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綿延幾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國民間俗文化的根基,它反映了古代先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通過對漢字及漢字典籍的解讀,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鬼神觀念的萌芽、發(fā)展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鬼神文化有多了解。
關(guān)鍵詞:漢字 鬼神 鬼神文化 觀念 鬼神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中隨處可見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對我國古代先民,甚至于對我們當下的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它在原始社會中萌芽,隨著中國社會、文化及人們認知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由于年代過于久遠,我們已經(jīng)不能全面而又深刻的認知中國古代的鬼神文化。漢字作為我國古代先民流傳下來的文字,是對古代生活的間接反映,他們能夠形象而又客觀的反映出古代的生活及習(xí)俗,是中國文化及思想的積淀。透過文化典籍,也許我們能夠得知一些關(guān)于古代“鬼神”的事情。 一、中國古代先民鬼神觀念的萌芽及發(fā)展變化 “鬼神”令人恐怖而有非凡的力量,可以對人們施以懲罰。那么,“鬼神”又來自于何方呢? 《說文》中有這樣的解釋:“人所歸為鬼。從人,象形鬼頭,鬼、歸二字以疊韻為訓(xùn),鬼之為言歸也?!雹俟弊⒁妒印吩疲骸肮耪咧^私人為歸人。”這體現(xiàn)出古人是把鬼看作是人死最終的歸宿,人鬼之間,是由人轉(zhuǎn)化為鬼。鬼,是身死之后的人。 下面我們來看鬼字,“鬼”字取象就是巫師祭祀鬼神的奇異形態(tài)。甲骨文中“鬼”極為醒目的是一個巨大無比的頭顱.很像人死后化為白骨的骷髏頭。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鬼神”是身死之后的人。在漢字中此類的字還有很多,如畏懼的“畏”,從畏的字形來看是身死之后的骷髏執(zhí)手杖而行的姿態(tài),白骨之鬼拿著手杖,是可怕的形態(tài)。所以在先民的意識中“鬼”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鬼與神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在古人的觀念中,鬼神并不是很容易辨別,并沒有十分清晰的分界線。鬼神都令人感到恐怖.但神靈又為人類所依賴,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而鬼只有令人畏懼的形態(tài)。由于源頭存在著差異,便導(dǎo)致二者的截然不同: “鬼”多出于人事,而“神”濫觴于自然。② 二、古代先民對鬼神的矛盾心理 在古代先民的認識中,鬼神是令人恐怖的,是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存在,但是古代先民又舉行各種儀式,修建各種建筑對鬼神加以祭祀崇拜。這反映出古代先民對鬼神的矛盾心理。漢字作為形音義三者的結(jié)合體,能夠反映出一定時期的政治、文化及風(fēng)俗的特點,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古人對鬼神的矛盾心理。透過《說文解字》鬼部字的解讀,我們可以更好的對古代先民關(guān)于鬼神的崇拜和敬畏的矛盾心理進行解讀。 (一)對鬼神的崇拜 古代先民對鬼神的崇拜有很多種,分為由自然崇拜和由祖靈崇拜演化成的人神、鬼神崇拜等?!抖Y記》記載:“魂氣歸與天,形魄歸于地?!惫糯盎辍薄ⅰ捌恰眱勺值暮x與今不盡相同。《說文》:“魂,陽氣也。魄,陰神也?!惫湃苏J為人死魂出,但魄仍在尸身?!盎辍?、“魄”二字是古人對死者觀察與分析的結(jié)果。稱死人的形魄為“陰神”.表明古人對入土之鬼的崇拜心理,這其實是靈魂不滅論和靈魂崇拜的產(chǎn)物。 