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正當陳毅、粟裕在蘇北黃橋地區(qū)奮起反擊韓德勤進攻之時,江南的日本侵略軍調集了第15師團、第17師團以及杭州地區(qū)的第116師團等各一部,共一萬多人,配合以空軍,采取分進合擊的戰(zhàn)術,向涇縣云嶺進行空前規(guī)模的"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新四軍。 此時,日軍大本營準備對中國大后方來一個最后冒險的戰(zhàn)略進攻,企圖攻陷陪都重慶與昆明。敵寇此次進犯皖南,一是為了在戰(zhàn)略上與西侵部隊相呼應,保證沿江后方交通的安全,吸引并擊潰東南抗日部隊的部分主力;二是秋收初竣,新谷登場,企圖在經濟上掠奪秋糧。 敵軍來勢迅猛,情勢異常緊急。當時靠新四軍軍部較近的作戰(zhàn)部隊,只有駐在云嶺以北汀潭的1團、二百多人的軍直特務團1營,還有只能稱為"準作戰(zhàn)部隊"的隨營學校﹣﹣教導總隊的千余名學員。 葉挺、項英立即召集人員研究對策。 葉挺提議,鑒于敵軍大隊人馬沿公路擁進,新四軍應在敵人前進路上預設縱深陣地,以層層堵截、相機反擊的積極防御戰(zhàn)法,消耗、疲勞、戰(zhàn)勝敵人。這種作戰(zhàn)原則十分符合新四軍的一貫打法,項英當即同意了這個方案,并根據(jù)葉挺自己的意見,決定由他親赴前線,全權指揮作戰(zhàn)。 軍直機關部隊立即進行誓師大會。千余名教導總隊、特務營和機關的干部、戰(zhàn)士們,早已集合完畢,場內氣氛肅穆。 項英首先登臺講話。他講了嚴重的敵情,要大家不要輕敵;講了新四軍打敗敵人的有利條件,要大家樹立必勝的信心。他號召全體指戰(zhàn)員,在葉軍長指揮下,與國民黨軍第3戰(zhàn)區(qū)部隊密切配合,打一個大勝仗,為緩和國共兩黨、兩軍的緊張關系,為改善皖南新四軍的困難處境,做出最大努力。 葉挺接著走上講臺,以濃重的客家鄉(xiāng)音,先向全體與會者發(fā)了幾問: 一問:"今天開的是什么會?"引來一聲"戰(zhàn)斗動員大會"的回應,震得山搖地動;二問:"我們開會做什么?"又引來一聲"準備打鬼子"的回應,更加整齊雄壯;三問:"打鬼子要流血犧牲,你們怕不怕?"再引來一聲"不怕"的吼喊,有如石破天驚。 "好!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時?,F(xiàn)在是我們?yōu)槿嗣窳餮獱奚臅r候了,只要我們不怕死,就能打敗敵人的進攻!"【《葉挺將軍傳》,第360頁?!?/p> 大會結束之后,葉挺親自率領特務營和教導隊的一部分,立即奔赴汀潭,增援1團指戰(zhàn)員,決心阻擊敵人。 臨行前,葉軍長向云嶺地區(qū)的老百姓發(fā)出了戰(zhàn)斗誓言:"我們絕不離開你們,我們誓與你們同生死,共患難。為著保衛(wèi)祖國的領土,保衛(wèi)人民的家鄉(xiāng),我們愿戰(zhàn)斗到最后一個人!我們絕不怯弱地后退,我們從來鄙視那些勇于內戰(zhàn)而怯于抗日的頑固分子的賣國行為!" 秋夜,新四軍隊伍通過恬靜的村莊,各自進入指定的埋伏地點,并迅速疏散開來。 軍部前沿臨時指揮所設在一座小山上,從那里再往上走,可以看到南陵縣與涇縣交界處三里店和汀潭村的全貌。 戰(zhàn)斗開始之前,日軍為了找一個集結出發(fā)地點,先從國民黨軍第3戰(zhàn)區(qū)防地里,拿去了與新四軍毗鄰的三里店。三里店的駐軍,是裝備精良、兵強馬壯的蔣介石嫡系第25師的一個營。