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畫枇杷很是潑墨大寫意手法,筆墨渾厚,筆法蒼勁。毛筆蘸濃墨,兩筆畫出枇杷之形體,枇杷調(diào)色用中黃加淡墨,時(shí)而加一點(diǎn)赭石。畫一串枇杷時(shí),先用重色畫前面的一顆,依次減淡墨色畫出后面的果子。 吳昌碩受過西畫的影響,懂得利用明暗來表現(xiàn)體積,所以左右兩筆畫果身時(shí),中間適當(dāng)?shù)奈恢昧粢稽c(diǎn)白,形成高光,而在另一邊加點(diǎn)淡墨畫成暗面,枇杷即顯得圓潤有立體感。 畫枇杷蒂時(shí),考慮在墨色半干時(shí)用濃墨點(diǎn),太干則不好銜接。枇杷作品中,主次分明,主體部分,色澤濃艷,依次下來越淡、越灰、越暗。 吳昌碩在畫扇面枇杷圖時(shí),葉子是用沒骨技法畫的,落筆要快,慢則墨色易糊;枝干用枯筆勾勒,縱橫交錯(cuò),安排疏密有序,再點(diǎn)苔處理節(jié)奏。背景石需用大筆揮灑,飽蘸水墨,一氣阿成。吳昌碩以草書入畫,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如老藤攀墻,書畫相得益彰,意境已成。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孝豐人。晚清民國時(shí)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并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喜歡記得點(diǎn)在看、點(diǎn)贊、轉(zhuǎn)發(fā)三連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