過多被迫和媽媽分離經驗的人,日后會抓緊時間看準機會主動拋棄一切他可以拋棄的東西,物品也好,工作也好,關系也好。 拋棄別人還是被別人拋棄,前者比后者多的是掌控感。 好玩的是,對物品喜新厭舊的人,對人往往戀舊拒新。他們同樣是在用主動的扔物品來抵消關系中被動的分離。 ? 如果你去習慣扔東西的朋友家,你會有一種空白感,同時也會有一種每個區(qū)域都是獨立的感覺,不同于囤貨一族,你分不清他們家每個部分的功能。 扔掉之后騰出的空間,仿佛在召喚,留我個清凈重新開始,重新開始。 一次又一次重復扔或者拋棄這個動作,實際上是在制造與早年相同的場景之后,期待不同于早年的新的經驗發(fā)生。 坐在新家的新沙發(fā)上,面對新公司的新電腦,挽著新歡去新的餐廳,告訴自己“這一次會不一樣,不一樣”,這是對自我救贖的愿望。 ? 扔東西的人也有明顯的自戀傾向:“沒有物品能配得上我?!?/span> 至少沒有物品能夠長久配得上他們,他們需要新的,新的。 新設計、新款式的才可能是少數(shù)人擁有的,他們忍受不了平庸。 如果一個物品變成了爆款,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將其丟棄。 3. 讓物品回歸物品,情感回歸情感 就在最近的一次搬家過程中,我沒有扔掉那么多東西了,只要稍微在某個物品上停留一會兒,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還能用?。]壞),并且還能用得上?。ㄓ惺褂脠鼍埃绻线@兩個條件,我就保留。 我能說是因為我婆婆在旁邊一直問:“這個不要了嗎?那個不要了嗎?這里還有這個哦,還有那個啊……”基于對我的了解,她可能推測到我要扔掉很多東西。 嗯,是她提醒了我,讓我看到物品只是物品,讓我得以思考扔東西背后的需要。 同樣地,囤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問一下自己:這個是必要的嗎,多了它我的生活會有多大改觀?少了它我的生活會受多大影響?只要你愿意做幾次這樣的利弊分析,過程中你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潛意識的小動作藏在買買買和不舍得扔的后面。 睹物思人,是我們對物品賦予了太多意義的一廂情愿。 如果你不承認自己和一屋子幽靈住在一起,就讓物品回歸物品,讓情感回歸情感吧。 是扔是留,相信你很快會有決定。 作者:高高 第三季傳播師學員。動力學取向心理咨詢師,心理學入門私教,新入職媽媽。假性自我和真實自我都是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