該師平日里向新四軍擠占地盤,無理扣押、毆打新四軍人員,尋機挑釁,制造摩擦,神氣活現(xiàn),耀武揚威,顯得很能干。但日軍一來,他們一槍不放,拔腿就跑,把三里店及其以東的馬頭鎮(zhèn)等苦心經營的防地,拱手讓了出去。 10月2日清晨,晨霧慢慢退去,太陽升上了山頭。敵機出動了,預兆著敵人大規(guī)模的進攻將要開始。 日軍先后從兩個集結地戴家會、三里店出動南犯,直撲云嶺新四軍軍部。 葉挺蹲在山巖上,不時掏出懷表看看,等待著敵人的出現(xiàn)。太陽漸漸升到了半空,戰(zhàn)士們等得有些不耐煩了。突然,一聲低沉而緊張的聲音傳來:"鬼子來了!"這聲音像是一道威嚴的命令。頓時,每一個戰(zhàn)士的指頭都自覺地搭上了槍的扳機,他們屏氣凝神,等待著攻擊的命令。葉挺舉起望遠鏡,沉著地觀察著前方的戰(zhàn)場。 這時,日寇的先頭部隊五百多人正由北貢里進入徐村橋。徐村橋離云嶺只有7.5公里,是北貢里繞過云嶺大山通往汀潭、云嶺村等地的必經之路。徐村橋橋北是一片開闊沙地,橋南就是通往汀潭、云嶺村的一條傍山險道。 日軍不熟悉地形,不知道橋南的狹道不適合大隊人馬經過。五百多名日寇一半跨過橋后,就被堵在狹道外,一半在橋上擁擠不堪。這時,埋伏在橋頭側面的新四軍瞅準機會,出其不意地向敵人開了火。敵人完全處在被動地位,戰(zhàn)斗不到二十分鐘,被打死、打傷幾十名,其余的敵人被迫后退逃命。 日寇吃了敗仗,惱羞成怒,稍作整頓以后,又集中火力向新四軍陣地發(fā)動攻擊。在離徐村橋500米的地方,敵人向橋南的幾個小山頭瘋狂地進行轟擊和掃射。半個多小時以后,日寇蠻以為這一陣炮擊已經把新四軍消滅得差不多了,于是猛撲過來。實際上,敵人的炮擊除了留下幾個亂石坑外,一無所獲。原來,新四軍這時已經安全轉移到汀潭村去了。 日寇沖過橋后,新四軍利用日寇尋找新四軍主力決戰(zhàn)的心理,利用少數(shù)兵力不斷騷擾,牽著日軍的鼻子四處亂跑。這樣停停打打、打打停停拖了一個下午后,幾千名日寇被新四軍拖得筋疲力盡。 日寇進到小嶺坑時,已經日落西山。日軍這次"掃蕩"時,攜帶的糧食不多。由于新谷剛下來,他們原想"掃蕩"到哪里都能弄到米吃,吃飽后繼續(xù)"掃蕩",趕跑抗日部隊后,再把糧食運回據(jù)點。 他們哪里料到根據(jù)地軍民撤退時,群眾實行堅壁清野,把能夠吃的都搬走或藏起來;大堆的谷子來不及搬,群眾干脆把碾子馱走。沒有碾子,谷子怎么也變不成米。日本鬼子只能餓著肚子,望著谷子長嘆。 敵人原計劃在小嶺坑附近宿營,但由于在這里找不到吃、喝,日寇只好空著肚子繼續(xù)往山里走去。 由小嶺坑往山里,有一條羊腸小道夾在兩座高山之間,蜿蜒曲折的山徑足有5公里長。新四軍指戰(zhàn)員就埋伏在山徑兩旁的山頭上。等到日寇進入伏擊"口袋"以后,葉挺一聲令下,剎那間,槍聲齊鳴,殺聲大作,馬尾子手榴彈組成的強大火力網(wǎng),直打得敵人人仰馬翻,喪魂落魄。新四軍用火力封鎖住谷口,日寇就前后被堵,到處挨打,完全處在新四軍的包圍之中。 入夜以后,日寇又餓,又冷,又怕,曾七次試圖突圍,但均被新四軍的密集火力打回,只好蜷伏在寒冷的水溝里待援。 戰(zhàn)斗進行得非常激烈的時候,云嶺一帶的老百姓紛紛赴來支援。他們幫助新四軍運送物資,送茶水,送子彈,抬擔架,救護傷員。群眾的大力支援,更增強了新四軍指戰(zhàn)員消滅敵人的決心。 第二天黎明,日寇從蕪湖出動了26架飛機來掩護被困的部隊。這些敵機在大嶺、小嶺四面山頭上低飛,竭力尋找新四軍的主力。敵機狂轟濫炸,炸彈的爆炸聲像火山爆發(fā)似的使山巔顫抖。樹木很快著火,騰起了陣陣濃煙,陣地上對面看不見人影。槍炮聲中,不時聽到新四軍戰(zhàn)士在放大嗓音叫喊著:"同志們,不要亂移動,注意飛機掃射!""瞄準打!" 