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源期刊網 http://doc. 從漢字看我國古代的喪葬文化 作者:史晴高順 來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8期 【摘要】: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其形體結構往往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喪葬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字中得以體現。本文將從古漢字中挖掘我國古代先民的死亡稱謂、喪葬方式及喪葬習俗等喪葬文化。 【關鍵詞】:漢字死亡喪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萬物之常規(guī)。漢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最初只是一種簡單的圖像符號,是對現實生活的描摹,因而我們可以通過漢字形體結構窺探出古代社會的種種文化。作為一種民俗現象,喪葬習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 一、古人的喪葬觀念與喪葬方式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中說:“死,澌也,人所離也。從歺從人?!薄抖巫ⅰ分薪忉尀椋骸靶误w與魂魄相離,故其字從歺人?!毕让裾J為死是生命完盡,魂魄脫離形體而去。由此可看出古人靈魂不滅的觀念。然而在靈魂觀念產生之前,我國先民經歷過食尸與棄尸階段。 1.人腹葬——食尸 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先民只能被動地采摘捕獵為生,出于生存的需要,吞食死者的尸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饑餓狀況。這一方式可以稱為人腹葬,段玉裁在《說文解字》中說:“歺,列骨之殘也。”這種剔置人肉的行為是為食用而準備的,且這種方式在上古文獻中有所記載,如《墨子·節(jié)葬》有言:“楚之南有炎人之國,其親戚死,朽其肉而棄之,然后埋其骨”。 2.野葬——棄尸 古人經歷過棄尸這一階段,即把尸體簡單包裹之后扔到草莽溝壑之中。如“葬”字,《說文》:“葬,藏也。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逼渲小捌煛睘椴輩?,“死”為尸體,“一”表示包裹或墊著尸體的草席,就是說,用草席包裹尸體之后扔在草叢中,形象地反映了遠古的喪葬習俗?!兑住は缔o傳》中提到“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樹”,即把包裹的尸 體扔到野外后,既不堆土也不種樹來作標記。 這一喪葬方式也體現在“吊”字中?!暗酢钡漠愺w字為弔,《說文》解釋為“故人持弓會毆禽也?!逼渥中蜗袢耸殖止?,這是古人將尸體扔到野外并守護尸體的形象。持弓守尸受靈魂觀念影響,認為寄托靈魂的肉體被禽獸撕咬,其靈魂就會發(fā)怒,從而降災于活著的人,尤其是親屬。然而,雖然持弓守尸可使尸體免于禽獸傷害,但風吹日曬仍會較快的損傷尸體,因而產生了土葬這一喪葬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