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裝飾中的印花工藝指將模具上的花紋拓印在坯體上,細(xì)分又包括外模印花和內(nèi)模印花。定窯最常見的在盤碗內(nèi)壁上有印花紋樣的屬于內(nèi)模印花,即將模具放在里面,坯體罩在模具外進行拍印。外模印花則指模具在外坯體在內(nèi),用手指將坯體向模具方向使勁按壓,使其緊密貼附在模具上,模具上的花紋即拓印在坯體外壁,盒、杯之類產(chǎn)品的外壁印花即屬此種外模印花。 ![]() 定窯外模印花陶范(曲陽定窯歷史博物館藏) 外模印花類似于青銅器的陶范澆鑄工藝,都是在器物外壁有模印裝飾,但工序比青銅器簡單得多。先用陶泥塑出器物形狀,雕刻出花紋,這一工藝流程稱為制模,此模稱為母范。將陶泥片包裹于母范上,印出母范的外形,剝離下來的陶泥就是一件與母范凹凸相反的外殼,即是工作模。將此工作模用低溫?zé)瞥商仗?,即成為有一定硬度和強度、可以重?fù)使用的陶范。 ![]() 春秋 獸頭陶模(山西侯馬市鑄銅遺址出土) ![]() 春秋晉 立人陶范(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戰(zhàn)國趙 青銅武士(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古代陶瓷制作應(yīng)用最多的成型工藝是轆轤拉坯,以圓形器物為多。為了滿足用器需求,定窯也生產(chǎn)部分異形器,如花形粉盒、瓜棱狀奩盒、方盒、八方爐等,是借助模具按印成型的,同時在模具上刻劃紋飾,則成器的紋樣效果就成為凸起的外模印花。 ![]() 定窯海棠形魚紋盒(上海交通大學(xué)博物館“陳國楨藏中國古代瓷盒展”) ![]() 定窯瓜棱狀奩盒標(biāo)本(定窯遺址采集,故宮博物院藏) ![]() 定窯瓜棱狀奩盒標(biāo)本(私人收藏) ![]() 定窯鹿銜靈芝紋瓜棱狀奩盒(赤峰市博物館藏) ![]() 定窯嬰戲紋穿帶方盒(定窯遺址出土) ![]() 定窯八方形器標(biāo)本(私人收藏) ![]() 定窯獅子寶珠紋八角香爐(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定窯柳斗紋長方器殘件(私人收藏) ![]() 定窯饕餮紋四足方爐(英國私人收藏) 有些產(chǎn)品雖然為圓形器,但因紋飾效果要求,也須借助外模印花工藝。北宋早期的柳斗杯為仿柳編紋飾,凸起的陽紋是用外模印花工藝制成的。拉制同樣大小的坯體放在陶范內(nèi)按壓,或直接取泥片鋪于內(nèi)壁按壓,泥坯脫模后在口沿貼泥片,劃出繩結(jié)效果。定窯印花盒,盒身、盒蓋的紋飾都屬此類外模印花。有花紋的定窯圍棋也是外模印花裝飾。 ![]() 定窯柳斗杯(定州市博物館藏) ![]() 定窯魚簍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定窯蛾紋印花盒(定州市博物館藏) ![]() 定窯蓮紋印花盒(定州市博物館藏) ![]() 定窯印花圍棋(曲陽定窯歷史博物館藏) 外模印花雖在整個定窯裝飾史上不占主體地位,但卻也貫穿整個生產(chǎn)史,應(yīng)用最多的是作為附件的印花裝飾,如瓜棱提梁壺上的葉片、蓋頂花,蓮花爐爐腹貼塑蓮瓣上的卷草紋,五足香爐壁外的寶相紋貼花,龍首流執(zhí)壺上的印花龍首,都是外模印花形成的裝飾效果。 ![]() 定窯瓜棱執(zhí)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定窯瓜棱提梁壺(大同市博物館藏) ![]() 定窯瓜棱提梁壺(私人收藏) ![]() 定窯提梁壺蓋(曲陽定窯歷史博物館藏) ![]() 定窯五獸足香爐(定州市博物館藏) ![]() 定窯獅鈕蓮花爐(日本高木家族舊藏) ![]() 定窯蓮瓣熏爐殘件(私人收藏) ![]() 定窯龍首流瓜棱執(zhí)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定窯印花龍首流(定窯遺址采集,故宮博物院藏) 至于北宋后期的仿青銅器上的博古紋更是如此,只不過不是如青銅器一般除了陶范還要有范芯組合起來澆鑄,而只需在陶范內(nèi)按壓泥片即可成型,主體紋飾外還用針狀工具刻劃細(xì)密的回紋做地紋,有鮮明的視覺效果。 ![]() 定窯博古紋印花殘片(私人收藏) ![]() 定窯博古紋印花殘片(定窯遺址出土) ![]() 定窯方形器座(定州市博物館藏) 宋金時期好多高端瓷枕上有著豐富的紋飾,如立獅枕枕面上的卷草紋、百子枕枕墻的蓮生貴子紋、建筑枕枕墻周邊的建筑紋飾,枕墻因空間關(guān)系更強調(diào)紋飾的立體、豐富,從構(gòu)圖上更加繁縟飽滿。 ![]() 定窯立獅枕(定州市博物館藏) ![]() 定窯建筑枕(上海博物館藏) ![]() 定窯建筑枕殘件(私人收藏) ![]() 定窯白釉腰形枕(定州市博物館藏) ![]() 定窯褐彩百子枕(定州市博物館藏) ![]() 定窯百子枕殘件(私人收藏) 2001年8月,河北省滄州泊頭市富鎮(zhèn)村出土大量古代瓷器,有定窯瓷和耀州窯瓷,雖然在村民搶挖中有所毀損和出售,但最終全部追回,經(jīng)河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鑒定,多數(shù)為金代初期定窯白瓷,共20件,俱為盤、碗器,并將其中10件定為館藏二級文物,7件定為三級文物,現(xiàn)這些文物都在滄州博物館收藏。 泊頭,即停泊船只的碼頭,始建于東漢年間,初興于隋唐,因運河漕運而得名。隋代京杭大運河通航后在泊頭設(shè)立水路驛站,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水路運輸交通要道。清《讀史方輿紀(jì)要》載“泊頭鎮(zhèn),縣(交河縣)東五十里,衛(wèi)河(即今南運河)西岸,商賈湊集,筑城于此。……并置新橋驛,俗名泊頭驛?!?/span> ![]() 定窯瓷器(富鎮(zhèn)窖藏出土,滄州博物館藏) 富鎮(zhèn)村為宋建隆元年(960年)立村,地處泊頭市西部,為泊頭、獻縣、阜城、武強四縣交界處,是泊頭市(原交河縣)西部陸路交通咽喉、歷代兵家爭奪之地,相傳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竇建德曾起兵河北,占據(jù)獻縣、富鎮(zhèn)一帶,并于富鎮(zhèn)南北多處屯兵,富鎮(zhèn)南二十里竇莊屯就是因竇建德屯兵而得名。富鎮(zhèn)村明代修建富莊驛,當(dāng)年曾經(jīng)十分繁華,商賈云集,清曹允源《宿富莊驛》詩謂“樹里村墟火幾星,炊煙漠漠起巖扃。暮程車馬催人歇,貧女琵琶絮客聽。墻外漏敲孤月落,燈邊夢繞萬山青。早眠為怕宵征苦,袱被蒙頭喚不醒?!?/span> ![]() 定窯蓮紋刻花折沿盤(富鎮(zhèn)窖藏出土) ![]() 定窯雙魚紋刻花盤(富鎮(zhèn)窖藏出土) ![]() 定窯素面大盤(富鎮(zhèn)窖藏出土) 富鎮(zhèn)出土瓷器因現(xiàn)場破壞嚴(yán)重,到底此批文物為墓葬出土還是窖藏,也不是無跡可循。出土定窯瓷器專家鑒定為金代初期,包括蓮紋刻花盤、雙魚紋刻花碟、花口碗、素面大碗、盤、小碗等,專家定級為二、三級文物,可見其價值與定官窯器不可同論,既沒有皇家獨享的龍、鳳紋飾,也沒有象征宮廷的“尚食局”“尚藥局”款識,就連王公貴族喜用的精致典雅、富麗堂皇的印花紋樣也沒有,只常見的簡單蓮紋刻花、雙魚紋刻花,多數(shù)還都是光素?zé)o紋,應(yīng)是商品貿(mào)易用瓷無疑。富鎮(zhèn)能出土大量定窯商用瓷,與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有關(guān),或許是商品運輸中的周轉(zhuǎn),商家或客商偶遇突發(fā)事件,沒有來得及轉(zhuǎn)移,又不方便攜帶,所以才在慌亂中掩埋,以圖事后重啟。 ![]() 定窯花口碗(富鎮(zhèn)窖藏出土) ![]() 定窯素面碗(富鎮(zhèn)窖藏出土) 1978年11月、1980年7月浙江臨安相繼發(fā)現(xiàn)錢寬、水邱氏夫婦同塋異穴合葬墓,錢寬、水邱氏夫婦是五代時期吳越國第一代國王錢镠的父母,是已發(fā)現(xiàn)唯一的唐代時期吳越王族墓葬,在臨安縣臨天鄉(xiāng)西墅村明堂山。錢寬葬于唐光化三年(900年),墓早年被盜,隨葬存墓志1方及白瓷碗等文物出土,其中定窯白瓷15件。 《吳越錢氏志》卷十二載:“寬,字洪道……娶夫人河南水邱氏,封河南太君,進封吳興郡太夫人,以天復(fù)元年九月四日薨于杭州大都督府,享年六十有八,與太師合祔焉?!彼袷显嵊谔铺鞆?fù)元年(901年),墓保存完好,出土墓志、瓷器、金銀器等100余件,其中定窯白瓷17件,包括執(zhí)壺、碗、海棠杯、花口杯等,在造型、紋飾、裝飾技法上都有模仿金銀器的痕跡,皆制作精美,釉面瑩潤,胎質(zhì)精細(xì)潔白,體輕壁薄,有良好的透光性,且器口、圈足大多包鑲鎏金銀釦,器物外底3件刻“官”款、11件刻“新官”款,3件無款識。這批定瓷現(xiàn)收藏于臨安市文物館。 定窯瓜棱執(zhí)壺2件。造型一致,壺身呈八棱香瓜形,淺盤口,平底無釉,六棱形短流,扁條形執(zhí)手。1件壺口沿、壺流、壺蓋都包鑲鎏金銀釦,底足刻“官”款。另1件無蓋,底足無款,體量稍小,沒有包鑲金屬釦。 定窯花口碗1件。直壁,深腹,五花口,底足和口沿包鑲鎏金銀釦,底足無款。 定窯水注1件。斂口,球腹,短流,扁把手,口沿處飾兩圈凹弦紋,矮圈足,無蓋,底足無款識。 定窯撇口碗1件。敞口,斜直腹,矮圈足,底足和口沿包鑲鎏金銀釦,外底刻“新官”款。 定窯海棠杯1件。形制與錢寬墓出土者一致,四對花瓣八曲花口,喇叭形高圈足,外底刻“官”款。 定窯龍鳳紋把杯和盞托各1件。杯直口圓唇外侈,弧腹,圈足,器身一側(cè)置如意云紋壓手,下接圓環(huán)形執(zhí)手,一面印龍紋,一面印鳳紋。圈足包鑲鎏金銀釦,底刻“新官”款。盞托為高圈足,淺盤,器心出高臺,底足和高臺口沿、淺盤口沿皆包鑲鎏金銀釦,底刻“新官”款。 定窯花口盤9件,1件為十瓣花口,與錢寬墓出土的“官”款葵形花口碟型制相同,底部刻“官”款。其余均為十二瓣花口,底足刻“新官”款,做工比“官”款白瓷碟更精致,器型更規(guī)整??梢?,“新官”款器比“官”款器出現(xiàn)的時間要晚,且工藝上已有很明顯的進步。 ![]() 定窯“官”款十瓣花口盤 茶鐺是一種茶器,用于把水煮沸后煎茶。唐時流行煎茶法,將茶餅搗碎研磨成茶末后,在茶鐺的沸水中煎煮。茶鐺呈鍋狀,三足,雙耳,有的有柄,有銅、鐵、金銀、石、陶瓷等材質(zhì)。宋蘇轍“銅鐺得火蚯蚓叫”用的是銅鐺,元劉詵《雪鼎烹茶》“石鐺龍頭三足穩(wěn)”用的則是石質(zhì)茶鐺。 ![]() 宋 鐵鐺(福建省爾雅茶文化史博物館藏) ![]() 唐 鎏金龍頭銀鐺(烏蘭察布市博物館藏) 作為茶鐺,陶瓷、石質(zhì)更受歡迎。蘇東坡在《次韻周穜惠石銚》詩中提到“銅腥鐵澀不宜泉”,即煮茶器不宜用銅、鐵類金屬,有腥澀味。曲陽定窯歷史博物館藏有一件唐代定窯白釉茶鐺,口徑16厘米,高12.5厘米,敞口,寬折沿,深腹,折沿上接雙環(huán)耳,淺圓底,外撇三高足。此茶鐺是一種便攜式高足煮水器,適合在野外煎茶,如唐馬戴《題廬山寺》詩“別有一條投澗水,竹筒斜引入茶鐺”句。 ![]() 定窯茶鐺(曲陽定窯歷史博物館藏) ![]() 定窯茶鐺,殘(曲陽縣澗磁村晚唐墓出土) 宋人喜在鄉(xiāng)村曠野、林泉高致處品茶論道,享閑適自然之趣,攜此高足茶鐺可近泉取水,就地采薪,不用風(fēng)爐,直接在三足間燃薪烹茶,一物多用,非常方便。北宋李公麟繪有《龍眠山莊圖》,其中就有兩處是在室外用茶鐺煮水的畫面,而室內(nèi)的煮茶則用到了風(fēng)爐。 ![]() 北宋 李公麟《龍眠山莊圖》局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