《說文》鬼字的古文寫作“視”,從示從鬼,兩形會意。謂祭祀之事.或祭天地,或祭鬼神。③《周禮》:“享大鬼之神也?!庇纱耍让駥砩竦某绨菀堰_到很高的地步。《說文》鬼字部有“魅”字,釋為“神獸”,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幽冥世界里有一道門謂之“九門”,此門為眾鬼出入的通道.此神獸為“九門”的守衛(wèi)者。這與北歐神話中血斑大犬希臘神話中的地獄三頭犬相似,同是幽冥世界門戶的守護者。從此可以看出先民對此神獸的崇敬之心。 (二)對鬼神畏懼與敬而遠之 鬼神文化是古代先民對自然界及自身的現(xiàn)象從困惑到恐懼而產(chǎn)生的畏懼心理,并逐漸演變?yōu)橐环N全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古代先民產(chǎn)生鬼魂觀念并對之虔誠事奉,是基于對鬼魂與人的神秘關(guān)系的認識。鬼可以分為分為“善鬼”和“惡鬼”,“惡鬼”應(yīng)該是先民觀念中較早出現(xiàn)的鬼,因為古人對鬼魂存在的主要是恐懼的情感。《說文》中代表惡鬼的字分別有“魃”、“艟”。 《說文》:“魃,厲鬼也。厲之言烈也,厲鬼謂厲之鬼?!薄皭汗怼币蚪?jīng)常作惡人間,古稱之為“厲”。在各民族的觀念中,鬼魂總是在冥冥之中對活人降災(zāi)降福,人們只能任由鬼魂擺布。這樣,那些不尊重死者靈魂的做法,就必須要遭到禁止,否則將招致鬼魂的懲罰。因此,喪葬也就成了必然。喪葬習(xí)俗的產(chǎn)生也來源于古代先民對鬼魂的恐懼。 既然鬼神如此令人畏懼,又能分為善鬼、惡鬼等各類,那么他們究竟有怎樣的外形呢?《說文》鬼字部則對各鬼的外形一概說成是鬼貌。雖然我們不清楚鬼神的具體外貌和行為,但可以從下面的字中推測出人們對鬼神的恐懼和憎惡:“艟,見鬼驚詞。醌,可惡也。魘,寐驚也?!惫砩襁@種虛幻之物無時不在影響著人們,可知鬼神的暴虐和可憎,從而引起人們對它的恐慌和懼怕。 古人面對所謂的鬼神作祟并非消極地懼怕,而是有積極的反抗性的。“儺”本是中國古代驅(qū)除瘟神的巫術(shù),古人在年終舉行的最隆重的大儺儀式中要揮舞終葵驅(qū)鬼以辟邪。宋代的大儺儀式變成鐘馗驅(qū)鬼。人們向難以認識的天災(zāi)人禍作斗爭,以此來得到心靈上的寬慰和精神的寄托。由畏懼鬼神與鬼神作斗爭,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古代典籍與漢字反映出的鬼神先民的鬼神觀念,是中國鬼神文化以抽象的方式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古代先民依據(jù)自身對恐懼的認識臆造出鬼神形象.并賦予它們巨大的魔力,虔誠地祭祀并匍匐在其祭壇之下以求得賜福。但災(zāi)禍無時不在,古人又無法得到正確解釋,于是都歸咎于鬼神,因此鬼神不僅賜福還可以降禍,從而產(chǎn)生了各種制造災(zāi)難的鬼怪。中國鬼神文化一般都會披上恐怖可怕的外衣,但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都是人的情感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不少鬼的行為和舉止與人極為相似,滲透著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文化的內(nèi)涵,展現(xiàn)的是紛紜的中國古代文化。 古代先民的鬼神文化與佛教、道教結(jié)合在一起,其內(nèi)涵變得更加豐富,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鬼神傳說:天庭、太上老君、地府、九幽閻王等等,將漢民族的鬼神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蘊含了中華五千年的底蘊,演示了華夏民族的歷史。它們的魅力不止于為我們傳達古代先民對鬼神的的態(tài)度與發(fā)展,古代先民的一切都蘊含在著深奧而又富有魅力的文字之中,漢字,是揭開我國古代先民生活風(fēng)俗的重要鑰匙,在我國古代文化,尤其是鬼神文化中無可替代。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鬼神觀念和由此產(chǎn)生的鬼神文化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