日寇在飛機的掩護下,狼狽地逃出了小嶺坑,并東渡青弋江,向涇縣城南水關竄犯。 涇縣縣城是國民黨守軍第52師駐地,國民黨軍隊未曾接敵,便棄城逃跑,縣城遂被日寇占領。 葉挺一向注重擴大戰(zhàn)果,立即率領部隊東進追擊,把敵軍包圍在涇縣一帶,并下令攻城。 在城北的一間小房子里,新四軍設立了臨時指揮所。這里,離火線很近,前方的槍炮聲、喊殺聲清晰可聞。敵人的飛機對新四軍陣地狂轟濫炸,炸彈不斷落在指揮所周圍。戰(zhàn)士們擔心軍長的安全,勸他快些離開。但葉挺鎮(zhèn)定地指揮戰(zhàn)斗,有時還冒著危險拍攝照片。敵機轟炸越來越猛烈,指揮所附近的很多房屋都被炸塌了。在大家一再催促下,葉挺才撤出了指揮所。他們剛走不遠,指揮所就被炸塌了。 葉軍長不顧個人安危、堅持指揮戰(zhàn)斗的消息傳到火線,更激勵新四軍指戰(zhàn)員們奮勇殺敵。最后,日寇夾著尾巴逃回蕪湖,新四軍克復涇縣縣城。【《新四軍在安徽》,第5--8頁?!?/p> 這次戰(zhàn)斗勝利地保衛(wèi)了云嶺,有力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斃傷日寇一千多人,繳獲了大批軍用物資。新四軍克復涇縣縣城的勝利消息震動了大江南北。 皖南新四軍的這次反"掃蕩",是在蘇北韓德勤大動干戈,第3戰(zhàn)區(qū)友軍有意讓路、助紂為虐的復雜背景下取勝的。 但長江南北新四軍兩場戰(zhàn)役的勝利,絲毫沒有讓毛澤東感到輕松。 1940年9月6日,毛澤東就接到重慶的周恩來、葉劍英聯(lián)名發(fā)來的絕密電報:已經得到確切消息,國民黨軍令部已向顧祝同發(fā)出"掃蕩"江南、江北新四軍的命令。毛澤東立即指示中共中央軍委給把這一情況通報全軍,并要求葉挺、項英和劉少奇準備采取自衛(wèi)行動,特別強調皖南尤須防備。 幾天后,中共中央又得到情報:現(xiàn)在皖、豫交界之處李仙洲的3個師,準備東進援助黃橋的韓德勤,有渡淮河向碭山前進的跡象。攻擊皖東的除了第138師及李仙洲部共7個團外,又增加第172師。作為總預備隊的湯恩伯部,現(xiàn)已派3個團組成3個偵察支隊,10月初就要向豫東、皖西之太和、阜陽、潢城前進。且湯恩伯部主力正在豫西整訓,準備東進。 中共中央綜合各方情況,認為此次蔣桂對華中進攻是有決心的。 以打擊李仙洲為目的,中共中央要彭、左(彭德懷、左權)令楊得志率部南下,須于一個半月內達到彭雪楓部所在地區(qū);要陳、羅(陳光、羅榮桓)令山東八路軍第5旅迅即南下,不可再推遲,應于半月內到達張愛萍部所在地區(qū);要葉、項率領部隊迅即渡江,應于兩星期內渡畢增援皖東為要。 9月22日,毛澤東又接到葉挺、項英等人來電,報告國民黨軍第3戰(zhàn)區(qū)派遣部隊貼近新四軍,形成包圍;停發(fā)彈藥、器材;構筑工事,截斷新四軍軍部與第3支隊的聯(lián)系等等: 戰(zhàn)區(qū)近對我外表緩和,而實際加緊限制,縮小我在皖南活動地區(qū)。將友軍靠近軍部附近、形成包圍。并密令友軍以實力對實力,組織對組織,公開對公開,秘密對秘密,來打擊和控制我軍周圍之地方與群眾組織,強迫接近我分子自首,停發(fā)我軍彈藥、器材(已有半年之久,四月經費至今未發(fā))。近日加調144師開入軍部與三支隊之間的地區(qū)(青陽以東中山鎮(zhèn)、喬木灣、何家灣、六里丁、戴家匯),大肆構筑工事。雙方步哨遠則不過三五里,近則二三百米多。該師師部與軍部僅隔一個山,并有一部已入三支隊作戰(zhàn)地區(qū),在名義上為布放水雷與襲擊長江,將我軍作戰(zhàn)地區(qū)劃入該師范圍。