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家庭教育,我們馬上會想到一個詞語:言傳身教。 《荀子·勸學》中也說:“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span> 言語在教育之中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墒侨绾尾拍馨l(fā)揮言語的作用,讓孩子順利成長呢?需要有規(guī)矩,更要有很多好的習慣。 一旦言語失去了分寸,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失敗。 父親失聲,母親大聲,孩子無聲,是一個家庭最失敗的教育。 01 父親失聲,無能為力。 父親是家庭的頂梁柱,一旦失去了話語權,那就在家里,矮了一截。 可以想象,一個弱勢的父親,如何才能讓孩子挺直腰做人呢? 當父親對孩子進行任務安排的時候,母親給一個眼神,父親就啞了,安排不下去了。孩子慢慢會察覺到,父親是無用的,可以服從,也可以不服從。父親的威嚴,掃地而去。 在電視劇《都挺好》里,蘇大強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但是在育兒方面,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 蘇大強把錢都交給了妻子,要花錢的話,還得請示。但多數(shù)的請示,都會被拒絕。 他想要為女兒蘇明玉買一個練習本。想辦法積累了一點錢,但作業(yè)本還是沒有買成。他怕被妻子發(fā)現(xiàn)。 女兒要去上名牌大學,但是被母親拒絕了,母親怕花錢,就逼著女兒去免費的示范。蘇大強在一旁看著,卻一句公道話也不敢說。 一個沒有聲音的父親,表面看,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辭”。其實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一只被馴化的老虎,只能在籠子里生活。這個籠子,是母親設計的。 父親可以話不多,但是不能一句話都沒有。 失去聲音的父親,同時失去了尊嚴、格局、形象、臉面。他沒有辦法撐起家庭的天空,為兒女遮風擋雨。 02 母親大聲,蠻橫無理。 一個失聲的父親身邊,往往有一個大聲的母親。 母親的聲音很大,但是不代表“權威”。正所謂,有理不在聲高。 聲音太大了,就不是教育,而是吼,訓斥,責罰......
一個家庭里,什么都是母親說了算。那么母親的錯誤,就沒有人敢指出來,從而一錯再錯。 《臺州晚報》網絡平臺上有一個例子。 12歲的美美,帶著好奇心,把牙簽從尿路插到了膀胱。 每次如廁,都很痛苦。母親以為是尿路感染,就一直給消炎藥。 直到美美無法忍受痛苦,手紙上有血跡的時候,母親才急匆匆地送孩子去醫(yī)院。 美美因為害怕,因此不敢說真話,導致耽誤了救治時間。 醫(yī)生李飛提醒母親:“青少年兒童處于性意識的懵懂期,對于家長們來說,加強對孩子的性教育,引導孩子建立正常的心理及性格很重要?!?/p> 作為母親,更應該是孩子的長輩,朋友,貼心人。而不是擺出居高臨下的樣子,逼著孩子如何,把孩子的想法,嚇走了。 雖然母親干活很累,也很繁瑣,但是保持心平氣和,是起碼的自覺。 學會和孩子平等對話,溝通。也尊重父親的建議。母親的做法,才起到了調節(jié)器的作用,能夠用女人特有的溫柔,促進家庭的和睦。 作為母親,還應該學會鼓勵孩子說真話,學會傾聽。從而變成孩子的貼心人,對孩子精準引導。 03 孩子無聲,聽天由命。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孩子說:“我要......” 這時候,允許孩子把話說完,也選擇性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變得陽光。 若是母親習慣性反駁,把孩子的話憋回去,孩子就變得鴉雀無聲了。 很多孩子,在外人面前,有說有笑,但是到了父母的身邊,就變得特別安靜。這顯然是家庭教育有問題。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原生自卑”。 被父母無數(shù)次碾壓,孩子就認為自己真的是沒有用的。讀書的成績,會很差,和玩伴相處,也會是被欺負的那個人。 孩子的理想,不知不覺就遏制的搖籃里。當孩子長大了,發(fā)現(xiàn)自己要用后半生來治愈童年,多半會厭恨自己的父母。 一個家庭里,孩子敢于發(fā)聲,那么他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家老舍,少年的時候,沒有聽從父母的安排,放棄學業(yè)去務農、打工。而是偷偷報名,考上了師范。 當他把去師范的消息告訴母親的時候,母親沒有責罵,而是東拼西湊,把學費湊齊了。然后母親說了一句:“去吧?!?/p> 多年后,老舍回想起母親的話,熱淚盈眶——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yǎng)的。 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為自己的命運負責,有自己的理想。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家庭和聲。 04 當然,我們還要明白,除了開口說話之外,“身教”也是一種肢體語言。 好的家庭教育,是嘴巴和身體,同時發(fā)出積極的信號。 愛默生說:“家庭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也可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最后求同存異,就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父親有格局,母親有柔情,孩子有理想,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fā)現(xiàn),幸福的家庭,不是腰纏萬貫,而是每天回家,有說有笑。 愿你我,家人相處,開口有尺度,言行有溫度。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