108師近有一個團開到涇縣及軍部以東地區(qū),并詭計有可能派隊進駐章家渡。該地區(qū)如此。144師、52師、108師一面將三支隊與軍部截斷,一面形成對我緊密包圍。友軍之一切移動和戰(zhàn)區(qū)作戰(zhàn)行動并未知道,也無通報。目前三支隊與友部之地區(qū)回旋甚小,特別在敵"掃蕩"時,三支隊無法回旋,有被夾擊之危險。雖交涉抗議,彼方則敷衍或不理。估計以目前局勢,特別兩黨談判之際,彼尚不敢公開向我進攻,但此企圖和舉動,顯然系對敵人(日軍)不作實際進攻,在形勢突變中以便于隨時對我進攻,使我困難防范和作戰(zhàn)。 盡管形勢不好,但令中共中央惱火的是項英絲毫沒有想撤離皖南的意思,只是請"恩來直向蔣、何提出抗議,并劃分作戰(zhàn)地境,以避免沖突。如此,在將來沖突時,以免彼方造謠責我"?!尽缎滤能姡墨I》(2),第6頁?!?/p> 當然,在重慶的周恩來向蔣介石抗議后,頑軍根本不當回事。頑軍第52師仍然不斷挑釁,得寸進尺,強令新四軍拆除一些兵站,并以演習為名逼近新四軍駐地,公開辱罵新四軍為匪軍,扣押、毒打新四軍通信和采購人員。 中共中央對新四軍特別是皖南部隊深為擔心。10月8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新四軍各路將領:"蔣令顧、韓'掃蕩'大江南北新四軍,大江南北比較大的武裝摩擦是可能的,主力戰(zhàn)將在蘇北與江南。韓進攻陳毅部隊,被消滅二千余。另有顧、冷一師到江邊還有北渡增援韓之模樣,而李品仙等也可在策應但是次要的方向。最困難的是在皖南的戰(zhàn)爭與軍部。我們意見,軍部應移動到三支地區(qū),如頑軍來攻不易長期抵抗時則北渡長江;如移蘇南尚有可能,也可移蘇南。向南深入黃山山脈游擊,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是最不利的。決心移皖北,由四支應派一部到無為接應。"【《新四軍.文獻》(2),第9頁?!?/p> 10月9日,蘇北的劉少奇也給葉挺和項英發(fā)來電報:"軍部在皖南即不可能,建議從速北移。因目前交通尚有可能,如果遲緩,恐有被頑固派阻斷封鎖可能。皖南陣地即用游擊戰(zhàn)堅持,如不可能堅持即放棄亦可。因我如能鞏固皖東、蘇北、鄂北廣大地區(qū),使之民主化,這是中國革命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指揮部暫時不能北移,希夷同志(指葉挺。-﹣引者注)及若干人員是否可以首先北來?如何處理望告,2、4支隊及游擊縱隊如何策應亦望指示。" 這時,皖南新四軍剛粉碎了日軍"掃蕩",正是北移的絕好機會,但項英向毛澤東和劉少奇等人訴說了北移的諸多困難:"10月8日指示收到。'掃蕩'皖南敵軍,被我追擊,已向青弋江下游退走,希夷尚在涇縣,明日回部討論后再作詳報?,F(xiàn)在我軍已積極布置準備。最近32集團軍指揮部移寧國,新增來88軍(原在上饒)兩個師,行動布置已至績溪、寧國一帶,附近友軍(總共8個師)不久前曾有軍官會議之舉行。地方政府傳說正在開會,顯系戰(zhàn)備正從各方布置。依據(jù)各方形勢與條件,軍部北移困難,也不便移三支區(qū)域(地區(qū)太小,敵、友進攻無法?。?,仍以軍部所在地作基點較有利,以便與三支地區(qū)連成一片,作準備已相當完備。"【《新四軍.文獻》(2),第11頁?!?/p> 劉少奇急了,第二天就給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建議:"據(jù)各方情報,蔣、李(宗仁)將大舉向皖東進攻,并有桂軍兩個團進入無為縣訊,江南軍部北渡道路可能被切斷。前次建議江南軍部及3支隊即速北移,你們意見如何?我意應速下決心放棄皖南陣地,或以游擊堅持皖南,而集中力量鞏固華中已得陣地,否則華中、華南均不得鞏固,于我不利。除華北外,如我再鞏固目前華中已得陣地,對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有了相當?shù)谋WC,時局的好轉亦有相當?shù)谋WC。軍部現(xiàn)有大批干部,并有工作能力的機關在皖南,又沒有很多工作可做,故為鞏固華中,應付摩擦與'掃蕩',軍部及3支隊以即速北渡為有利。"【《新四軍.文獻》(2),第12頁?!?/p> 中共中央立即于當日給葉挺、項英、劉少奇等人發(fā)來電報,指出目前新四軍的行動方針:"蔣在英美策動下可能加入英美戰(zhàn)線,整個南方有變?yōu)楹诎凳澜缰赡堋5蚴Y是站在反日立場上,我不能在南方國民黨地區(qū)進行任何游擊戰(zhàn)爭。曾生部隊在東江失敗就是明證。因此,軍部應乘此時速速渡江,以皖東為根據(jù)地,絕對不要再遲延。皖南戰(zhàn)斗部隊,亦應以一部北移,留一部堅持游擊戰(zhàn)爭。" 可項英猶豫不決,直到10月28日才給中共中央回電,但還是表示新四軍軍部不能走。 這時,在新四軍皖南部隊四周,雖然右有戎紀五的東北軍第108師,后有劉秉哲的國民黨中央軍第52師,左有唐名昭和孟浩然的川軍第144師和第145師,共計四萬多人,但其他"圍剿"皖南部隊的條件都不成熟,新四軍可以順利地突出去。 突圍出去以后,新四軍有兩條路可以北上:一是繞道走蘇南,二是經銅、繁直接入江北。 目前對于皖南來說,新四軍占領涇縣,打開了原為頑軍封鎖的由云嶺東進蘇南的門戶,是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乘機轉移蘇南的最佳時機。 而避戰(zhàn)歸來的國民黨軍第52師部隊和國民黨官員們可不客氣。對于新四軍幾經苦戰(zhàn),趕走日軍,收復涇縣,不但未作一句評論,反而一見面就很不友好地催促新四軍馬上辦理移交手續(xù),限時退出城防,返回自己駐地,迫不及待地要把這個門戶牢牢地控制住。 如果新四軍直接進入江北的話,此時桂軍在江北還沒有部署好堵截部隊,日軍也沒有封鎖長江通道。而在必經之路巢(縣)無(為)地區(qū),新四軍軍部在7月份就派遣孫仲德率北游擊縱隊一個大隊從淮南根據(jù)地南下無為,與地方武裝合編成無為游擊縱隊,增強了新四軍在江北沿江一帶的實力。9月,為給軍部渡江準備通道,新四軍第3支隊參謀長林維先率領一個營由皖南北渡長江進入無為、桐城地區(qū),與地方武裝會合,擴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挺進團。這兩個部隊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建立了以銀屏山為中心的巢無抗日游擊根據(jù)地,形成東、西呼應之勢。這一形勢既為接應新四軍軍部由皖南北渡長江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后來皖中抗日根據(jù)地的建立、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所以,這是新四軍軍部第二次喪失了轉移的最佳時機。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八路軍.新四軍抗戰(zhàn)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